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2022-10-21 02:45李雨霖
云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家诗书耕作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晴耕雨读,是无数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生活向往。在乡村特别是传统村落里,处处都能捡拾起当地人对读书识字的向往和对耕读文化的传承。若门宅匾额上有“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等字样者,必为殷实之家,当有识文断字之人,昭示出主人耕作不忘读书的生活和人生追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耕”与“读”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余,还能挑灯夜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耕读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士子躬耕的记载。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提倡应耕读并举。到了东汉,袁闳把耕田与治学并举,《后汉书·袁闳传》载: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在北宋,宋仁宗颁布劝耕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并规定在本乡读书应试,各地普遍设立学校。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耕读相兼的观念就这样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重要的文化传统。

“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从一种读书人的生活方式,逐步演变成一种教育理念、家训家规、治国选材之策,它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晴耕雨读、昼耕夜读不仅成为中国古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给自足的诗意生活,更成为古人治家治国的秘诀。耕读文化已经在岁月长河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最终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成为全世界最长久的古老文明之一。

当我们在寻觅乡愁的时候,乡愁并不只是蓝天白云下的古老建筑与农耕田园,其背后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才是真正的乡愁所在。不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遥远年代,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走出乡村,靠的正是孜孜不倦的耕读。重返乡村,那早已废弃的小学校,落满灰尘的煤油灯,也许才是浓浓乡愁的皈依。

猜你喜欢
传家诗书耕作
千秋家风
中年三守:守礼、守业、守心
退休咏怀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纪录片《传家2》将播 新锐导演筹划四季风流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腹有诗书 笔参造化——李轶的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