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红 李思婷 曾贝欣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9亿,老年人口抚养率为19.7%[1],预计未来五年即“十四五”期间将会持续增加,可能突破3亿,逐渐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面临更多健康问题,据统计,患失能、半失能病症的老年人已超4000万[3],66%以上患慢性病[4],因而他们对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就医问诊、医疗保险等健康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5]。另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老年人要知晓健康核心信息[6]。可见,健康信息对于老年人十分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健康信息用户规模大,我国使用网络医疗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29.2%,其中部分用户上网是为了获取医疗健康信息[7],5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过网络搜索健康或医疗信息[8]。互联网也扩展了老年人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Chung等[9]针对韩国老年人的调查表明,老年人认为可以从网上获取有价值的健康信息;Flynn等[10]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老年人使用过互联网搜索健康信息;王文凯等[11]调查指出,我国老年人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和各APP推送等多种方式获取网络健康信息。然而,由于互联网接入受限、经验不足、身体不便、认知局限、隐私顾虑、信息素养低、自我效能弱等多种原因[12],老年人上网的比例较低[13],面临身体健康问题时,难以获取所需的网络健康信息来制定健康决策[14],转而依赖医疗机构和人际信息源[15],由其他人和机构充当代理人替代搜索网络健康信息[16],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在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17],老年人通过替代搜索获得健康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能有效缓解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焦虑、信息贫困和数字鸿沟等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信息替代搜索行为主体是代理人而不是信息需求者本人,搜索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更多,影响因素更复杂,与其他信息搜索行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已有学者对信息替代搜索行为概念、特征、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鲜有研究从被替代搜索者视角,研究老年人委托替代搜索者帮助自己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老年人的医疗困难问题突出[18],他们更加需要健康信息[19],而不少老年人通过替代搜索的方式获取网络健康信息[20],因此,将老年人作为被替代搜索者,拟从因果关系视角剖析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并构建相应的框架模型,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从被替代搜索者的视角分析老年人委托他人替代自己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的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第二,这些影响因素在逻辑上是否具有层级关系。以此弥补老年人健康信息替代搜索研究不足的缺陷,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学界对替代搜索的认识还在探索中,研究成果虽不算十分丰硕,但具有一定特色[21-22]。自从Balazs于1983年以匈牙利语发表了第一篇有关“intermediary seek”的论文后[21],学者们针对替代搜索的概念展开讨论,Parker在研究管理信息系统时首次使用“proxy”一词[21],随后有学者指出“proxy”优于“surrogate”,认为后者有完全替换和代孕之意,可能具有一定的误导性[23],这些术语逐渐在图情领域得以认可,并未严格区分,凡是代表或帮助他人搜索信息的行为都属于替代搜索范畴,替代搜索者已由最初的图书馆员和教育者扩展到其他信息人员[24],包括信息科学家、竞争情报人员、为他人代查信息的普通网民[21]。
近年来,随着健康信息内容的增长与信息需求的增加,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越来越常见。对欧美健康信息搜索者的调查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都曾充当过信息替代者[25]。健康信息替代搜索通常是非医学专业人员主动或被动要求替代他人搜索健康信息的行为[26],主动替代搜索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主动为其搜索健康信息,通常缺乏清晰的健康信息需求描述;被动替代搜索是因他人求助或被要求为其搜索健康信息,一般由明确的健康信息支持请求驱动[27]。从搜索过程看,健康信息替代搜索包括行为触发、信息源选择等七个阶段[28],主要涉及替代搜索者和被替代搜索者两类主体[31]。其中,替代者多为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等具有情感纽带或社会关系的人[29],可能具有已婚、女性、健康状态好、搜索经验丰富等特征[30];被替代者主要为具有健康问题的信息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低文化、农村地区、老年人等人群[30]。已有研究表明,替代搜索为健康信息需求者与外部信息源之间提供了重要的“桥梁”[31],对健康行为决策和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32]。例如,父母在网上广泛查阅有关孩子健康症状的信息,帮助他们确定是否需要为孩子寻求医疗救助[33-34];患者从社交网络中获得多样化的健康信息,可帮助其更快了解病情[35];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经常回避与之相关的健康信息,且难以获得所需的社会支持[36],而替代搜索者则为其提供抑郁症症状信息,鼓励他们寻求适当的治疗方案,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替代搜索者并不是医学专业人士,可能因为虚假健康信息或医疗信息的不当使用而带来负面影响。
已有研究着重探讨了替代搜索与自我搜索(self-seeking)的差异以及替代搜索的影响因素。从两者差异看,替代搜索在搜索动机、信息需求以及搜索情境等方面不同于自我搜索[37],Fennell等[38]针对癌症病人调查后进一步指出,病人一般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阶段通过自我搜索方式获取相关健康信息,在疾病未确诊或晚期阶段主要通过替代搜索方式获取相关诊疗信息。从影响因素看,替代搜索行为不仅受搜索者个人因素影响,也可能受到搜索者与被替代者间关系的影响[39],而且不同信息内容的替代搜索有不同的影响因素[21],如Reifegerste等[40]研究表明,替代搜索很复杂,替代搜索者一定要充分沟通,了解清楚信息需求者的健康状态与搜索动机[40];Asan等[41]指出,替代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可能受到信息资源可用性、被替代者信息需求披露的真实性、替代搜索者的信息能力等因素影响;Waring等[42]认为,社会支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拥有更大社会支持网络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万文智等[17]研究表明,从患者需求看,医疗困难、病情担忧、信任亲友、知识技能有限是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索形成的重要原因;Maungwa等[21]指出替代搜索者可通过增强信息搜索、信息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能力来提升替代搜索效果。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索是图情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43],除研究搜索信息类型、搜索渠道与行为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外[44],学界还尤其关注老年人健康信息搜索障碍与干预[45]。老年人通过医生、家人朋友、电视、互联网和印刷媒体搜索关于特定疾病、药物、治疗、营养、锻炼、健康政策等各种健康信息[46],不少老年人因面临身体机能减退、低素养和低效能等个人障碍,社会偏见和缺乏社会支持等社会障碍,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与虚假信息等信息技术障碍[47-48],难以利用互联网等媒体直接搜索到所需健康信息,而是更倾向于委托他人搜索。有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人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及特征,例如,Song等研究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替代搜索现象指出,家庭成员是老年人主要的健康信息代理搜索者[49];张肖等[50]从认知和行为视角分析了替代搜索效果,并构建了老年人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模型。已有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对被替代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从被替代者视角深入解释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典型的信息搜寻模型如leckie、Bystrom-jarvelin、Johnson、ELIS、CMIS等[51],对替代搜索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这些模型局限于自我搜索行为,没有考虑健康信息搜索情境、替代搜索特征以及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难以直接使用以上模型提炼老年人作为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被替代主体——老年人,识别和归纳老年人委托替代搜索者帮助自己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获取网络健康信息需求。
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较复杂,目前缺少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理论研究,需要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搜索行为过程进行观察和访谈,对问题进行概念化描述,进而构建新的理论和模型。扎根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52],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逐级提炼概念及范畴并自下而上构建新理论,非常适用于本文理论解释不足的研究情境。首先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提炼出老年人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及影响的概念结构,其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梳理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以期为解释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行为过程与影响机制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由于本研究需要受访者对研究主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将老年人的年龄限制放宽为55周岁以上,同时综合考虑老年人使用方言的习惯以及两位访谈人员的籍贯,将访谈对象限制在广东省内。在初步了解老年人认知情况与信息搜索习惯的基础上,采用便利性抽样方法,筛选出26位具有被替代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经历的老年人作为访谈对象。具体访谈时,由两位访谈人员组成访谈小组,通过面对面或电话对26位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访谈从2020年8月持续到2020年10月,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为了提高访谈的科学性,在广泛查阅老年人信息搜索与替代搜索行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炼访谈提纲初稿,邀请研究信息搜索与服务的两位专家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由于部分受访老人的文化程度和信息素养不高,高龄老人沟通和表达与能力有限,为了让受访老人更好地理解访谈主题及目的,访谈人员尽可能轻松、简单地提问,并根据访谈具体情况调整提问顺序或问法。
表2 访谈主要提纲
在与受访者的交谈中,尽量引导他们细致思考访谈问题,鼓励他们说出真实体会,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记录。由于被访的有些老年人不会讲普通话,而是用方言交流,其中有不少谚语和俗语,因而只能人工完成语音转换文本的工作,将访谈文本导入专业质性研究软件Nvivo 11,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
开放式编码是将研究资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其中,概念化是为文本资料中反映特定现象的片段贴上概念标签,范畴化则是进一步地提炼含义相似的标签[53]。为提高编码的信度,本研究由两位研究人员使用Nvivo 11软件提取访谈文本中的概念,将反映老年人健康信息替代搜索现象的片段贴上标签,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合并相同概念,并相互检查和核对概念提取结果,确保概念提取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部分概念提取实例如表3所示。
表3 概念提取实例
随后以研究主题为中心将散乱的概念范畴化,将内涵相同和相似的概念归为一类,最终得到121个初始概念和7个范畴,部分开放式编码及部分概念提取如表4所示。
表4 开放式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将开放式编码按照一定的逻辑统筹归类,通过挖掘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念层面上形成一定的类属关系并抽取出主轴编码。本研究根据范畴的含义将7个子范畴合并归类形成4个主范畴,分别为健康状态、情感需求、信息素养和自我认知,其含义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主轴编码过程
对4个主范畴进行选择性编码,探究影响因素与替代搜索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主范畴的典型结构关系。如表6所示,共识别出以下影响关系,即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影响其情感需求,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影响自我认知状态,自我认知状态和情感需求引发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也就是说,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在不同的认知状态和情感需求下产生,这些行为情境主要受老年人健康状态和信息素养影响。
表6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主范畴的典型结构关系
为检验理论饱和度,将26位被访者的访谈文本按照约3∶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份,依次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对其中四分之三和剩余四分之一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两者分析结果结论基本一致,并未从剩余四分之一的访谈内容中提炼出新的范畴与关系,说明本文编码具有理论饱和度。
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归纳出主范畴之间的大致关系,但尚未解析出多个子范畴间的层级影响关系,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做进一步深入分析。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能够有效分析和揭示多种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和逻辑结构[54],已被广泛用于梳理和归纳系统要素间关系,将关系划分为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系统内部结构[55]。本研究亦采用ISM方法,分析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联路径并构建结构模型。
进一步剖析扎根理论分析得到的七个子范畴影响因素,即健康状态感知、健康状态关注度、信息搜索能力、信息价值判断、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和亲和动机之间的层次关系与关联路径,再次梳理访谈资料,并对部分老年人进行回访,由访谈小组的两位成员共同分析七个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只有两位成员都赞同和认可的路径才能用于进一步的逻辑分析,据此构建了7×7的邻接矩阵A(如表7所示)。在邻接矩阵中,数字1表示行所在的元素对列所在的元素有直接影响,数字0则表示无直接影响关系。
表7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为量化各因素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在邻接矩阵A加上同阶单位阵I进行幂运算,采用Matlab软件辅助计算,计算公式为M= (A+I)k= (A+I)k+1,得到可达矩阵M如表8所示。
表8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M
按照层级划分规则,分解可达矩阵各因素的层级关系,厘清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分别提取可达矩阵的可达集R(Ai)和先行集P(Aj),并由此分析两者交集,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可达矩阵M的可达集和先行集
根据判断条件R(Ai) ∩P(Aj) =R(Ai)划分层级,首先列出和抽取最高层次的要素,而后确定新的最高层次要素。依此类推,层层抽离,不断抽取最高层次要素。依据这些规则,最终由表及里得到三个层级:L1=(A5、A7),L2=(A4、A6),L3=(A1、A2、A3)。按照层级重组可达矩阵,形成的骨架图如表10所示。
表10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骨架图
按照层级划分结果,最终得到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层级结构模型(见图1)。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是表象层的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与亲和动机;第二层是关键层影响因素,包括信息价值判断与家庭关怀;第三层是根源层影响因素,包括信息搜索能力、健康状态感知及健康状态关注度。图中的箭头代表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不仅出现在两个不同层级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层的两个因素中。
图1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包括表象层、关键层与根源层三个层级,信息搜索能力和健康状态是引发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因素,两者通过信息价值判断、自我效能以及情感需求影响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
表象层因素是对老人替代搜索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与亲和动机两个因素。其中,自我效能代表老人对于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搜索并得到满意结果的自信程度。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对自己的检索能力或对信息甄别不自信的老年人最容易采取替代搜索素行为,绝大多数受访者在回答“为什么不自己搜索”这个问题时,都表现出对独立完成搜索任务的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无法搜索到需要的健康信息,只能委托其子女、朋友等替代自己完成搜索任务。
另一个表象层因素亲和动机指的是个人寻求与他人保持一种温情、和谐、友好联系的倾向,具有亲和动机的人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爱[56]。亲和动机对替代搜索行为的影响可以解释为,老年人希望通过替代搜索这一行为,促进与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一定的归属感或安全感,达到社交需求的满足感并激发更多基于社会关系的互惠行为[5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便希望满足其社交需要[58]。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在家,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更多,有的老年人会主动告诉家里人自己的身体情况,希望以此增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并得到家人重视;也有老年人使用家人购买的医疗产品后会积极地反馈,以此增进了解和增强情感,达到家人间增进感情的良好效果。除家人外,朋友也是许多老年人会比较重视的社会关系,朋友之间互相分享、信任并采纳各自的网络健康信息,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情感需求。
关键层因素涉及信息素养与情感两个维度,具体包括信息价值判断与家庭关怀。其中,信息价值判断是指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认知价值、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等的综合评估,访谈过程中,许多有过替代搜索行为经历的老年人表示,由于自己不会评判信息质量与效用,因此对自己独立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缺乏信心;也有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擅长信息优劣甄别和价值判断,热衷自己搜索网络健康信息。
家庭关怀指老年人对家庭关系的判断和对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照顾的主观满意程度,也是决定替代搜索行为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访谈中,与子女等关系较好的老人更愿意与家人交流,家人帮助其搜索网络健康信息的情况更普遍。例如,认为子女孝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容易对子女产生信任和依赖,对家庭关系具有较高满意度,更容易促使替代搜索行为发生;反之,家庭关怀少的老年人较少让家人代其搜索网络健康信息。
根源层因素包括健康状态感知、健康状态关注度与信息搜索能力,是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最根源性的影响因素。健康状态感知是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识和判断,同时对信息价值判断和家庭关怀产生影响,例如,觉得自己身体比较强壮、没什么大毛病的被访老年人认为,网络健康信息价值不高,甚至没有网络健康信息需求,也不太需要亲友关心和问候;而认为自己年纪大了、经常有病痛的被访老年人则十分看重各类网络健康信息,并且对家庭关怀的需求更强烈。
健康状态关注度包括对健康信息和身体健康状态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与健康状态感知相互影响,对健康更关注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了解更全面,清楚自己健康状态的受访老年人对网络健康信息的需求更明确,更关注所需相关健康信息,包括治疗、医保、养身、饮食、保健等多方面。
信息搜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表现,信息搜索能力弱的老年人难以获得充足的网络健康信息,他们很可能会降低对网络健康信息的价值认知以及对独立完成搜索任务的控制力与自信心,因此需要其他人替代自己搜索网络健康信息。例如,部分受访老年人不会或者不熟悉搜索引擎,而是依赖网页与应用推送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获取健康信息,对互联网健康信息及其价值不了解。
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对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抽取出健康状态、情感需求、信息素养和自我认知四个主范畴;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联路径和层级关系,构建了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健康状态包括健康状态感知和健康状态关注度,是影响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情感需求包括家庭关怀与亲和动机,分别是促使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发生的关键层与表象层影响因素;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价值判断,分别是主导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发生的根源层与关键层影响因素;自我认知是影响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厘清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不仅夯实了信息行为理论研究,也为老年人网络健康服务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可能存在主观性,个人理解差异对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其次,仅在广东地区对具有被替代搜索经历的26位老年人进行访谈,数量偏少,仅提炼出七个正向影响因素,忽略了一些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因素,因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提升;最后,由于与老年人沟通具有一定障碍,不少样本的访谈时间较短,这可能会影响访谈结果的可信度。未来可针对以上不足,从多种途径采集健康信息替代搜索行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轨迹数据,扩大样本量,增加访谈时长,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