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 刘军峰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纪检审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51;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高校)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
截至2019年,陕西省已经形成“贯通南北,横跨东西两翼”的天然气输配网络体系[1]51-54,陕北、关中主要行政村,陕南省属长输管网周边的村镇已全部接入燃气管网,全省天然气气化总人口超过1800多万人,107个县区全部实现了气化,天然气消费占一次消费能源比重达到9.7%[2]。
尽管陕西省村镇燃气管网建设不断推进,然而村镇管道天然气用户“碎片化”现象仍无法回避。“碎片化”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村镇燃气管道敷设基本是单线施工,无法连接成网状或环路,一旦某一中间节点出现故障,没有替代补救供气方案;二是农户对燃气管道入户的态度并不积极,甚至在地方政府落实禁煤期(秋、冬季污染严重期),个别农户宁肯用电磁炉代替蜂窝煤,也不用燃气灶,燃气取暖在农村更是一种奢想,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的燃气管理条例,没有组建村镇级燃气管理队伍和进行人才储备。与京津冀等地区推进“气代煤”省份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落实村镇燃气管网规范化布局、市场主体的质量及燃气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可见,陕西在农村燃气市场体系完善、农村燃气企业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亟需补齐。
从预调研数据来看,54%的受访者有过燃气使用经历(包括使用过煤气、沼气或城市燃气),46%的农户一直使用传统能源,如柴草、煤炭或电力,没有天然气使用经历。更有相当数量的农户认为天然气不安全,燃气器具操作难以掌控,容易引起燃气泄漏事故,一些流传的燃气闪爆伤人事件常常成为农户拒绝天然气接入的理由。
农户对天然气缺乏认知,加剧了农户对于天然气接入和使用安全问题的担忧。实际上,由于农村房屋建筑的特点,农户家庭的入户管道普遍较长,而且拐弯接头较多,相对城市具有更多的风险点,但房间透气、空气相对流通也是农村燃气安全保障的一大优势。
高昂的初装费及后续不断看涨的燃气价格让农户望对天然气而却步。约3000~4000元不等的农村燃气初装费对于农户而言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尽管有各级政府为促进“煤改气”工程而对每个农户发放1000~2000元不等的补贴[3]164-165,但是绝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承担剩余的费用。目前陕西省的居民用气价格普遍都在2元/m3左右,气源地陕北则相对较低,而陕南则较高,加之地方县市对促进“煤改气”的政策力度不同,多少有所差异,但总体燃气价格有看涨趋势[4]83-87。另外,结合宋玲玲、武娟妮等[5]90-95有关学者的研究结论,陕西煤改气和煤改电运行补贴退坡年限范围分别在3.7~10.3年和4.7~11.4年之间。即对煤改气用户财政补贴约需4~10年才能退出,从而实现陕西农村地区农民的气化取暖,而陕西的财政现状根本不能满足这一条件,所以后续费用还需农户自己承担。
总之,费用因素虽不是影响农户接入和使用天然气的首要障碍,但不断攀升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已成为农户正常用气的拦路虎。
对普通农户而言,天然气是个新事物,由于缺乏对其足够的了解和碎片化的燃气事故警示宣传的影响,很多农户认为使用天然气不安全,不愿意使用。尽管群众认为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有利于村容村貌建设,但却不知道天然气发热值高[6]1929-1935,比使用电力能源烧水、做饭更划算,相反认为它的使用成本比电能更高。当前农村居民老龄化严重,很多老人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天然气能源及配套燃器具一旦进入农村市场,对于习惯了小农经济的农户则是新的挑战,因为入口费需一大笔钱,置办灶具等燃气器具要花钱,灶具维修又需要花钱,所以,这对于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户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陕西天然气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主要依靠政府驱动。在农村燃气市场形成初期,燃气入户建设费已经让地方燃气公司苦不堪言,入户工程施工因费用问题时常中断已成为常态,新增加的村镇燃气管网运维成本甚至没有进入部分地方燃气企业预算范围。因多数燃气企业都是县区一级的组织编制,并未将燃气服务主体下沉到村镇,所以村镇天然气配套服务网络没有形成,农村燃气市场缺乏勇于担当的市场主体。农户对天然气消费缺乏“底气”,担心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县城、镇、村差异给地方县区燃气服务公司带来新的挑战,亟需建立农户家门口的燃气服务队伍,健全服务体系。在燃气管网进村入户工程基本结束后,陕西省行政区下辖的行政区,没有针对村镇燃气使用管理的组织,县(市)燃气公司也没有组建独立的村镇燃气事业的服务机构,村镇燃气市场目前仅是县(市)城市燃气业务的延伸,燃气公司并没有下设独立的业务部门和专业的运维技术队伍,仅是招募了一些基层乡镇安全协管员,其管理较为松散。
虽然农村燃气市场空间广阔,但因真正的市场主体“缺失”,使其运营活力不够,加之本就复杂多样的乡情村貌及捉襟见肘的村镇燃气运营资金、认知观念等非制度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气化工程进展缓慢。可见农村燃气市场运营资金、燃气使用安全问题及农户形成积极的燃气消费观念等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村燃气市场的不断完善、燃气企业市场主体责任的担当和陕西省政府农村燃气扶持政策的持续加力。
本文在预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问卷,扩大调查范围,以SOR(Stimulate Organism Response,刺激—机体—反映)模型为基础,借助Amos22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1.1 模型构建
为了证实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入户管道接入条件及服务保障(市场因素)、接入费用和社群影响作为外部变量,以感知有用性、感知安全、个体认知作为个体变量,以农户的接入意愿作为行为变量构建模型,陕西农户天然气入户管道接入意愿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农户天然气入户管道接入意愿模型
2.1.2 变量说明与研究假设
(1) 外部变量。
第一,接入条件与服务保障。对单个农户而言就是家里的房舍是否符合天然气设施条件和是否方便安装。对于政府的气化工程,农村95%以上的居家环境是符合天然气安装条件的,关键是入户管道接入与维护是否方便,当出现故障时能否得到燃气公司及时回应,反映了农村燃气市场的完备性。由于农村的天然气市场处于初始形成阶段,燃气公司投入有限,后续服务质量保障面临资金压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接入条件正向影响农户的个体认知
假设H2:服务保障正向影响感知安全
第二,接入费用。即农户须承担的天然气安装费,基本在3 000元左右。由于陕西农民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2 326元,3 000元的初装费对农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接入费用负向影响农户的个体认知
第三,社群影响。指社会舆论、亲戚邻里的行为、观点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如新闻媒介对天然气事故的报道可能影响农户的感知安全,周围邻居的态度、行为可能会形成“羊群效应”等。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H4:社群影响正向影响农户的感知有用性
假设H5:社群影响负向影响感知安全
(2)个体变量。
客观上,人们认为越有用的东西越愿意去创造条件去使用它;认知能力越强的个体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对危险认知越清晰,往往会导致恐惧;感知越安全的事物越愿意去接受它。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H6:农户对天然气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接入意愿
假设H7:农户的认知对天然气接入意愿的影响不明确
假设H8:感知安全正向影响接入意愿
(3)行为变量(因变量)
对于SOR模型中的行为尽管可以分为态度意向和实际行为,但是如果没有农户的天然气管道接入意愿,使用行为就无从谈起,所以本文重点讨论接入意愿,而非使用行为。实际生活中,部分农户即使接入了天然气,也并未正常使用,所以该类使用行为未在本文研究范围。
2.2.1 变量的测量与样本选择
变量测量量表见表1。
通过课题组于2019年组织的涵盖陕西省29个县(含西安市临潼、长安、鄠邑3区、渭南市临渭区)63个乡镇的“气化村镇”的346份随机抽样问卷(变量测量量表见表1)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陕西省农村的燃气管道铺设、通气使用率整体较低,约22.8%,而在陕北地区,因县域差异较大,使其透气率高低悬殊,如吴堡县管道气的使用率仅有3%,而绥德县的管道气的使用率超过50%。
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见表2,数据采集符合农村的现实情况。在346份随机样本中,陕北86份,涉及5县12乡镇;关中147份,涉及15县33乡镇;陕南113份,涉及9县18乡镇,调查范围覆盖与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状态吻合,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2.2 信效度分析
表3为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Cronbach’s a系数均大于0.7,整体变量系数0.863;在效度检验方面,采用KMO值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KMO值为0.902,P<0.001,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 说明量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
表1 变量测量量表
表2 样本基本特征统计(n=346)
表3 量表信效度分析结果
2.2.3 模型检验
使用AMOS22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衡量指标及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4。借助SEM路径分析来判断之前假设是否成立,陕西农户天然气接入意愿SEM模型见图2。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路径1、路径2系数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均显著,而路径3、路径4和路径5均未通过检验,说明模型还存在修正空间。但可以发现,之所以没有通过检验是因为感知有用性可能是作为中介变量存在,另外受部分残差项和测量误差项的影响,如e11、e23。但这些因素不影响证实感知安全、接入费用、天然气市场因素及农户个体认知对接入意愿的影响。另外,通过多群组分析可以发现,农户学历水平、收入水平对天然气接入意愿具有调节作用。
图2 陕西农户天然气接入意愿SEM模型
表4 拟合衡量指标及模型的拟合结果
表5 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假设H2、H4、H5、H8均得到证实,H1、H3未形成路径,H6、H7未通过假设检验,且在影响农户天然气接入意愿的因素中感知安全因素的影响强度最大,其次才是接入费用,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和预调研的判断。整体上,陕西省经过两期气化工程,全省已实现管道气气化82个县区,占比76.64%;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 (LNG)气化25个县区,占比23.36%。建成城镇燃气高中低压输配管网42 700余公里,惠及人口近2 000万人,城镇天然气年消费增长率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气化率达到67.3%,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然而村镇气化率属于被平均的那一部分,80%的农户虽然已经接入或正在接入村镇燃气管网,但是仅有约30%已入户通气农户进入正常使用状态,其余大多数农户仍旧使用土灶、燃煤或电磁炉做饭。进一步说明农户的矛盾心理,愿意接入并不等于实际使用。
既然感知安全和接入费用因素是影响陕西省农户天然气接入的两大掣肘,而且安全因素首当其冲,那么就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不断健全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运营,开拓陕西农村燃气市场。
在农村燃气市场形成初期,各县区政府部门亦应有所作为,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平台,新闻媒介积极宣传燃气政策,给农户提供学习燃气常识的资源,引导和培养农户清洁能源观,为燃气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借鉴京津冀等农村燃气市场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农村燃气市场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制定“后气化”时期的农村天然气市场扶持政策,继续鼓励未接入农户并入村级燃气网络,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
农村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村镇燃气市场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充分下沉市场,尽可能实现“本土化运营”,健全和培养村镇级燃气运维队伍,及时有效应对农户的各种燃气需求。
总之,“气化陕西”“气化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未来的农村燃气市场需要政策扶植,更需要循循善诱,急农户之所急,解决好农户最关注的燃气安全问题,使农户感受到天然气消费所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