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观,卢利军
(1.榆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陕西 榆林 719000;2.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第五门诊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1]。若不进行有效治疗,任其发展可进展为萎缩性胃炎,严重者发生癌变,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重大影响[2]。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为病因治疗包括根除HP、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改善胃肠动力、抗抑郁及镇静等,以改善胃黏膜组织和缓解临床症状,但随着西药的广泛应用,临床出现较多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该病的中医证型与肝郁关系最为密切,中医以整体思想及辨证论治为宗旨,对该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手段多样,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少。相关研究表明[3],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母子补泻法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肝郁脾虚型浅表性胃炎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54±7.21)岁,平均病程(6.75±5.31)年;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5.67±7.19)岁,平均病程(5.87±4.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病例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文献[4-5]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②中医符合文献[6-7]中“肝郁脾虚证”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症状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食少纳差;嗳气频作。次症:大便溏薄;疲倦乏力;善太息。舌脉:舌淡红或淡嫩伴舌边齿印,苔薄白或薄腻;脉弦或弦细。具备上述标准中主症3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舌脉与上述描述相符可确诊。③胃镜检查显示胃浅表性胃炎。④年龄18~65岁。⑤知情同意者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中医辨证论治不明及兼证过多者;②合并胃或十二指肠溃疡、HP(+)者;③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情况或疑似有恶变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⑤近1个月内使用影响本病治疗及疗效观察的中西药物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规格:0.25 mm×40 mm;选用五年陈热敏艾条,规格:18 mm×200 mm。取穴中脘、内关(双)、行间(双)、大都(双)、天枢(双)、足三里(双)、解溪(双)。
1.2.1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中脘1~1.5寸,刺激不宜过强;直刺内关0.5~1寸,若患者嗳气反酸严重,可强刺激持续行针1~3 min;直刺行间0.5~0.8寸;直刺大都0.3~0.5寸;直刺天枢1~1.5寸,刺激不宜过强;直刺足三里1~2寸;直刺解溪0.5~1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后取针。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为1疗程,共治疗2周。
1.2.2 治疗组:采用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中脘1~1.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刺激不宜过强;直刺内关0.5~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若患者嗳气反酸严重,可强刺激持续行针1~3 min;直刺行间0.5~0.8寸,采用泻法;直刺大都0.3~0.5寸,采用补法;直刺天枢1~1.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刺激不宜过强;直刺足三里1~2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直刺解溪0.5~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留针期间手持艾条在双侧足三里、双侧解溪、中脘处施以回旋灸20 min,施灸时以患者皮肤略发红、深部组织有温热感为宜,使温热传入机体内部。治疗结束后,盖好药盒,艾火自然熄灭,留针共30 min后取针。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为1疗程,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参考《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7]中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量化,对患者主要中医证候(胃痛、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善太息)进行评分,主症评分0~6分,次症评分0~3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②胃镜积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8]及《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9]制定:0分为黏膜正常;1分为出现细颗粒,血管分布可见,灰色肠上皮化结节单发;2分为出现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可见,灰色肠上皮化结节多发;3分为出现粗大颗粒,血管达表层,皱襞消失,灰色肠上皮化结节弥散。③血清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经放射免疫法检查血清胃泌素(GAS)、胃动力素(MTL)、P物质(SP);经ELISA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32(IL-3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
1.4 疗效标准[10]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分别评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至少小于1/3)、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症状评分较前减少,但未达到1/3)、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胃痛、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善太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镜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胃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GAS、MTL、S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清GAS、SP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TL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pg/ml)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EGF、IL-32、TGF-β1、MCP-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上述血清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满”“吐酸”“嘈杂”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情志失畅受累于肝,肝之受累,其疏泄之功必失调,肝为刚脏,横逆犯土,殃及脾胃,失其中焦枢纽之功,故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需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针灸是中医常见外治之法,在各类疾病中广泛应用,配合特色针刺配伍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母子补泻针法最早见于《难经·六十九难》中,依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病变经脉中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针对本研究选取的肝郁脾虚证患者,郁为实证,肝郁当泻肝经本经之子,肝属木,木生火,则取本经火穴行间泻之,脾虚为虚证,脾虚当补脾经本经之母,脾属土,火生土,则取本经火穴大都补之。本研究中中脘是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又正位于胃部,可健脾和胃。内关属手厥阴肝经之络穴,通于手太阳经三焦经,有调理气机、疏肝理气之功。天枢、足三里、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可治胃部疾病。天枢又为大肠之募穴,可通降腑气;足三里又是胃下之合穴,“合治内腑”,足三里是五腧穴中的合穴,配五行属土,与脾胃相应,可补脾和胃。而艾灸可增强皮肤深层血液循环,刺激络脉,以调节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运行[11]。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疗效更高、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积分更低,提示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效,可有效调节患者脾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另外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足三里对胃黏膜屏障可起到保护的作用、调节胃蠕动的作用[12]。
胃肠激素又称胃肠肽,可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胃肠功能,同样胃肠疾病也可影响胃肠激素的表达。GAS可刺激胃酸分泌及胃壁细胞的增殖,同时能促进胃肠黏膜生长及营养黏膜的作用[13];MTL可刺激胃肠运动,加速胃排空[14];SP则主要参与疼痛信号的传导[15]。本次研究中,治疗组GAS、SP水平低于对照组,MTL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能有效平衡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肠道病态。炎症是浅表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IL-32既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又能诱导多种促炎因子,促进炎症的发展,加速胃黏膜组织病变[16];EGF可抑制胃酸分泌[17];TGF-β1对损伤的胃肠黏膜组织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防止炎症加重[18]。MCP-1可扰乱免疫功能,加重炎症反应[19]。本研究显示,治疗组血清EGF、IL-32、TGF-β1、MCP-1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能更好的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保护胃黏膜。分析原因可能是,针灸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损伤黏膜修复,提高免疫力[20]。艾灸具有调节神经通路及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提高免疫功能,影响胃肠内环境,调节胃肠功能及保护胃肠黏膜[21]。此外,艾灸作用于中脘、足三里、解溪,可增强理气健脾之功,提高温阳益气之效,祛除病邪,恢复人体正常机能[22]。
综上所述,母子补泻针法结合艾灸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性水平,调节胃肠激素,加速病损胃黏膜愈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