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美,李 枝
(永兴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南 郴州 423301)
乳腺结节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乳腺病症,目前乳腺结节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与多种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现代医学多依赖于性激素治疗,以调节内分泌为主,虽然短期效果较佳,但预后复发率较高,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会导致肥胖、月经失衡、闭经等。中医学将乳腺增生结节归属为“乳癖”范畴,从中医理论分析,乳腺疾病的发生和肝郁气滞、痰瘀凝结、充任失衡有关,疼痛位置以乳房肿块处明显,常涉及到胸部和背部,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者双侧,乳房外上象限多见[1]。乳癖消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鹿角、蒲公英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常被用于气滞血瘀所致“乳癖”,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现象[2]。针灸治疗乳腺结节通过穴位刺激调节已经失衡的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内分泌功能,使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保持稳定[3];外用无敌膏加温软化直接贴于患处,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积,发挥疏通经络的功效,从而消除结节,达到治疗效果[4]。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乳腺结节,对患者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永兴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乳腺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35.43±7.58)岁;病程5个月 ~11年,平均(3.62±1.69)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3~52岁,平均(35.68±7.51)岁;病程4个月 ~10年,平均(3.41±1.5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5版)》[5]中关于乳腺结节的诊断标准,①症状和体征,单侧/双侧乳房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胀痛、隐痛、刺痛,疼痛持续90 d或间断3~6个月未缓解;②经B超检查发现乳腺结构紊乱 ,有增多的反射波。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6]中关于“乳癖”的诊断标准,在乳房外上象区域有明显肿块。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4周内未应用治疗乳腺结节疾病的任何药物,半年内未实施激素类制剂者;无精神问题者;无严重性心脏、肝、肾功能障碍者等。排除标准:功能性出血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乳房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口服氨苄西林胶囊(海南三叶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6020532,规格:0.25 g/粒)治疗,0.25~0.75 g/次,4次/d。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乳癖消片[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1021823,规格:0.32 g/片]口服治疗,1.6~1.92 g/次,3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外用无敌膏治疗。针灸疗法:选取气海穴、关元穴、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穴;患者排空小便后,保持仰卧位,75%酒精消毒,选用直径0.25 mm,长40 mm的不锈钢针,其中气海穴、关元穴、子宫穴直刺1~1.2寸(1寸=33.33 mm),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穴直刺1.2寸,每次留针30 min,间隔10 min捻转1次,1次/3 d。另给予外用无敌膏(云南无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53020661,规格:9 g/张),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治疗,每张贴2 d,更换新贴。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痊愈:患者肿块消失,乳房胀痛感和刺痛反应消失,停药后无复发,内分泌水平基本稳定;改善:乳房刺痛和肿痛反应缓解,肿块直径明显缩小,内分泌水平相比于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乳房刺痛和肿痛反应无任何改善,肿块无缩小,内分泌水平未改善[5]。总有效率=痊愈率+改善率。②比较两组患者肿块状态。肿块硬度1级:质软,相比于正常腺体较硬记录3分;2级:质韧和鼻尖相近,记录6分;3级:质地坚硬如额头记录9分。肿块范围(1个乳房象限记录1.5分),1级:局限在1~2个乳房象限中3分;2级:局限在3~4个乳房象限中6分;3级:局限在5~6个乳房象限中9分;4级:局限在7~8个乳房象限12分。肿块大小,直径1级:肿块直径≤ 2 cm为3分;2级:肿块直径2.1~5 cm为6分;3级:肿块直径>5 cm为9分。③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依据《现代中医乳房病学》[6]统计乳房肿块、乳房经前胀痛、胸闷肋胀、少气懒言、舌苔发红、脉弦细数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评为0、2、4、6分,分数越高判定为程度越严重。④比较两组患者内分泌水平。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处理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E2、PRL、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经K-S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肿块状态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肿块的硬度、范围及大小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肿块状态比较( ±s , 分)
表2 两组患者肿块状态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肿块硬度 肿块范围 肿块大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6 5.62±1.93 3.51±0.93* 3.88±1.36 2.65±0.41* 5.73±1.49 3.48±0.50*观察组 66 5.72±2.47 1.10±0.08* 3.69±1.24 1.77±0.48* 5.60±1.50 1.77±0.48*t值 0.259 20.975 0.839 11.325 0.500 20.04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肿块、乳房经前胀痛、胸闷肋胀、少气懒言、舌苔发红、脉弦细数等中医证候分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表3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乳房肿块 经前胀痛 胸闷肋胀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6 4.38±1.02 1.57±0.44* 4.23±0.93 1.62±0.36* 4.04±0.95 1.49±0.37*观察组 66 4.32±0.99 0.84±0.15* 4.18±0.89 0.93±0.19* 4.12±0.92 0.72±0.16*t值 0.343 12.758 0.316 13.771 0.491 15.51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少气懒言 舌苔发红 脉弦细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6 3.96±0.82 1.37±0.32* 3.85±0.80 1.58±0.34* 3.64±0.79 1.46±0.38*观察组 66 3.90±0.79 0.76±0.14* 3.79±0.76 0.81±0.18* 3.71±0.82 0.91±0.14*t值 0.428 14.188 0.442 16.260 0.499 11.0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两组患者内分泌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2、PRL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内分泌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内分泌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E2:雌二醇;PRL:催乳素;P:孕酮。
组别 例数E2(pg/mL) PRL(ng/mL) P(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6 109.62±22.79 81.72±18.59* 38.19±10.43 28.62±7.88* 0.41±0.19 0.63±0.12*观察组 66 109.91±24.31 52.33±15.49* 38.40±11.31 21.43±5.58 0.39±0.11 0.88±0.23*t值 0.071 9.867 0.111 6.050 0.740 7.82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乳腺结节多为良性病变,少数为恶性病变,但并非所有的乳腺结节均可触及,因此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结节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目前,乳腺结节的成因尚未明确,临床认为主要与多种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包括内分泌激素水平、基因突变及环境影响等[7]。中医学研究发现,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若肝气瘀滞,同时疏泄失衡,则可导致气机不畅,血瘀痰凝,阻塞在乳络中,导致结节出现,形成乳房肿块[8]。乳癖消能够通畅气机,疏通乳络,长期用药可治疗乳腺结节,但此药物有一定的激素成分,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月经提前,且用药周期较长,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9]。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乳癖”的产生与肝胃脾肾及冲任密切相关,其病机为肝郁气滞,阳气虚衰,痰凝血瘀。通过肝之疏泄,经肝脉、胃络运行于乳,又需冲任之血的渗灌,乳络才能充盈、通畅。若因情志所伤,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冲任不畅,运行迟缓,乳络失养,则形成乳癖[10]。针灸主要是在经络的理论指导下发展的中医外治法,通过调脾、胃、肝胆、肾之经气,调摄冲任气机,兼具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功效,使胸部经络、经脉通畅,缓解乳房结节引起的不适感。针刺气海穴能够起到益气补中、气血顺畅、消散肿块的作用;关元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针刺此穴能够温经通络、消散结节;针刺子宫穴能够调经止带、理气和血;针刺足三里穴可疏肝解郁,有利于缓解乳房胀痛和瘀肿;针刺三阴交能够益肝肾、固冲任,补肝脾肾,调节内分泌,缓解乳腺疼痛;针刺血海穴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散肿块[11-12]。此外,外用无敌膏以生川乌、生草乌为君药,生川乌及生草乌属于大辛大热药物,具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痹的功效,两者合用可显著缓解疼痛;雪上一枝蒿、三分三、四块瓦、八角枫、蕲蛇、马钱子、木鳖子为臣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脉、消肿散结、通痹止痛之功效;其余独活、秦艽、威灵仙、细辛、白芷、苍术、猴骨等作为佐药,兼具止痛活血化瘀,解毒利湿,消肿散结等作用;此外,冰片作为佐药兼使药物,可起到消肿止痛,促进透皮吸收的效果[13]。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乳腺结节患者通过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可改善肿块硬度和大小,提高治疗有效率。
有研究证实,乳腺结节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及黄体素分泌不足息息相关[14],E2、PRL分泌增多,P分泌减少,若长时间作用于敏感乳腺组织,能够使乳腺管及周围纤维在周期变化中复旧不全,从而导致结节发生。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2、PR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P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乳腺结节患者通过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可有效调节性激素指标水平。针灸可通过调节紊乱的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内分泌功能,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朱珠等[15]研究报道,针灸能够调节血清E2、P水平,抑制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阳性表达,促使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削弱雌激素在靶细胞上的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此外,外用无敌膏具有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通利经脉等功效,还能抑制雌激素的分泌,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6]。
综上,乳腺结节患者通过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可改善肿块硬度和大小,有效调节机体性激素指标水平,且疗效显著,体现“调理肝脏入手,兼顾经络局部”的多层次、多靶点整体治疗原则,也体现了中医外治综合疗法“必求于本”的特色与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