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青青钟秋莲全秋萍董正梅
1.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湖南衡阳 421001;2.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湖南衡阳 421001;3.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南衡阳 421001
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液渗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会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报道,可引发感染、组织脱落、畸形等,严重时可导致截肢,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降低家长满意度,增加医疗纠纷发生风险。文献报道,国内小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或渗出的发生率为1.43%~18.3%,国外小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或渗出的发生率略低,为0.9%~5.0%,也有数据显示为7.8%。对医疗机构而言,对输液患者进行护理,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在静脉治疗中减少患者发生输液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患者的局部组织硬结、坏死和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避免因输液引起的并发症而延长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患者舒适度。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8例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运用常规护理与品管圈管理方式,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渗出率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0年5月至9月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8例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4例)和试验组(604例)。每组参与调查的家长均为604名,即每例患儿对应1名家长。两组患儿接受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年龄22~46岁,平均(34.61±10.06)岁。对照组患儿中,男391例,女213例;年龄1~5岁,平均(3.57± 0.9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12 d,平均(7.61±2.46)d;疾病类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128例,肠套叠患儿89例,急性阑尾炎患儿118例,喘息性肺炎患儿108例,幼儿腹泻患儿101例,川崎病患儿60例。对照组家长中,男328名,女276名;年龄31~48岁,平均(41.32± 7.8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2名,初中及高中240名,大专及以上232名。试验组患儿中,男394例,女210例;年龄1~5岁,平均(3.93±0.76)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11 d,平均(7.32±2.17)d;疾病类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127例,肠套叠患儿79例,急性阑尾炎患儿119例,喘息性肺炎患儿109例,幼儿腹泻患儿101例,川崎病患儿69例。试验组家长中,男330名,女274名;年龄32~49岁,平均(41.59±7.6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4名,初中及高中242名,大专及以上228名。两组患儿和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421),参与研究的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已确定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②患儿年龄<6岁。排除标准:①多次实施静脉穿刺的患儿;②具有输液特殊要求的患儿;③具有休克、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会对穿刺产生影响的患儿。
两组患儿接受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选取合适的静脉血管,力求快速完成穿刺,输液期间有效保护穿刺部位,同时对其静脉输液反应、渗出以及过敏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试验组静脉输液患儿采用品管圈管理方式,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1)成立输液研究团队。针对此年龄段患儿因血管的解剖特征及其心理特殊性,鉴于其合作性差,皮肤娇嫩、血管细小、充盈度差、不会表达等原因,在输液过程中极易出现药物渗出的情况。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就会继发静脉炎、皮肤溃烂等,引发医疗纠纷。成立输液研究团队,主要成员由各科室静疗小组成员组成,共同承担输液治疗的结果问责制,输液团队的目标是提供安全的输液服务,确保其准确性、有效性及一致性,减少或消除相关并发症。
(2)明确活动计划。①健全相应的护理制度及流程,同时建立输液护理质量监督机制,服务范围包括安全插入、给药和维护所有输液治疗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研究<6岁婴幼儿的输液治疗。②根据原因拟定对策。前期数据发现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前4位原因为:护士穿刺技术欠佳、留置针固定方法不规范、患儿配合度较差、留置针保护知识缺乏。输液团队将从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3个维度评估对策,每项对策均由专人负责。
(3)实施与检讨对策。①针对护士穿刺技术欠佳的问题,开展技能培训及学习:每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进行同质化培训派出一名圈员拍摄儿科静脉留置针操作视频并进行全院推广,规范留置针操作,培训率需达100%。②针对留置针固定方法不规范进行改良:选用3M自粘胶布四周压边3/4固定法,解决胶布缠绕过多、观察穿刺部位不清晰、胶布过敏、瘙痒导致患儿拔管等问题。③针对患儿好动配合度差、健康宣教不到位的问题,优化宣教方式,在原有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的宣教基础上增加形象化传播及电子媒介传播。④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使护士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操作前后加强与患儿及家属互动交流,保持真诚友爱,耐心沟通;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儿输液状况,并查看留置针周边皮肤是否存在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
(4)质量改进。通过后期数据查检,评估护理效果。输液团队成员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将收集到的结果及未达成的护理目标运用PDCA循环进行分析、总结及完善,做到持续改进。改进对策:输液团队每个月召开分析会议,根据质控小组检查的结果,将能有效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渗出发生率的护理措施作为规范化标准纳入儿科静脉输液管理中,自制渗出量表做好跟踪调查。循证实践与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扩展输液治疗知识,论证和改进操作,推进职业问责制,循证研究成果证据。
1.3.1 比较两组患儿的输液渗出率 对于两组患儿输液渗出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输液渗出指的是存在皮肤发白或半透明状或水肿表现。
1.3.2 比较两组家长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两组家长对护理干预1周后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评价,采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考察,表格内容包括:工作质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服务态度4个方面,每项分值15分,由患儿家长根据对护理人员这4个方面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打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越高。调查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92,有效回收率为100%。
试验组患儿护理护理干预后的输液渗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输液渗出情况的比较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家长在工作质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服务态度方面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比较(分,±s)
小儿输液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属于极为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所接待的患儿病情复杂,极易发生医患纠纷。现实情况下,输液患儿由于年龄偏小,其自主意识往往缺乏,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随之下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极为重要。同时儿科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的工作风险,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正常护理工作的开展。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受药物刺激性、患者血管通透性、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等因素影响,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其血管内径较小,且部分患儿需要长时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概率较高。鉴于此,将运用品管圈方法总结和制定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的预防策略,为降低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提供参考,改善提升护士综合素质,持续改善服务品质,降低输液对患儿的伤害,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目标及医院、护士和患者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研究结果证实,试验组患儿护理护理干预后的输液渗出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管理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改进留置针固定方法及材质,选用透明敷贴无张力粘贴法固定后,再用3M自粘胶布四周压边透明敷贴?固定法,解决胶布缠绕过多、观察穿刺部位不清晰、胶布过敏、瘙痒致患儿拔管等问题,确保治疗效果,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家属的满意度和信任。②结合儿科患儿特点,自制科室外周静脉输液渗出监测登记表,将静脉输液渗出分为低、中、高危3个等级,并使用“3色管理”。③自制防渗出、防堵管留置针十步操作,制作成标准化作业书。通过品管圈管理,针对输液渗出的常见问题予以个性化解决,明显降低输液渗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家长在工作质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服务态度方面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通过打造舒适的输液环境,并不断优化输液流程,执行规范的制度,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全面沟通,区分输液高峰时段,提升工作效率。尽一切可能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改善其抵触情绪,提升护理质量。在输液护理过程中,运用品管圈活动管理,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掌握科学的沟通策略,改善患儿害怕输液的心理,进一步规范用药流程,严格执行核对工作,结合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给予全面服务。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患儿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升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