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艺 伍秀丽 李旭锋 区灼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528231
脑卒中是常见脑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不仅伴有吞咽、肢体运动、言语功能障碍,还会出现吸气肌、呼气肌受损,致使肺通气功能障碍,造成心肺功能下降,肺炎、误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加重患者身心痛苦,阻碍康复进程。既往研究表明,呼吸训练能改善机体的最大呼气压和吸气压,对于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多数患者年龄偏大,对疾病和治疗知识了解匮乏,加之疾病疼痛等因素影响,难以坚持良好的训练行为,单纯呼吸训练效果一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是一种神经生理促进疗法,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NF 技术联合吸气肌训练在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吸气功能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 例。研究过程中因故无法完成整个研究,对照组脱落4 例,观察组脱落5 例,最终纳入51 例,对照组26 例,观察组25 例。对照组中,男12 例,女14 例;年龄52~76 岁,平均(65.96±3.24)岁;脑梗死14 例,脑出血12 例。观察组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龄52~78岁,平均(65.98±3.21)岁;脑梗死11 例,脑出血14 例。训练组和联合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审批号:2020-038-KY1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本人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亚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病程≤3 个月;③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心脾肾等脏器疾病;②近3 个月内行胸、腹部手术;③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口颜面失用等无法配合训练者。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吸气肌训练方法:患者采取坐位,腰椎垫枕头,上背部位于稍前倾体位,教会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待呼吸平稳后利用Power Breathe K5 呼吸器分别测得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最大吸气量(Volume),训练起始的阻力为30%,每周开始训练前均重新进行MIP 测定,并根据最新结果增加当周负荷阻力(5%~10%),30 次为1 组,2~3 组/d。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NF 技术,具体方法如下:(1)膈肌的促进。患者采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一侧,双手的手指置于下肋骨外侧,拇指置于肋骨的内侧缘(胸骨的下方),引导患者正常呼吸1~2 次,之后在呼气末,嘱患者用力吸气,同时以轻柔的压力向上推(注意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待患者熟练后,可在其用力吸气的过程中,手指按压腹部以抵抗膈肌,进行渐进抗阻的强化训练。(2)引导胸廓运动。①双侧引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康复师位于患者头侧,双手置于胸骨上,嘱患者尽力吸气,在呼气末的时候向斜下方(朝向骶骨)加压,待熟练后在吸气末进行抗阻训练。②单侧引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治疗师同样位于患者的头侧,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肋骨上,另一只手置于背部进行固定(手指应朝向相同方向),并给予对应的压力,压力方向沿肋骨走向对角地向内侧和下方。以上动作,吸气和呼气时间比是1∶2,呼气时采取缩唇呼吸的方式,持续时间大于5 s,每组5 min,2 组/次,每组间隔休息1 min,早晚各一次。整个治疗过程,要严格按照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早期先引导,后期进行渐进抗阻。(3)对角螺旋运动:有功能障碍的肢体给予对角螺旋训练。PNF 手法治疗结束后5~10 min,再利用K5 呼吸器进行吸气肌训练。训练组和联合组均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整个训练持续4 周。
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4 周后反映吸气肌功能和运动耐力情况的指标。①利用Power Breathe K5 呼吸器对患者的吸气肌功能进行评定,指标包括MIP、PIF、Volume。②利用德国MOTOmed 测定患者用力主动踏车(阻力恒定)20 min 消耗的运动耗能,并采用改良Borg 评分量表评估呼吸劳累程度以此作为评估卒中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完全没有肌肉劳累、呼吸困难为0 分,呼吸困难严重为10 分,得分越高,表示呼吸困难越严重。
两组训练前的PIF、Volume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后的MI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PIF、Volume 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PIF、Volume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吸气肌功能的比较(±s)
两组训练前运动耗能、Borg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运动耗能高于训练前,Borg 评分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运动耗能高于对照组,Borg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运动耗能与呼吸劳累程度的比较(±s)
亚急性脑卒中除了会损害患者瘫痪侧机体自主运动功能及躯干肌的协调性,造成肌肉张力及躯干姿势的异常外,同时也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细胞代谢功能失调,使呼吸中枢神经元间的相互联系和效应器间的联系减弱,导致呼吸肌无力,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疾病康复。由于吸气肌群力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中枢传导损害,而并非肌肉本身力量的不足,除了要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还要改善其协调功能。目前临床以吸气肌锻炼为主,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呼吸肌活力,促进呼气肌、吸气肌主动参与有效收缩,达到提高肺功能的作用。但吸气肌训练较为单一、笼统,难以改善呼吸肌协调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PIF、Volume 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PNF 技术,治疗师采取相应的手法对膈肌施加外力,以促进膈肌运动,能够改善呼吸肌肌力和肺组织弹性,提高呼吸频率和肺活量,有助于排出呼吸道痰液,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适当降低肺部感染风险,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PNF 技术不仅能够增强躯干和相关肢体协调性,提高核心肌群功能稳定性,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还通过引导单侧、双侧胸廓运动,提高吸气肌快速收缩能力,有效增强吸气肌力量,增强患者呼吸肌耐受力,进而缓解呼吸困难,改善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在比较患者的运动耐力的过程中,由于偏瘫患者常常出现肢体的功能障碍,不适用于6 min 步行试验,故本研究首先设置患者功率车的参数为可耐受的最大恒定阻力,让其用力踏车20 min,然后对其进行Borg 评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运动耗能高于对照组,Borg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运动消耗的能量高于对照组,呼吸劳累程度也改善明显。
PNF 技术简单易于学习,可操作性强,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较快掌握,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为手法治疗改善肺功能提供技术借鉴。PNF 技术和吸气肌训练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气体交换量,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促进换气、通气功能恢复,从而全面提升肺功能,让患者可以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本研究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受样本量、观察时间等因素限制,将来仍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PNF 技术联合吸气肌训练的远期应用效果,从而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性、个体化的呼吸肌训练方案。
综上所述,PNF 技术联合吸气肌训练在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更好地改善其吸气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