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兴庭
【摘 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l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1]是因众多因素如:呼吸道病毒、损伤、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引发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以及阻塞性通气障碍,该种疾病具有常见性、多发性,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当病患因呼吸负荷不断加重,从而引发呼吸肌疲劳后,最终病情向呼吸衰竭病情发展,当下预防呼吸肌疲劳的有效方式仍然依靠呼吸肌功能锻炼,该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呼吸肌的承受力和耐力,亦能改善病患的呼吸状态。基于以上严峻背景之下,笔者特将呼吸肌功能锻炼治疗COPD的进展进行详细的综述,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工作中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呼吸肌;功能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COPD为不可逆呼吸道阻塞后形成的肺气肿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临床主要特征,该种具有逐渐加重后促使病患呼吸产生困难,对病患的生活和健康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相关研究数据显示:COPD在>40岁中的发病率为8.2%,该数据十分的严峻,而死亡率中,该病略低于心血管疾病,在第四位,对其实施的检查为肺功能检测,作为临床上检查的“金标准”该种检测手段非常适用于COPD以及哮喘病患,对COPD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患的不断发展,对改善预后也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对COPD的康复手段为临床医学延续[2], 而应用呼吸肌功能锻炼亦是治疗COPD的重要措施,通过该种锻炼措施,既能提升呼吸肌的功能、换气功能,缓解和改善病患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最终达到改善病患生活质量的主要目的。
1 理论依据
近些年以来,众多研究学者认为[3]:COPD病患只有提升呼吸肌的功能,才是改善病患呼吸功能的基本,主要机制为:呼吸后产生的脉冲能力直接到达大脑皮层,再通过病患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的扩散至全身各个部位,从而对神经系统、不良心理等进行有效的化解;而呼吸肌分为两种即:吸气肌群和呼吸肌群,通常情况下,吸取的过程为主动模式,而呼吸则为被动,作为重要的吸气肌的膈肌占整个呼吸肌的80%,而当呼吸肌出现疲劳后,其中最常见为膈肌发生疲劳,故对呼吸肌群实施功能锻炼可以帮助病患改善呼吸肌的肌力。
2 呼吸肌功能锻炼方式
主要锻炼的方式分为两种[4]:①特异性;②非特异性,而呼吸肌为骨骼肌,对其实施功能锻炼的原则为:①超负荷;②可逆性;③特异性,超负荷值指>承受能力实施锻炼;特异性指根据呼吸肌的功能进行锻炼,可以对特定的肌肉或者肌群,该种方式体内各个超负荷的呼吸来达到;可逆性指通过锻炼后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锻炼后的效果可以为暂时性;以上阐述充分说明:对呼吸肌实施功能锻炼需要循序渐进以及持之以恒。
2.1缩唇呼吸
体位:坐位、卧位或者立位均可,病患调整呼吸状态后,使用鼻吸气,然后将嘴唇收缩成吹笛形状后,在将吸入的气体通过缩小后的口型缓慢的呼出,吸气:呼气(1:2),时间:5min。该种方式适用于病房发生反复气道感染以及支气管壁发生充血或者水肿病患,因该种病患通常为支气管平滑肌发生变化,丧失了胸内压增强后的支撑力。该种方式当呼气时,通过运用微弱的阻力,促使增加胸腔压力,达到延缓气道塌陷,有利于肺部气体的顺利呼出。
2.2腹式呼吸
病患将身体放松后,将双手轻轻按住自己的腹部,吸气时要求腹部放松状态,促使腹部向外逐渐膨出;此时紧闭口腔后,促使空气自病患鼻部逐渐被吸入,在憋气后在慢呼吸;当病患呼气时腹肌会发生收缩状,腹部会缓慢下陷,使气体缓慢的从口腔中呼出,该种锻炼方式刚开始为:2次/d,时间控制在:10~15min/次,待病患充分的掌握该种方式后,可以适当增加次数,该种锻炼方式适合在以上各种体位中进行,最终可以成为自然呼吸方式。该种方式主要通过收缩腹肌和膈肌实施的一种呼吸模式,该种方式,提升肺泡通气含量,从而达到减少无效死腔,促使其他分部在身体各个位置,可以达到减低呼吸时的消耗、改善病患的呼吸状态的目的[5]。但是该种方法不适宜病情严重的病患,因此该种方式需要根据病患的身体状态进行,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
2.3全身呼吸操
通过缩唇的锻炼方式来联合肢体动作:①双手上举后吸气,双手放下后呼气,次数控制:10~20次左右;②双手自然垂直身体两侧后,延身体侧端上移为吸气,而下滑为呼吸,次数:10~20次左右;③双肘做屈曲握拳动作后,并呈交替向前斜方出拳,当出拳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次数为10~20次左右;④双腿做交换抬起动作,屈膝呈90 ?,当腿部抬起时吸氣,落下时呼气;⑤对悬挂后的小纸球做吹气动作锻炼。该种锻炼方式将腹式呼吸、扩胸等动作结合到一起,起到改善病患的呼吸状态已经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而该种锻炼方式主要以活动为中心,进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锻炼,因病患通常存在上身活动耐受力弱,通过该种锻炼方式可以提升病患的上身活动能力和耐受力,同时对减轻呼吸肌的负担、增强机体能量有积极辅助的意义。但是该种方法在实施锻炼时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病患发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锻炼,给予降低锻炼量和更换锻炼方式。
3 锻炼实施方案
3.1总方案
对呼吸肌的锻炼方式应从缩唇呼吸开始,因该种方式为低强度,当病患自深到缓慢的使用腹部进行呼吸时,可以明显减低呼吸的频率,以此相对减低呼吸肌产生的耗氧量;当病患的病情得以缓解后,可以进行全身性呼吸体操,并坚持进行锻炼,会达到增强膈肌的运动幅度,同时延缓小气道发生塌陷,同时对提升病患呼吸肌的承受能力和肌力、改善病患的肺部功能、提升肺活量均有积极重要的意义[6]。
3.2具体方案
因大多数COPD病患的年龄偏大,而该病属于长期性和慢性疾病,多数病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病患实施针对性心理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可以告知病患坚持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鼓励病患长期坚持进行锻炼,并指导病患锻炼的方式以及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促进提升病患的依从性,并为提升锻炼的效果打下夯实的基础;防止病患进行剧烈的锻炼,并确保病患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3.3锻炼环境
当病患进行呼吸肌锻炼时,应尽量保持安静状态;同时在准备锻炼前应将充分放松身心以及呼吸肌,才能得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4 呼吸肌锻炼效果评价
在国外呼吸肌锻炼的起步要远远早于我管,而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有相关呼吸肌锻炼的研究,也阐述呼吸肌锻炼后对呼吸功能对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4.1呼吸功能
相关研究中阐述[7]:当病患进行呼吸肌锻炼前后显示:①静息脉搏;②呼吸次数;③最大肺活量;④第一秒用力呼气量;⑤横隔活动幅度;⑥深呼吸气量等均有显著改善;另外与其他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发现,病患的深吸气量发生的改变与呼吸困难以及运动的耐力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病患运用腹式呼吸后(30d),呼吸肌耐力情况明显改善,但是呼吸肌无力的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但是当锻炼60d后病患的呼吸肌耐力和呼吸肌无力的情况均明显改善,且明显改善病患的活动耐受力。
4.2血气分析
当病患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后,病患的前后血气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主要表现为:PaO2水平的升高,PaCO2水平的下降。
4.3生活质量水平提升
当病患进呼吸肌功能锻炼后,病患的临床症状(呼吸苦难、短促等)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明显改善病患的生存状态。
4.4安全性和可行性
对胸廓活动受到限制病患进行研究中阐述[8],虽然病患存在呼吸器官损伤,但是通过呼吸肌功能锻炼后,病患的呼吸肌耐力均有所提升,病患的呼吸状态明显改善;该结果充分说明,呼吸肌功能锻炼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5 总结
我国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而COPD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故近些年以来,该种病症的发病率非常严峻,而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通过运用呼吸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COPD的病患的病情,而该种方法的疗效已经被充分的证实,该种锻炼方式具有:无创无痛性、无经济压力、简单易操作,并且为临床上治疗COPD重要的步骤和环节,故将该种锻炼方式纳入COPD病患康复的治疗中,是众多医学专家们的共识,但是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提升目前的得到的效果,依然是相关研究学者的课题。
呼吸肌功能锻炼需要病患自身持久的坚持,选择适宜自身病情的锻炼方式和锻炼强调,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和保障锻炼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钱文霞.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Zheng J P,Kang J,Huang S G,et al. Effect of carboeisteine o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EACE Study) :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Lancet,2008,371( 9629) : 2013 - 2018.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 2007 年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 3) : 254-261.
[4] 刘翱,杨伟康,沈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1( 8) : 37-38.
[5] 周玉兰,刘枢晓,查云,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 8) : 616-617.
[6] 陈茂辉.COPD患者呼吸困难与肺功能的相关研究[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7( 6) : 107-108.
[7] 黃小燕,林劲松,陈瑞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在COPD患者缓解期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62-1863.
[8] 赵世英。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5,(7):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