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优化研究

2022-10-20 15:42潘彩霞张荣荣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潘彩霞 张荣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的优化,既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教师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遵循方向。

一、问题与挑战之“势”并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优化面临的新挑战

(一)世界形势之变挑战高校育人功效——考验教师主体“顺势”应变局之能力

1.应时代要求站稳政治立场。优化教师供给能力,坚定并站稳政治立场,才能不断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和合格接班人。

2.应形势变局思考自身“供给”。教师要思考世界形势的变化,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供给什么质量的课程才能自信地面对有思想的教育对象,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期盼。

3.应“需求”变化挖掘教师潜能。不断提高教师应对学生变化和教育需求的能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的本领和政治素养,守好责任田,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历史的横纵坐标图中,找好出发的原点和初心。

(二)全球信息化之变挑战高校思政课的时效——考验教师跨界“逆势”用网互联之能力

1.思政课教师面临跨专业熟悉互联网的操作和应用平台的挑战。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讲解时政热点、理论要点,在互动交流中打通教学堵点、节点和难点,实现网络与教学顺畅,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思政课教师要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庞杂多变的挑战。教师要养成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甄别的习惯,必须将信息经过理论加工和凝练后再与学生共同分享讨论。针对思审悟辨相互脱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界限模糊、历史虚无主义与意识形态激烈斗争不能辨别等问题,教师要用鲜明的立场、深度的理论、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引路指向。

(三)教学内容之变挑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考验主体学习“蓄势”助力拔节孕穗之能力

新的教育要求、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给思政课教师带来压力和挑战。在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逻辑、价值观培塑时期的特点,找准穴,把好脉。教师要自我寻找职业倦怠应激源,调整理论灌输和被动教学的状态,积极主动适应教学内容之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内容,要有一种对思想理论创新的敬畏心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结合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战略,提升教学针对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新要求,结合新课程体系、新教学目标、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做好教学设计,用扎实的教学理论、鲜活的教学案例、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课内外教学活动体验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二、改革创新之着“力”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的内外兼修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要借“势”发“力”,不断改革创新。

(一)型塑内涵修养保政治底色,“判断力”做到旗帜鲜明不含糊

1.守正育人举旗帜。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坚定信仰讲政治。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增强“四个意识”,讲政治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内化为行动指南,厚德守正,砥砺前行。

3.提升素养强学习。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总结反省,提升综合素养,拓展政治视野、领悟政治内涵,判定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型塑政治修养、永葆政治底色,更好地胜任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二)锤炼育人内功展思想魅力,“运内力”精讲红色基因扬中国精神

1.以仁爱心育博爱人。思政课教师要用爱心与学生平等交流,找到思想共鸣之处。用自己的成长心路感染学生,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学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2.以改革力育创新人。思政课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实践方式。要备好课,备世界形势、备时代任务、备教学体系、备核心内容、备学生心理,解除学生的各种疑惑,引导他们用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以高质量育接班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以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尚的人格、真理的力量、深厚的理论功底展现思想的魅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的教师,为党和国家培养能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教师要运用“大历史观”分析问题,挖掘红色基因,锤炼中国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传递爱国养分滋信仰根系,“源动力”直抵躁动内心明青年德魂

1.教师要供给青年自信的动力源泉。思政课教师应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传递给学生爱国养分,浸润和滋养他们的信仰根系,教育学生以积极昂扬的向上姿态,茁壮成长;鼓舞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

2.教师要引导青年身心康健和谐。青年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探求新知,但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家庭、学业、就业压力等易使学生内心焦虑,需要有人倾听和疏导。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解决他们的思想困境,用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解开学生的心结,使其心理和谐、心身康健。

3.教师要供给青年主流的意识形态。进入信息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守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网络空间等主阵地、畅通主渠道,用主流意识形态批驳指正错误观点和思潮,不断深化青年人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担当。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优化措施

教好思政课的关键,除教师能顺势而为、借势发力之外,还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强化各级党委统领思政课教育改革意识,保障教师主体政治立场的坚定性

1.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党作为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决策者,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坚持党委书记一把手抓思政教育教学,实现教研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双主体双责任人,各级党委只有将领导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责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加大政府、高校的政策倾斜。党、政府与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对高校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为教师供给能力提升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使命感,从而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跃升。

3.协同构建制度保障。一要保证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保障经费和人员参与,这成为思政课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保障。二要提供思政课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的条件保障。党和政府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岗位、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使其定期参与实践,并推动该制度常态化。

(二)重视思政理论专家库、智库建设,保障落实教育方针

1.专家智库要强化学科体系建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要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植根中国文脉育新人的家国情怀,放眼于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贡献和使用价值。要用学科体系统领和带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建设。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发挥教材、教学、质量监控等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标准在育人方面的效能,提升服务能力。

2.教育主体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示范作用,挖掘其他课程思政元素的微循环途径,实现教学内容良性循环。其中,不仅要构建“大思政”育人的良性循环,实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要做到思政课与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融合形成的小思政微循环,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3.教育主体坚持协同创新使命,助力青年成长成人成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播思想,做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教育者,更要通过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创新思想,营造良好的创新育人环境,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塑造者。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引导下,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协同创新,逐步形成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

(三)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积极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1.强调政治意识,确保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直面社会多元思潮和思想问题,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促进学生站稳政治立场,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强调典型选树,激发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的内在动能。由学生评选出“校园优秀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名师”,并授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将激励、奖惩、退出机制落实到位。在此过程中,所有参评的思政课教师根据评选规则,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判、自我革新,以为学生呈现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3.加强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供给的外在推力。充实督导、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形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创新评价工具与方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与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相结合,形成及时高效的信息收集、评价综合、评价反思与反馈机制,提升教师供给能力建设,满足学生对思政课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