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记者站发展策略探究

2022-10-20 09:53许蓓蓓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记者站

许蓓蓓

记者站是新闻单位设在地方的长期派出机构,负责该地区的新闻采访报道和通联工作,起源于上世纪50 年代。长期以来,地方记者站凭借其“小、快、灵”的特点,发挥与地方党政机关、宣传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通讯员队伍联系紧密的优势,成为新闻单位了解掌握各地舆情动态、沟通链接地方信息资源的重要媒介和纽带,也成为各地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提升区域影响力的重要窗口。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流媒体步入改革深水期,此时,作为省级主流媒体分支的各地记者站,在大环境冲击和本身属性制约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亟待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真正发挥驻地经济社会发展“传声筒”作用,为报社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记者站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本地新闻市场被挤压,传统优势难以凸显

记者站的传统优势,在于其“高站位”和“低身姿”的有机融合,在于其“站在田埂上、眼望天安门”的视角切换,在于其以精简的机构设置、采编流程和低成本运营,却带来“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成效。驻站记者在采写稿件时,往往既有统揽全省的高度,又有聚焦一地的眼光,这种“吃透两头”的作品丰富了舆论传播的形式,也备受地方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省级党报驻各地记者站,在采写和发布各地党政信息资源上有明显优势,易于生产信息量大、权威性高的“独家新闻”。

然而,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媒体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往往在一地,除了地方主流媒体以及中央、省级媒体驻地方记者站之外,还有大批新媒体平台,一些知名媒体人和行业专家设立的自媒体、公众号等等也纷纷“抢滩”新闻市场。“百家争鸣”,带来了新闻市场的空前繁荣、传播渠道的多元丰富,但也导致有限新闻资源被抢占、部分主流媒体声音容易被覆盖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省媒记者站的传统优势便难以凸显。新闻资源的互通共享、即时发布使记者站第一时间抢发重大新闻、创造“独家新闻”的难度加大;众多媒体的涌入和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元化、多角度解读,让记者站的“吃透两头”优势不再;采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呈现的新闻作品层出不穷和快速传播,让机构精简的记者站疲于应对、难以专注内容生产。

失去了传统优势,无法在新闻报道中出新出彩、响亮发声,省媒记者站也渐渐失去原有的传播阵地。加之在目前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建设的成功与否、舆论引导的效应大小和区域影响力密切相关,这让地方政府更青睐于支持本地主流媒体的发展,这使得记者站更加难以抢占本地新闻资源市场,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易遇到更多阻碍和不便,陷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和不良循环链中。

(二)上游母媒改革遇到瓶颈,导致下游转型不畅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 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的应用,不但让各类媒体平台、商业网站等迅速崛起,也带来了人人都能发声、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短视频、公众号文章、H5作品、沉浸式新闻等全新的新闻呈现方式层出不穷,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严峻挑战。

上游母媒尚且如此,地方记者站无疑也受到巨大冲击。当前,省级主流媒体均展开了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改革,但由于资金、理念、人才等各种内外因所限,在转型发展上取得的成果参差不齐、步调不一。有的已经趟过改革深水期,即将完成转型;有的尚处于艰难跋涉期,还在积极探索,这直接影响着地方记者站的发展之路。

记者站的设立,是省级新闻单位为更好获取地方新闻资源而向外延伸的“触角”,其长期游离在母媒“大本营”之外,管理上稍显自由松散,所以从其脱胎之时起,难免带着“被边缘化”的特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母媒改革的红利,如中央厨房探索、新媒体平台搭建、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时间被运用到本部各中心采编部门中,却难以及时应用到记者站中,使得记者站的转型步伐显得迟缓。

(三)新媒体手段运用不足、发布渠道有限,缺乏过硬新闻作品

传统记者站人员一般1-4 人,在新媒体还未被广泛运用之前,是可以较好地完成地方新闻宣传工作的。但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新闻产品正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尤其是对于某一地方重大新闻事件,许多地方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等通常会组织团队进行宣传和解读,创作出涵盖文字、视频、海报、直播等形式多样、更符合多层次受众口味的新闻作品。

这种形势下,记者站的报道作品便难以出彩,报道声音容易被掩盖。归结其原因,一是寥寥数人难以组建从策划、采访、拍摄,到创作、剪辑、合成等一条龙的新媒体报道团队,二是很多记者站人员缺乏新媒体技能,以省级党报为例,记者站记者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字采写为主、转型能力弱的问题。所以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其他媒体是“兵团作战”,记者站是“形单影只”;其他媒体“长枪短炮”,记者站是“一根笔杆”,悬殊的“兵力”和“武器”配备,让记者站难以推出高质量的新媒体作品。

由于新媒体生产能力偏弱,同时受制于母媒管理制度,记者站的发稿平台、发稿渠道也显得单一,除了传统母媒及同步建设的网站、客户端等,并无其他更好的发稿渠道。作为省媒的附属机构,记者站亦缺乏自主发稿渠道和权限,难以通过独立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视频号等渠道,推广和发布新闻产品。

二、记者站改革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记者站所遭遇的被母媒和地方“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是客观原因所致,但如再不注重自身建设发展,被时代“边缘化”的困境便可能到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乐观地看到记者站的优势所在,即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对地方情况熟知,以及“小、快、灵”的特点等等。为此,笔者认为,可着眼于以下几点发力,助力记者站取长补短、转型发展。

(一)强化以稿立站观念,在深度报道、精品报道上下功夫

无论何时何地,反映事实真相、引发思考辩论、直抵大众心灵的好作品永不过时,“内容为王”应是新闻作品永恒的标杆,也是每一个记者站的“立站之本”。真正广为传播的一定是有深度、有思想、有温情的作品,唯有它们才能在海量新闻信息中脱颖而出。

省媒记者站务必要牢固树立“以稿立站”观念,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策划、采编机制,多采写和制作一批深度报道、精品报道、“现象级”作品,才能在地方新闻宣传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其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新闻选题策划上,一方面要吃透中央、所在省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与之相契合的地方工作要点,从而筛选出一批以小见大、富有地方特色的选题。选题策划上,要畅通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地市宣传部门、地方党媒、融媒体中心等的对接,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了解地方发展动态,征求选题意见,从而为记者站获取信息资源、做好相关策划提供有力支持。

在具体采写过程中,记者站记者要践行“四力”要求,力戒浮躁、懒散、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采访、认真创作。要胸怀对新闻岗位的忠诚和热爱,牢固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力求完美,才能给读者奉上撼动心灵的精品力作。

在作品发布和呈现上,一方面要更新传播理念,千方百计降低新闻发布的滞后性,重大事件注重“抢发”“快发”,第一时间占领新闻传播阵地。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工具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和创新作品形式,在提高文字写作水平的同时,注重推出小视频、海报、H5、直播等新媒体作品,将有料的作品内容、有趣的作品形式相融合,从而增强作品传播的广度、深度。

(二)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在人才培养、外向借力上下功夫

记者站要想转型发展,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这要求记者站记者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与时俱进意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新闻业务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学习新媒体技能,善于切换记者、编辑、主播等多重身份,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媒体记者。

针对记者站人员数量少,难以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实现全方位、多维度报道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向外借力、协同发力。如部分省媒记者站与当地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讯员队伍等加强联动,合作建设工作室,在选题策划、生产创作、创意设计、渠道分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佳作,实现了生产力和传播力的双提升、双突破。

作为统领记者站的省级新闻单位,同样应高度重视记者站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记者站输送优秀人才,加大对记者站记者培训、考核力度,加大对记者站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打破记者站人员长期固守一站的现状,鼓励青年记者、优秀记者定期到记者站交流轮岗、挂职锻炼。探索打破母媒体下属子媒、子刊、子网之间的界限,将文字采编人员、新闻直播人员、视频拍摄人员、新媒体产品设计人员等各类人员都吸纳进来,建立庞大的集团“人才库”,同时建立重点选题、重大新闻事件的联合策划机制和多元化报道机制。该项举措对于记者站的意义在于,只要关键时刻地方记者站有需要,便可方便及时地从“人才库”中“调人”,大大增强人员力量补给。

(三)打破对外发声壁垒,在创新机制、融入地方上下功夫

记者站要想成功转型,除了拥有过硬的作品、专业的人才,还应打通对外发声渠道,赋予记者站更多自主权限,创新、创活记者站管理体制,培厚、培优记者站发展的环境和土壤,让优秀人才有尽展才华、勇于开拓的舞台。

要探索突破平台局限。前文分析过,目前许多记者站的发稿平台、发稿渠道比较单一,除了省媒及同步建设的网站、客户端等,并无更多自主发稿渠道。加强对记者站发稿渠道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记者站优秀作品的推广。为此,可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记者站成立分社,赋予其较为完整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移动端新媒体平台建设、人员管理、对外合作交流等权限;暂不符合条件的,探索在报社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赋予其产品创作、发布的自主权,使地方记者站的作品能够及时发布,快速地实现多渠道传播。

要探索突破角色定位局限。作为省级媒体记者站,绝不能有比地方媒体“高出一头”、不愿精耕和服务地方的错误想法。链接地方党委政府、传播党政信息资源是记者站的基本职能所在,在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省级媒体记者站更应将自己作为地方的一份子,急地方所急,想地方所想,讲好地方故事,宣传地方特色,走与地方融合发展之路。要积极掌握了解当地党政机关和基层群众需求,瞄准地方改革的难点、重点和痛点,在自建平台上探索开辟“新闻+地方政务”、“新闻+文化教育”、“新闻+民生服务”等版块,有针对性地创作和推送优秀原创作品,定期组织线下互动体验活动等等,在让读者获得权威可靠的新闻资源、新颖清新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加贴心的服务。通过此项改革创新,也进一步打破了记者站对外发声的壁垒,树立地方记者站可亲可感的良好形象。

结语

对于省级主流媒体来说,记者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连接母媒和地方的桥梁纽带,是抢占舆情高地的重要抓手,也是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母媒一样,地方记者站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面临着诸多转型压力,遭遇了诸多难题困境。但困境中蕴含着变局,挑战中并存着机遇,广大记者站要勇于应对,敢于破题,学会逆风飞翔、危中寻机,不断寻求转型发展的应对之策。

业内人士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对于远离总部的记者站来说,未来的定位,应该既是一个可以独立采制编播优质内容的新媒体工作室,又是一个可以将不同新闻元素提供给集团的信息中心。笔者认为,记者站的未来定位,还应该是深度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同发展共成长的“盟友”与“生力军”,同时更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新闻媒介中特色鲜明、难以取代的“一枝花”。

期待各记者站通过自身发力,以及与地方的纵深合作,并在母媒一系列改革红利的推动下,不断放大自身优势、彰显传播优势、重塑自我价值,焕发崭新气象。

[1] 卞军凯.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站“以稿立站”的创新[J].新闻世界,2020(04).

[2] 魏娜.全媒体时代省报记者站的转型思考[J].新闻论坛,2021(06).

[3] 贺涵甫.融媒体背景下地方记者站破局思考[J].中国报业,2019(17).

猜你喜欢
记者站
学生联合记者站(履行山东)举办小记者颁奖典礼
禁止记者站私自开展批评报道
《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连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