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多维审视

2022-10-20 05:42刘丹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冬奥中国共产党北京

刘丹璇

2022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也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风采。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这一振奋人心的精神的提出,是对北京冬奥会这一伟大事业推进历程的生动诠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在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并深入践行北京冬奥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冬奥精神是什么?何以形成?是探寻北京冬奥成功举办精神密码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深挖北京冬奥精神本质、进一步弘扬这一精神的根源性问题。为此,研究试图在阐释北京冬奥精神内在意蕴的基础上,从主体逻辑、理论依据、历史根基、实践基础等维度对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进行探讨。

1 北京冬奥精神的内在意蕴

1.1 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在这一体育盛事中踔厉奋发的精神面貌的精准描摹。这一精神内含的五个层次是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中,“胸怀大局”体现使命情怀,“自信开放”展现积极姿态,“迎难而上”反映顽强意志,“追求卓越”彰显实践品格,“共创未来”蕴含美好憧憬。

“胸怀大局”体现使命情怀,构成冬奥精神的首要前提。所谓“大局”,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一“国之大者”。广大参与者在申办、筹办、举办冬奥会的全过程,所做出的每一项努力都是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准则,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成为广大参与者担当使命的力量源泉。北京冬奥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第二次举办奥运会,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时隔14年,再次亮相的中国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北京冬奥会是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递交的一张新名片,从开始申办到圆满落幕,从工作人员到运动健儿,广大参与者始终在为国家而战。

“自信开放”展现积极姿态,构成冬奥精神的基础形态。首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姿态。“冰墩墩”“雪容融”掀起的“吉祥物之热”成为冬奥会上最火爆的自信标识,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等节目形式将中华文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运动员们获得的一块又一块奖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冰雪运动自信。其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展现了中国的包容姿态。这种开放包容,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外国朋友的热情好客上,也体现在年轻运动员快乐比赛的全新观念上。冬奥会闭幕式上各国运动员的恋恋不舍、谷爱凌“快乐运动”的宣言,都是这种包容姿态的最好印证。最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展现了中国的创新姿态。奥运圣火点燃环节,以微火取代熊熊火焰,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体现了“碳中和”的新理念;“冰丝带”“雪如意”等奥运场馆的设计及赛事转播过程中“云技术”的应用,都体现了全新的科技要素。

“迎难而上”反映顽强意志,构成冬奥精神的重要动力。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不是一帆风顺的,辉煌和荣耀背后蕴藏着许多艰辛,广大参与者正是凭借着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攻坚克难,最终成就了这一伟大事业。首先,此次冬奥会的举办面临着疫情的重大考验,通过采取既封闭又精准开放的“闭环”管理,实现病毒传播最小化;其次,冬奥会筹办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关,面对冬奥会对环境的高要求和国外技术封锁,中国的科研团队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实现冰与雪的自由;最后,奥运健儿们在自家舞台上需要不断与自己“赛跑”,在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既有背水一战的老将,也有初出茅庐的小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克服心理难关,为国争光。

“追求卓越”彰显实践品格,构成冬奥精神的奋进路径。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实现对国家社会的庄严承诺,这离不开广大参与者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实践品格。冬奥会的筹办举办历时7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追求卓越的实践品格体现在冬奥的每个环节、每个领域。冬奥建设者在场馆设施建设方面发扬工匠精神,办赛人员在赛事组织方面发扬严谨精神,服务保障人员披星戴月,充分发扬敬业精神和人文关怀……,广大运动员为了备战冬奥会,更是在训练中分秒必争,在赛场上全力以赴。正是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冬奥会的最大合力,最终在中国呈现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共创未来”蕴含美好憧憬,构成冬奥精神的价值旨归。首先,北京冬奥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搭建了团结友好的“朋友圈”;体育无国界,北京冬奥会将体育共享精神发挥到极致,中国以真诚、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各国热爱体育的人士共襄盛举,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其次,北京冬奥会为全球各国携手攻克时艰提供了巨大鼓舞,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遭遇各种挑战的形势下,此次冬奥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圆满落幕,真正使得体育成为汇聚精神力量、联结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使得“一起向未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为世界各国团结合作走向未来构筑了有力平台。

1.2 北京冬奥精神的特征

北京冬奥精神是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特点在于无关国家、地域、身份,而是以速度、力量、难度等作为客观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奥运会的赛场成为一个超越国界的广阔平台,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提供交流平台。北京冬奥会在举办过程中,始终秉持公平、合作、共享的理念,实现“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的同频共振,以体育为媒介,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传播至世界各地。

北京冬奥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北京冬奥会的以人为本,一方面体现在赛场之上,在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目标指引下,北京冬奥会以更先进的场地、更精确的评判为各国运动员带来更优质的比赛体验;另一方面体现在赛场之外,北京冬奥会将“黑科技”融入奥运村的各个细节中,为运动员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主办方在医疗、后勤等多方面给予运动员最周到细致的服务,真正做到了以运动员为中心。

北京冬奥精神是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盛事,广大参与者为办好这一盛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些努力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服务人民的宗旨,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参与单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付出和奉献,才实现了办好比赛、为国争光、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

北京冬奥精神是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无论是迎难而上还是追求卓越,都体现了北京冬奥精神中拼搏、奋斗、实干的精神本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运动员们竭尽全力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其中,既有冰雪运动强国的运动员们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也有来自热带国家的运动员们用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诠释对冰雪运动的尊重与热爱。正是他们的拼搏精神,成为冬奥赛场上最闪耀的画面,为全世界呈现了百折不挠、全力以赴的动人场景。

2 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主体逻辑

“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推动北京冬奥精神形成的主体,应当是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主导者,是为这项事业付出精力与心血的实际参与者。可以说,北京冬奥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参与者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具体化到崇高的冬奥事业中所生成的精神符号,中国共产党和以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参与者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就是北京冬奥精神当之无愧的缔造者、成就者。

2.1 中国共产党是北京冬奥事业的领导主体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积极领导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工作,并在随后的筹办、举办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冬奥事业中的领导主体地位。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北京冬奥事业的领航者和总舵手,在其中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2015年7月31日,在国际奥委会全会即将对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归属进行投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坚定支持和庄严承诺。在冬奥会的筹办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冬奥会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相关区域的协同发展、对外交流、过程监督等重要工作提供了方向遵循。其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北京冬奥事业中各项任务的带头执行者,在其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基层工作实践中肩负着桥梁纽带的重任。这要求领导干部既要准备领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精神指示,又要结合工作实际设计相应的执行策略,确保将每项任务不折不扣地开展落实下去。此外,广大共产党员是投身冬奥事业一线的积极分子,为冬奥事业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志愿者群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功能,在这一群体中,党员志愿者敢于担当,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首都高校成立志愿者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在冬奥赛事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以高度的理论素养和充足的业务水平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献力献智。

2.2 以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参与者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是北京冬奥事业的基本主体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盛大赛事。尽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能够近距离感受赛场温度的群众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支持体现在冬奥会筹办、举办的诸多环节。

首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北京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根本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相对于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来说,冰雪运动在我国体育比赛中处于短板位置,存在普及度不高、季节区域限制性强等问题。为了以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文明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紧抓冬奥契机,以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的健康、体质和幸福。

其次,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直接参与者是保障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直接支撑。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是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付出汗水、心血和智慧的结果。没有广大冬奥建设者,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冬奥场馆设施;没有广大办赛人员,就没有高效合理的赛程安排;没有广大文艺工作者,就没有在开幕式、闭幕式上中国之美的精彩呈现;没有广大医疗防疫人员,就没有让运动员心安、让全国人民心安的健康屏障……,各个战线、各个岗位上的人员不胜枚举,可以说,缺少了任何一个岗位的支撑,冬奥会的举办都会遇到阻碍,出现遗憾和不足。正是广大参与者的齐心协力,才共同支撑起了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如期举办和圆满落幕。

最后,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是助推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落幕的重要因素。亿万中华儿女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冬奥会的举办环节,但却在平凡生活中力所能及地表达着对冬奥会的期盼和守护。冬奥会在北京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东道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中国人民对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本届冬奥会贡献了极高的收视率。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冬奥会的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渠道,广大网友在线为奥运健儿“打call”、为北京冬奥喝彩,营造了全民冬奥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下,“冰墩墩”“雪容融”的成功“出圈”,极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可以说,全民支持下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生动彰显。

3 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理论依据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同时伟大实践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与其主体所坚信和依靠的思想理论条件密不可分。北京冬奥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和精神品格,这种信仰和品格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蕴的文化基因。

3.1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思想根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不渝信仰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和传承中历久弥坚,并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实现了重要飞跃。正是凭借这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并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思想根源,二者之间血脉相连。(1)“胸怀大局”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观和使命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中,对于爱国谈及较少,更多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大联合,反对资产阶级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的使命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理应承担起为国争光、为国建功的使命责任。(2)“自信开放”“共创未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也是永恒发展的,这就要求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自信热情的态度、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推动了各国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和共同进步,同时深切表达了各国携手“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3)“迎难而上”“追求卓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斗争精神。百折不挠、英勇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马克思曾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在特定背景下,这种对抗主要指的是阶级斗争,但是放眼时代长河,斗争精神适用于人类追求进步的各项事业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更是鲜明印证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发扬,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号召人民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文化基因

中国是文化源远流长的泱泱大国,数千年的文化浸润为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最为丰厚的土壤。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孕育的特定文化,为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注入鲜活的文化基因。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润物无声的持续滋养,成为中国人民一切实践、一切创造都不曾脱离的气质符号。北京冬奥精神的每一层特质,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追本溯源。例如,“以国家之务为己任”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的美好愿望中所呈现和谐共享的大国胸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自强不息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表达的泽被天下、超越民族的宏大志向。这些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体育文化在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中展开了一场跨时空对话,并最终以北京冬奥精神为寄托实现了新时代的升华。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艰苦卓绝的反压迫的斗争中淬炼了闪耀红色光芒的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力量有限的中国共产党高举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大旗,凭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气度,催发了革命必胜的乐观信念。这种积极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凯歌行进的和谐伴奏。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斗争的烙印就深入每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骨血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内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对外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奇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维护国家尊严,体现了对革命斗争精神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革命文化中的乐观主义和斗争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抗困难、迎接挑战的智慧密码。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北京冬奥精神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殷切期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自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都充分融入北京冬奥实践中;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冬奥会的举办过程中,无数参与者的实践剪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注解,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冬奥平台传播至世界。

4 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历史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北京冬奥精神不是在当下时代横空出世产生的,而是源于中国人民对体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历史积淀。伟大梦想激励伟大事业,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10年7月17日,《申报》刊登出题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的通告书,提出了体育史上著名的“奥运三问”——“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笔者注:指奥运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中国用了近百年时间,依次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了中国追逐奥运梦想的最佳写照。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正是脱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体育事业进行的百年探索,植根于中华民族奥运梦的百年期盼。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救国与“一个人的奥运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救亡图存。这一时期党和人民的全部事业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与救国目标紧紧结合起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提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重视国民的体育锻炼,并将体育作为国民由弱转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政权建设实践中,也将体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方针。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锻炼工农阶级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为方针举办赤色体育运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人发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体育运动军事化”等号召,旨在增强党、军队和人民的战斗力。可见,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主要为革命需要服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至此,“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刘长春为我们交上了答卷。他以“不甘为傀儡伪国作牛马”的坚决态度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比赛,而是选择跋山涉水,只身一人为中国而战。尽管刘长春在这次奥运会上的成绩不足以挺进决赛,但他的孤军奋战填补了中国体育史上的奥运空白,其民族气节也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育卫国与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经历了为期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旧面貌,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改头换面提供了良好环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体育作为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8年,《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指出,“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与建设、保卫新中国紧紧联系起来。1952年,新中国派出一支40人代表团参加芬兰奥运会,完成了周恩来总理“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的嘱托,《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响彻奥运村。1959年,兵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获得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随后,庄则栋在第26至28届世乒赛上获得了三连冠。中国在兵乓球项目上的极大进步推动了“乒乓外交”,这一时期的体育外交功能逐渐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亮相奠定了中国体育新事业的基础,以兵乓球为代表的体育项目的发展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热情。

4.3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兴国与奥运梦想的不断突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时期,为我国体育事业注入了崭新活力。在充分的体制保障和物质保障之下,我们体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奥运梦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射击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有力地回答了“奥运第二问”。与此同时,中国的冬奥事业也开始起步。1980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此时中国选手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1992年,中国选手叶乔波在阿卡贝维尔冬奥会上取得500 m和1 000 m两项速滑的银牌,填补了中国冬奥会奖牌榜的空白;2002年,杨杨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冬奥会夺得历史首金。在之后的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都显著提升,中国冰雪运动水平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成为举国同庆,振奋人心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中国体育兴国的成果受到国际认可,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好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辜负这一机会,2008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事,完成了“奥运第三问”。这一时期中国在奥运追梦路上实现的不断突破,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在体育兴国道路上投入的巨大热情和付出的极大努力。

5 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

现实是时代对历史的传承和延续。北京冬奥精神源于精神缔造主体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奥运会的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精神样态。北京冬奥从申办成功到圆满落幕,历时7年,事实上,中国的申奥之路早在2013年就已开启,与新时代的历史进程相依相伴,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对百年奥运梦和体育强国梦的继承和发展。近十年的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之路,是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

5.1 全力以赴的申办实践

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意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新北京,新奥运”的风采,圆了中国人民关于奥运会的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认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了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以全民健康推动全面小康,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性部署,决定由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下,中国奥委会立即全力以赴、紧锣密鼓地投身于申奥工作中。2013年11月,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为2022冬奥会的申办城市,与德国慕尼黑等6个城市竞争办奥资格。此次申奥对于中国来说存在诸多挑战。在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论冰雪运动的实力和群众基础,有北欧冰雪王国瑞典;论冬奥会的办赛经验,有挪威奥斯陆;论综合因素,国际奥委会需要考虑是否连续3届奥运会都在亚洲举办(2018年冬奥会、2020年夏奥会均在亚洲)。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中国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最充分的准备迎接国际奥委会的检验。第一,中国充分集中民智,确定冬奥会的申办标识,以“冬”字为主体实现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该标识在2014年8月1日正式亮相,展现了中国文化底蕴。第二,北京、张家口两地积极筹备,以自信姿态迎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评估考察。最终,北京的奥运会遗产优势、张家口的设施优势和大赛经验优势赢得评估团的一致好评。第三,派出以姚明、杨澜为代表的强大陈述团队,介绍北京申奥优势,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最终,北京以4票优势险胜阿拉木图,拿下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回顾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之路,我们看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员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志在必得的信心、全力以赴的意志,将这条道路上的未知变为确定,北京冬奥精神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和萌芽。

5.2 精益求精的筹办实践

凡事预则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奥运盛事完美呈现给世界,但这背后凝结的党和人民长达7年的筹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为了牢牢把握这一契机,不辜负党和人民在申办阶段付出的努力,不辜负亿万中华儿女的冬奥梦,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之际,相关参与者迅速转变角色,开启了北京冬奥的筹办工作。

首先,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过程。在党中央对这一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从“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到“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冬奥筹办工作方向一以贯之的准确把握,在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办奥事项上的“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统筹协调能力。其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是多方协调、汇聚合力的实践过程。为了将党中央的工作指示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主办城市尽锐出战,各有关部门、省区市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热情参与,目的就是在于齐心克服筹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正是在社会各方汇聚起的巨大合力面前,困难和阻碍没有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降低水准的借口,反而激发了广大参与者的高昂斗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准按照党中央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工作。再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实践过程。人民群众作为缔造冬奥精神的基本主体,是党和国家尽心竭力筹办冬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冬奥筹办实践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高涨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广大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坚强后盾,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参与一系列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高达3.46亿的参与人数标志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同时,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为更多地区的脱贫攻坚、群众致富带来发展契机。这真正体现了群众是北京冬奥事业的发展推动者和成果享有者。正是因为广大参与者在冬奥筹办过程中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才为冬奥会的精彩呈现打下坚实基础,厚植了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实践土壤。

5.3 戮力同心的举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的重要性在于,既承载着“两个一百年”重要交汇期的历史厚重感,又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个人梦、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相互交织。因此,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全国上下戮力同心的一次伟大实践,奥林匹克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新时代中国形象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完美融合和充分释放。

首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对奥林匹克主义的深度实践。奥林匹克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承载体育魅力与体育精神的至高无上的符号。“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得到充分彰显,这离不开奥林匹克大家庭和世界各国给予的友好支持,也得益于主办方对比赛的敬畏之心以及全体运动员的相互尊重。其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全面实践。冬奥会举办的全过程贯穿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方略同向而行。从坚定“四个自信”战略布局到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上的新发展理念到管党治党的从严化,再到放眼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以办奥理念的新形式在冬奥会的举办过程中全面体现。再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完美实践。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中,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奥运场馆的一砖一瓦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鲜活广告。运动员的奋勇拼搏、办赛人员的细致周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姿态;设施的高端先进、场馆的周密设计、对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充分利用,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强劲实力。

6 结 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直接参与者为代表的中国人民通过对理论与文化的有效传承、对奥运梦想的百年追逐、对北京冬奥事业的十年磨砺,通力铸就了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北京冬奥精神。首先,北京冬奥精神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宝贵精神遗产,成为这项事业彪炳史册的永恒印记;其次,北京冬奥精神是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引,为激发全民体育热情、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筑牢精神支柱;最后,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凝心聚气的不竭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发扬北京冬奥精神,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指明了一条新路径。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应当肩负起深刻理解、大力弘扬冬奥精神的重要使命,不仅将对冬奥精神的领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更要将冬奥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播撒至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深入探索北京冬奥精神的宣传进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冬奥中国共产党北京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