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主席 蔡达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共中央重大决策,“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的选题,民进中央以“坚持节约优先,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在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调研,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宣传政策,目的是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提升民进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在统筹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需要统筹推进的因素,比如节约和开发、保护和利用、生产和生活、需求和供给、地方和全国、当前和长远、投入与收益等。坦率说,我们对此缺乏系统研究和充分积累,需要在调研中加强学习。在此,我谈两点思考:
一、关于节约优先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因为节约是普遍推崇的文明行为和优良传统;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已写入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原则是节约资源,首先是节约碳资源。
通常来说,节约相对浪费而言,指对有价值的东西,减少其消耗的行为,包括对个人和公共财物的节约,也包括对物力和人力的节约。这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行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浪费现象并不少见,厉行节约并不容易,更不总是优先的。为什么要节约?牵扯到对自身利益的判断,节约公共资源和财富显然更需要理性;应该节约什么?节省自己的开支、节省人力和精力、节省能源和资源,往往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我们在调研中,需要关注浪费资源的现象,包括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单位活动中的问题,剖析影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为落实节约优先原则提供具体的对策。
二、关于生活方式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低碳都离不开生活,低碳生活与低碳生产都不容易。首先,生活需要能源、产生能耗,生活节能是现实需要。人类生活的演进,导致了能耗量大面广地增加,不断刺激着能源生产,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资料显示,全球约2/3的排放与家庭活动有关,而饮食、居住、交通的排放占其中的一半以上,所以,低碳生活已具有愈益广泛的共识。其次,生活节能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居民生活的能耗,尽管平均水平不高,但总量巨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居民生活要求普遍提高,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资源压力明显加重,需要积极生活节能,创建低碳生活方式,控制资源紧缺的态势,保持可持续发展。所以,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统筹用碳与节碳的需要,在实现生产节碳的同时,协调推进生活节碳,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生活方式转型倒逼生产方式转型。
但是,低碳生活并不容易推广。因为生活方式是长期演变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享受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中,合理利用资源,主动节约碳能,形成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低碳生活需要理念支撑。生活理念支配生活方式,有人以节约为光荣,有人以奢华为时尚,人们对安全、省钱、便捷、耐用、舒适、美观、时髦等各种追求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生活能耗。应该说,低碳生活不是低档劣质的生活,但要讲清楚它有益于身心的道理。一般来说,好逸恶劳、攀比炫耀、追求刺激的生活态度,容易造成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
低碳生活需要利益机制。对人类而言,能源是必要的、共同的和有限的,人们既要占有和使用,又应该保护和节约。对特定主体而言,节能需要准确理解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改善生活中,恰当地行使权利,合理地使用和占有能源及其产品。对大众而言,节约就是节省开支,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居民开支,应该成为倡导低碳生活的基本原则。
低碳生活需要行为方式。首先是减少取用碳能。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如手工、步行、骑车等;充分利用非碳(化石)资源,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采用自然采光通风、保温保湿,开展户外活动;尽可能收集利用太阳能、雨水雪水等;广泛使用非碳能源产品等。其次是提高用碳效益。精准使用产品,减少不必要耗能,及时关闭电器,合理设定空调标准,按照物品保质保鲜标准有效使用和适度储备等;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垃圾,回收污染物等;使用低碳节能产品,推广使用小排量汽车等。
低碳生活需要社会环境。通过特定人群的示范,引导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推崇和效仿;公共和产品设施的供给,为公众的节能行为提供便利,比如非机动车道、节能的交通工具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节能行为的普及,比如消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奖励;完备的制度和法规,严明地约束浪费行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