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解读

2022-10-19 09:10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韩融
党课参考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 韩融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内容,从而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

一、《纲要》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面对挑战重重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从历史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乾夫坤母”“民胞物与”等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思想,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索取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人与自然矛盾迅速激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上走弯路,从而保障文明永续发展。

(二)从国内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一度成为我国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旧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此外,我国还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最为脆弱的国家之一,曾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此前的观测显示,我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干旱化呈现加剧趋势,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频次与强度明显增多。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生态三问”:“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这并不表示它可以在我们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识。

(三)从国际视角看,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与生态系统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跨区域的复杂属性,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一特征在20世纪后期表现得愈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全球监测到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其中90%的大型鱼类种群枯竭、5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到20世纪末,每天都有大量动物灭绝。物种种群规模的快速下降,说明地球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由于发展不当或发展不足,近100多年,全球已经发生60多起因环境污染造成人群非正常死亡、残疾、患病的公害事件。除了传统的生态环境问题之外,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如果按照目前每十年平均约0.2℃的升温趋势,全球地表平均升温最快可能在2030年至2052年间达到1.5℃。一旦突破1.5℃的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并带来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极端高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平面上升等长期不可逆的风险。极端气候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安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法国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这是2022年8月17日在法国巴黎战神广场拍摄的干枯的草坪和干枯脱落的树叶。图:高静/新华社

治理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行动的问题,涉及全球公共利益,一国避免自身损害的利益不足以鼓励该国承担相关的治理成本。因此,在没有全球约束力和外部强制性法规的情况下,各参与方存在“搭便车”动机,从而不会自愿参与环境治理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行动。但是,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波及各国人民,威胁共同发展空间,其造成的损失需要各国共同承受。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地缘事件凸显了“逆全球化”趋势,提高了全球社会治理成本。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地球的科学举措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

(四)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从政的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丰富经历和实践,对于其本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曾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理论思考和不懈的实践探索,为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充分的理论准备。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他推动了当地的沼气池建设,发起“沼气革命”。2020年1月6日,习近平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指出:“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他设计生态立体农业,在兼顾生态平衡的同时推动多门类产业共同发展,打造“开放式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发展经济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就如何让宁德这个福建的“经济老九”实现“弱鸟先飞”,他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推动当地绿色发展。他在福建时,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得知长汀昔日童山已成绿色家园,他动情回忆往事:“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一文中阐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年,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在上海,他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留下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治理对象与治理方式、国内治理和国际合作等关系认识愈加清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方向,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纲要》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锚定了历史方位、明确了政治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羰基化蛋白为棕黑色具有自发荧光性的不溶性颗粒[6],为羰基化反应产物。羰基化反应是在人体包括皮肤中被发现的另一种类型的蛋白质改变,这种改变可以从蛋白质与各种醛类发生的反应中被观察到[7],羰基化蛋白一般沉积在角质层与真皮上层。角质层有相当数量的羰基化蛋白,尽管角质层代谢周期较短,但长期暴露在氧化刺激因素下会出现羰基化蛋白的增加;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基质成分,故此会出现羰基化蛋白的累积,有研究表明,羰基化蛋白在真皮上层的堆积能明显引起皮肤颜色的变化[8]。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作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重要地位,高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八大修订的党章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内容,如“贯彻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表述,标志着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这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根本的国家行为准则。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产生质的飞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传统非绿色价值观,体现了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典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产生质的飞跃。我国的发展理念,从唯GDP论到“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揭示了自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提出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概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生态价值论意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现方式上,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考核问责制度约束,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解决方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制度,扎实推进大江大河流域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等。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三江源、神农架、武夷山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了一批国家公园。三是构建基于市场的环境治理新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

三、《纲要》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生态蓝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纲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由过去的“八个坚持”扩展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其中,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在原有“八个坚持”基础上的新增内容。在此,我们对新增部分单独阐释,对其他“八个坚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多个领域、需要协调的多种矛盾,分为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个人与社会、局部和整体、当代人和未来人、个体与集体几方面进行归纳阐释。

2022年9月18日,鸟类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图:范长国/新华社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十个坚持”之首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重要成就的首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让脱胎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生态智慧,在阐述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使命型政党的历史担当。回顾百年征程,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动态优化过程,经历了“以生态换发展”“以生态优化发展”和“生态就是发展”三个阶段的转变。与之相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需求侧节流、供给侧开源再到供需转化三个时期。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对立”“协调”走向“共生”;对生态和发展的认识从“二选一”单选题转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选题。与发源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等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让“美丽中国”的成果得以全民共享,让“清洁美丽世界”的成效得以全球共享。“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绿色底色靓丽、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统领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保护统一的战略路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意味着发展和保护要相得益彰、相向而行,要求生产生活方式是清洁的、低碳的、可持续的,本质上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模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创,带来了一系列危机。和往年相比,各国的发展面临着绿色转型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鲜明提出,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以深邃的大历史观视野,全面总结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等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生态系统各要素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并维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子系统的平衡;二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命共同体理论在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前提下,明确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依靠自然存在,人与自然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扬弃了以往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以去人类中心化的视角赋予自然以主体性,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隔阂,强调应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式交流,维护自然系统的动态均衡。

(四)协调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相转化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的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索取,致使人与自然矛盾迅速激化。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统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一重要论述为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技术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一场革命。现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向未来,我们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比如,我国要走的碳中和之路,既不是高排放高增长之路、也不是以低增长换取低排放之路,而是通过发展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实现高的增加值和高的增长速度之路,是实现减碳和增长的双赢之路。

水稻收获中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古梯田(9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图:邵瑞/新华社

(五)协调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环境。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长点。

(六)协调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矛盾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系统治理的目标是多主体协同发展,既包括时间协同、空间协同,同时也包括要素之间的协同。缺乏系统思维容易导致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顾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会大大增加生态环境治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核心是充分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七)协调当代人和未来人的矛盾

环境问题具有外溢性和滞后性,其影响可能要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气候系统具有巨大惯性,即使人类能够实现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全球气候仍将变暖至少二三百年。因此,指导思想、治理理念需要具有超前思维,目标设置要有预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现阶段环境治理措施和成本能在很大程度上利好子孙后代,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图:鞠鹏/新华社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目标,是站在未来的维度上倒推回看设立的目标,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迅速改变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极具前瞻性。越早实现碳中和,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碳排放空间越大、留下的碳生态环境安全性越高。但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降碳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我们必须抓好相关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

(八)协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危机,本质上是全球尺度的外部性问题,单独的国家和次国家主体无法应对具有弥散性、跨界性和复杂性的环境挑战,需要采取联合行动、集体应对。国际社会需要合作应对生态问题的逻辑就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对全球及各国的利益均会造成重大影响,采取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最终会实现中长期内各国福利水平的共同改善,其结果要远好于延误行动或者行动不力而导致全球俱损,也好于仅有部分国家采取行动时全球行动力度不足且利益分配格局可能出现重大偏差的后果。

在全球治理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明显的博弈行为,既包括横向的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也包括纵向的代际之间的博弈。国家之间的博弈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目前,被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协议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帝国主义”倾向。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都充斥着发达国家生态政治话语霸权。

其实,环境政策需要权衡同一时代区域间的福利,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公平承担应对环境问题的责任。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当承担义务,但是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历史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先行享受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红利,对当前大气中温室气体肩负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平与公正,防止部分国家将“气候牌”当作地缘政治的筹码,设置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行动。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摆脱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将环境污染进行国际转移的模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融入内部发展和对外开放全过程。这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作出的巨大贡献。

1.如何充分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伟力是什么?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寒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