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忠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

2022-10-19 08:36张湘云杨姝琼
今古文创 2022年39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论语弘扬

◎张湘云 杨姝琼

(内蒙古开放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丰富思想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各个时期的中华民族儿女对自身道德修养、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共处、社会及国家发展等进行的思考和探索,体现着民族智慧和理性思辨,其蕴含的哲理对于当代个人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建设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孔子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社会的难题解决、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等提供有益启发,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因此我们应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挖掘其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部分。《论语》作为儒家最具代表的经典,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因此本文仅就《论语》中忠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田广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具有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于雅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汇聚的、体现中华民族思维特点的、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的集合,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千千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产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因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对当代仍有影响力,它不仅包括文物古迹等客观存在,也包括了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主观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积累的精神成果,其内容包括思想观念、道德传统、社会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等,不仅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民族特质与风貌,而且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能提供良好借鉴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说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倶进、勇于创新”。特别是在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创新发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价值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不仅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能够为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思想道德资源,在当代研究并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这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的水平、培育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感都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孝悌为本、仁爱友善、家国情怀、礼让诚信、公平正义”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基础性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成员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立足点,进而起到推动全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作用。

二、《论语》中的忠诚思想

《论语·里仁篇》中提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见,“忠”即忠诚,是孔子学说自始至终所贯穿一个基本的理念。《论语》对“忠”的论述共有17处,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后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把“忠”作为自身道德修养;二是强调把“忠”作为与他人相处之道;三是强调把“忠”作为工作的原则; 四是强调把“忠”作为个人对于国家的价值取向。

(一)提倡把“忠”作为自身道德修养

首先,孔子认为,忠诚应该作为个人必不可少的品德,《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因此,一个人想要受到他人敬重,就必须自身具备忠诚的品德,同时,孔子认为想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要时常做到“言思忠”,即要经常反思自己说话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忠”,由此可见,忠诚是个人道德修养中极为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次,孔子认为,只有注重忠诚才能不断提高个人自身道德修养,《论语·颜渊篇》中“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信,迁徙义,崇德也’”,对于子张所提出的如何提高自身品德这一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要以忠诚作为个人的主要追求,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最后,孔子认为,做到忠诚是个人能够做事成功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论语·卫灵公篇》中“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张问要使自己通达需要怎么做,孔子认为需做到“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并且要用“忠信笃实”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孔子认为只要以“忠”时刻要求自己,自己做到“忠”,就能够使自己无论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行得通。

(二)提倡把“忠”作为与他人相处之道

《论语》中所提倡的把“忠”作为与他人相处之道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必须将“忠心诚意”作为个人内心所应遵循的原则。《论语·子路篇》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个人道德价值核心,也是个人道德的最高层级,而想要达到“仁”,孔子认为,除了生活恭敬端正、工作认真严肃,还需做到对待他人忠心诚意;二是与他人交往时,要将“忠心劝告”作为个人行动上所应遵循的原则。《论语·颜渊篇》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认为应通过“忠心劝告”去引导他,正如“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如果你对待朋友是忠心诚意的,就要对他的言行提出忠告建议。

(三)把“忠”作为工作的原则

在《论语》里,“忠”所包含的重要意蕴之一,就是人人都应尽力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论语·颜渊篇》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怎样对待政事,孔子指出,应当做到“在职位上不倦怠,履行职务态度要忠诚”。在孔子看来,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永不懈怠,是基本的原则,并且为使爱岗敬业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深入人心,孔子进一步提出以“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作为教育内容,即文献知识、知行合一、忠于职守、诚实守信,他认为人们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言行规范等,最终目的是造就对工作尽职尽责、待人诚信的内在品格。因此,敬业精神应当作为教育的必备内容,从而使人人都能以高度责任感认真坚守岗位,这对国家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基础性推动作用。

(四)提倡把“忠”作为对待国家的价值取向

对国家忠诚是孔子主体思想之一,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元素。《论语·八佾》中“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问孔子:“国君对臣子,臣子对国君,他们各自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国君要以礼仪对待臣子,臣子要以忠诚对待国君。”而《论语》中臣子与国君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忠君爱国”的价值要求可以在广义上认为,个人对国家应秉持“忠诚”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忠于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个人所应具有的情感与精神,更是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精神自古至今都是被极力推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三、《论语》中忠诚思想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

《论语》中的为人忠诚、待人忠诚、忠于工作、忠于国家的思想,结合当代实际,可以诠释为“诚信、友善、敬业、爱国”,这四个方面涉及到了个人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所该具备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因此,《论语》中忠诚思想所包含的“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其价值的路径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从而让人们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进一步强化道德修养。

(一)政府主导,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弘扬“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应占据主导地位,建立起相关保障机制。一是要发挥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作用,近年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颁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面临如何将政策内容进行细化落实的现实问题。相关政策的执行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推动,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相关文件与精神的同时,也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关考核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配套机制,确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的持续稳步推进;二是要建立财政支持保障机制,加大相关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科研项目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为其提供充足物质保障;三是要建立激励表彰制度,对于在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人才,要制定完善有关的激励表彰制度,从而鼓励和调动专家人才进行研究探索的主动性。

(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自身要践行“诚信、友善、敬业、爱国”,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其次,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当中,要有意识地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最后,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家风建设当中。通过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促进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奠定道德建设的基础。

第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教育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学校,首先,应牢固树立弘扬“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修养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并将其嵌入到学校课堂教育当中,教师需根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特征,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最后,可以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氛围,发挥熏陶作用。通过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转化,还可以促使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相融合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践行。

第三,挖掘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为“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更为多元化渠道。首先,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都能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其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群众需求、群众兴趣、群众文化层次等因素,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例如名师讲座、社区活动等等,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最后,各地在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时,应结合当地历史、民风民俗、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人文价值。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强化个人道德修养,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成为个人道德价值标准,进而反作用其实践。

(三)依托科技,丰富传播与表达的方式方法

在当代,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的方式方法,从而吸引公众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享受和使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一方面要依托新媒体,利用其速度快、范围广、及时性强等优势,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产业,例如文学作品、影视动漫、歌曲舞蹈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方法。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论语弘扬
弘扬百年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经验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