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的一些革命先辈在成长与斗争中展现出丰富的形象特质与精气神,被大家以亲切的“别名”“雅号”相称。这些内蕴精神审美与民族意志张力的称呼,凝结胆识和力量、砥砺信仰与品格,永远值得传颂,永远催人奋进!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毛泽东主张“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一个奇男子”,故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叫“毛奇”。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更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历史担当,确实无愧于“大丈夫”“奇男子”。
周恩来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1928 年,周恩来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环境险恶,加之社会上认识他的人不少,故特意蓄起了长须,因此在党内留下了“胡公”的雅号。延安时期,为了与强大的敌人“捉迷藏”,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取革命必定成功之意。
在苏联求学期间,邓小平立志“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面对人生起落,他表现得“相当达观”。邓小平说自己是乐观主义者,“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当他1977 年再度复出时,外媒纷纷报道,称赞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1927 年,被土匪捕捉的朱德“胡子拉碴,穿得破破烂烂的,像有五六十岁了,身上的旧军衣早已洗得发白,腰上围条破围裙,脚上穿着一双草鞋”。打量完这身装扮,土匪头目认定这就是一名“伙夫头”,朱德因此逃过一劫。这样一位率领百万人民军队、取得卓著功勋的大将军,当年真的是连一双袜子都舍不得穿,还经常把马匹让给伤病员和女同志,自己则帮着战士背枪、背行李、挑担子,甚至挖了野菜,也要亲自尝过后才让战士们吃。朱德的“伙夫头”形象,诠释的是朴实无华、身先士卒的崇高品德,展现的是共产党人不改初心与不忘使命。
彭德怀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位铁骨铮铮、战功赫赫的元帅,曾经谦虚地说:“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在侄女眼中,伯父不仅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同样要求晚辈“不能说假话”。他曾在茄子地里教导侄女:“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我这个老头子就像茄花、小孩一样,不开虚花、不讲假话。”“扫帚”“茄花”是彭大将军鲜有人知的自号。这位指挥过千军万马、叱咤风云于沙场上的元帅,能始终保持如此纯净、彻底的赤子情怀,令人感佩、崇敬。
刘伯承在青年时代就精通兵法,用兵如神。1916 年夏,四川反袁起义军总司令熊克武率军进入重庆,派人去找刘伯承。但是,嫉贤妒能的副官拒不引见,刘伯承流落街头。他那悲壮的《满江红》箫声,引来了当年的部下王小刚。自此,刘伯承才得以归队。之后,刘伯承指挥的第九旅屡建奇功,连克大足、渠县、新都等重镇,让北洋军闻风丧胆。由此,他被誉为“当代刘伯温”。
这个别名反映了徐向前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美德。战争年代,徐向前亲手为自己织了一件毛衣,这件毛衣穿了30 多年。他用爱党、爱军、爱兵的实际行动,成就了“布衣元帅”的大爱人生。
贺龙在青年时期即蓄了胡须。在大革命时期,湘西桑植家乡的人民给他起了个绰号,尊称他为“胡子”或“贺胡子”。有一首民歌就这样唱道:“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此雅号伴随了贺龙一生。
无论是在艰难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残酷的冀南抗战岁月,宋任穷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总是咬紧牙关,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赢得胜利。面对敌人重兵围歼井冈山根据地,他历经千辛万苦,重新找到红军;在冀南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他和战友们舍生忘死、坚持战斗,抵挡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牢牢站稳了脚跟。“咬牙渡过难关”是宋任穷制胜的法宝,他也因此得到了“咬牙干部”之称。每一次“咬牙”,都是对承受极限能力的一次突破,都是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