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43—56集)

2022-10-19 05:11记忆编写组
文史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太原山西记忆

◇ 《记忆》编写组

(杨建中 撰稿)

(赵跃飞 撰稿)

(宋志强 撰稿)

(巨文辉 撰稿)

(巨文辉 撰稿)

(杨建中 撰稿)

(杨建中 撰稿)

(邱俊玲 撰稿 )

(邱俊玲 撰稿)

(宋志强 撰稿)

(田晓晴 撰稿)

(郝平 撰稿)

(梁红一 撰稿)

(田晓晴 撰稿)

第43集:太行干部支援东北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中共太行区委组织部写给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的一封信,时间是1945年9月23日,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20天。

信中说:东北干部在我区做地方工作的……以上44个同志,43个正式党员,吴航候补党员。除张振勋外,都有材料一袋,请接收其党的组织关系。

这实际上是一封组织关系介绍信。那么,这份组织关系介绍信,为什么要直接写给彭真呢?

中共太行区委组织部致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的一封信

中共中央东北局成员

在党的七大上,彭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为实现党的七大作出的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决策,9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真为书记,立即奔赴东北。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田酉如

当时,东北形势错综复杂,东北局面临困难重重,尤其是缺乏干部和队伍。仅有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部队370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落实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决定从解放区抽调干部和部队。

根据中央抽调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支援东北的指示,山西各根据地纷纷抽调干部和队伍,支援东北。紧邻东北的晋察冀军区上万部队和200多名地方干部,在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领下,第一时间挺进东北。

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领600人的干部队伍,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晋冀鲁豫军区抽调可组建25个团的1000余名干部,于同年12月中旬到次年1月初,分批到达东北。

太行区党委在全区抽调高素质干部,首先抽调的是44名东北籍干部,按职务分有地区级5人、县级21人、区级18人。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建中

首批抽调到东北的这44名干部,按职业划分,有党务干部5人、群团干部2人、政权干部13人、工商干部16人、交通干部5人、公安干部3人,基本上包括了党政主要部门。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支援东北的地方干部有2000多人。这些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冒风雪,抗严寒,万里赴戎机,及时奔赴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东北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建中 撰稿)

太行区党委抽调干部合影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四八殉国诸烈士纪念册》

第44集 四八烈士

在山西省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中,有1本厚厚的《四八殉国诸烈士纪念册》,封面印有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写的“为人民而死”。纪念册由晋冀鲁豫边区各界追悼大会筹委会编印,时间是1946年4月。

1946年4月8日,一架从西安起飞、飞往延安的美式运输机,因气候恶劣、迷失方向,在晋绥边区兴县黑茶山遇雾撞山,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邓发等中共领导人与美国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王若飞 秦邦宪(博古) 叶挺 邓发

四八烈士中,王若飞是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中共中央秘书长;秦邦宪(博古)是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社长,曾担任党中央领导人;叶挺是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邓发是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这起震惊中外的空难,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武晓华

得知空难发生的当天,也就是4月11日,中共中央就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沉痛宣布王若飞等人遇难。第二天,4月12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休会1天,通令全边区下半旗3天,同时停止娱乐活动1个月。

4月13日,成立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26人组成的高规格治丧委员会。4月15日,中共中央举行干部大会,悼念四八罹难烈士。

毛泽东主席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为四八烈士撰写挽联:

天下正多艰 赖斗争前线 坚持民主 驱除反动 不屈不挠 惊听凶音丧砥柱

党中留永痛 念人民事业 惟将悲苦 化成力量 一心一德 誓争胜利慰英灵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

延安各界和重庆各界,都分别举行了四八烈士公祭大会和追悼大会。《解放日报》推出了6个版面的《追悼四八被难烈士特刊》,以表示隆重的悼念。

晋冀鲁豫边区机关举行悼念活动

远在太行山上的晋冀鲁豫边区机关也举行了悼念活动。1946年6月16日,太行行署、太行军区通令:各专员、各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各县市长政委,一律于本月23日起停止娱乐活动一周,下半旗3天,以示哀悼而慰英灵。

1960年,黑茶山下建起了四八烈士纪念馆。2007年,国家投资扩建新馆。四八烈士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青山埋忠骨,黑茶驻英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争取和平民主而献身的革命英烈。

(赵跃飞 撰稿)

第45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主席毛泽东,感而撰其铭。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烈士纪念馆

这是《女英烈刘胡兰祭》中的歌词。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在敌人血腥的铡刀面前毫不退缩,演绎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年幼的刘胡兰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云周西村儿童团,担任团长。她站岗放哨、查路条、发传单、送情报、监视汉奸、侦察敌情,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刘胡兰外甥女 司承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并任小组长,学习结束后回到云周西村,担任妇女救国会秘书。她组织妇女上冬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

1946年6月,14岁的刘胡兰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蒋介石挑起内战后,阎锡山加紧了对革命根据地的蚕食鲸吞,当地的地主武装“还乡团”“奋斗复仇自卫队”趁机反攻。1947年1月12日拂晓,“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因叛徒告密,刘胡兰不幸被捕。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的《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匪全宝供词》,详细记录了刘胡兰被杀害的经过:

匪徒铡死6个农民,铡死一个就问她:“你怕不怕?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匪徒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昂首大步向前,自动躺到铡刀上从容就义,时年15岁。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匪全宝供词》

《晋绥日报》报道刘胡兰烈士事迹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详细刊登了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报道并发表评论:“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威武不屈,慷慨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无产阶级品质。”

山西省档案馆副馆长 白晓军

1947年8月,中 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57年,刘胡兰英勇就义10周年,刘胡兰纪念馆落成。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镌刻在刘胡兰烈士陵园巍然高耸的汉白玉石碑上,也镌刻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革命理想中。

(宋志强 撰稿)

第46集:耕者有其田

韩丁在张庄

1948年春节刚过,山西省潞城县张庄村,迎来了一批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人。当时的张庄,刚刚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张庄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批年轻人,就是受命复查土地改革的工作队员。

在工作队中,一名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他是来自美国的威廉·亨特,中文名字叫韩丁。他的身份是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的英语老师。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潞城县张庄村村民 徐水娥

韩丁第一次来的时候是1947年,来到张庄。来的时候跟我家老汉他爷爷住在一块,吃在一块。1948年春天到秋天,韩丁一直与张庄的农民生活在一起。

18年后,韩丁以张庄土改为内容,创作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在书中写道: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国革命,而不了解中国革命,也就不能了解今日的世界。这部著作,让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中国土地法大纲》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洛川会议确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不仅把广大农民调动到了抗日战场,同时也把地主富农团结进抗日阵营。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国土地法大纲》。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顺应中国革命主力军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1947年初秋,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公开举起的一面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旗帜。

山西各解放区党组织,区分新区、老区情况,派出大批工作队下乡,引导土改斗争。一张张盖有政府大印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发到了农民长满厚茧的手中,大批翻身农民走上了解放战场。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庆刚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共中央循序渐进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况,使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土地改革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从经济基础的根基上摧毁,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巨文辉 撰稿)

第47集:走向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取道山西,前往河北平山,与中央后委和中央工委机关会合,靠近国民党统治中心,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大决战,创建新中国。

兴县蔡家崖毛泽东主席路居旧址

山西省档案馆一级巡视员 巨文辉

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到4月12日离开五台,毛泽东一面指挥解放军在全国战场的作战,一面调研山西老区的情况,指导全国各解放区的工作。

毛泽东在山西只停留了20天,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3篇文章形成于山西,第1篇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第2篇是《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3篇是《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

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第一次全面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为争取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晋绥土改取得的成绩,同时纠正晋绥土改存在的偏差,统一全党认识,避免在新区土改中重犯错误。

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毛泽东的注意力,开始由破坏一个旧世界,转变为建设一个新世界,希冀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是指导新中国新闻工作的经典文献。毛泽东生动地比喻办报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

《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毛泽东在繁峙县伯强村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内容不但适用于洛阳,也适用于一切新解放的城市。毛泽东努力构筑城市工作的政策和策略体系,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 晋

山西之行的毛泽东,已经着手致力于中央统一的政治建设,他心目中谋划着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政权。

毛泽东在蔡家崖提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由这个人民大众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革命胜利的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在毛泽东心中不断明晰、拓展和延伸。

(巨文辉 撰稿)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

第48集:长江支队南下福建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一支从太行山出发的特殊队伍,行进在通往福建的漫漫征途上。这支队伍名叫长江支队。组成这支队伍的人员,大家称之为南下干部。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太行区区党委直属南调干部名单》

这是一份用毛笔书写的《太行区区党委直属南调干部名单》,时间是1949年2月。从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这张干部登记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毕际昌等12个人的工作部门和职务。

毕际昌是山西省和顺县人,1938年4月入党。1947年7月,任太行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1949年2月,任中共南下区党委副秘书长,随长江支队挺进福建,在福建工作、生活近半个世纪,直到1998年10月病逝。

山西省档案馆一级巡视员 巨文辉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山西老区干部离开自己热恋的故土和亲人,义无反顾地走向南方。为全中国的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时从太行、太岳两个区的50个县,紧急抽调4100多人,组成6个地区、30个县、199个区的成套班子,于1949年2、3月,陆续到达河北省武安县,组成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长江支队第二大队干部登记花名册》

长江支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地委编为大队,县委编为中队,区委编为小队。这份《长江支队第二大队干部登记花名册》,历经岁月沧桑,纸质已经老化,记录着战争年代山西南下干部的光辉历程。

在武安,长江支队经过1个月的学习、培训,于4月14日踏上南下的征程。7月,到达浙江省江山县,与张鼎丞率领的华东干部会合,由张鼎丞为书记的中共福建省委统一领导。

长江支队南下路线

从太行山到武夷山,从黄河到闽江,长江支队跋山涉水,历时270天,行程6480余里,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省63县,于8月5日到达福建建瓯。

《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作者 刘玉太

长江支队被分配到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等地开展工作。他们克服了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等困难,完成了支援前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多项工作任务,从而稳定了福建的社会秩序,推进了福建的经济发展。

以长江支队为代表的山西老区南下干部,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了江南大地,为南方新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杨建中 撰稿)

第49集:晋绥干部南下四川

这是一个山西老区干部支援全国解放的年代,解放战争势如破竹,新解放区接管缺少大量干部。随着太行区、太岳区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晋中区干部南下湖南,另一支由晋绥边区干部组成的南下队伍也准备启程,他们的目标是祖国的大西南——四川。

从这份由中共川西区党委组织部汇总的《原晋绥军区副排长以上干部入川后分配情形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的概貌:入川干部1752人,其中军事干部814人(师级干部20人、军级干部8人)、政治干部438人、供给干部383人、卫生干部99人、文印干部18人。级别之高,专业之全,可以说在南下干部中绝无仅有。

这张统计表上盖着西北入川工作团工作委员会印章。这是一个什么机构呢?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建中

1949年3月,党中央作出从秦岭进军四川的决定,由晋绥解放区抽调3600多名干部,集中到临汾的晋绥分局党校学习,组成南下工作团,配合第二野战军从东线进入大西南,开辟川康新区。

山西老区干部南下支援全国解放的路线

《原晋绥军区副排长以上干部入川后分配情形统计表》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

南下入川的干部和干部学校的学员,加上3个警卫团,总人数约15000人,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入川工作团,后改名为西南工作团,直接受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领导。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10月下旬至11月初,晋绥南下干部告别根据地,跟随贺龙率领的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从临汾出发,分批向四川进发。12月27日,第十八兵团等部解放成都,入川工作团随军进入成都。

《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作者 刘玉太

到底有多少晋绥干部入川?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仅这张《入川干部统计表》就多达4294人。其中,地委以上级别的有14人,地委级的有92人,县委级的有506人,区委级的有1035人,区委以下的有1215人。

从吕梁山到大巴山,从黄土高原到成都平原,这些晋绥干部克服重重困难,过黄河,越秦岭,千里迢迢,从晋西北转战大西南,陆续被分配到川北地区、川西地区、成都市及西康省工作。

这批南下干部传承吕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联系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战斗在城市接管、剿匪平叛、恢复生产第一线,为祖国大西南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建中 撰稿)

第50集:历时最长的城市攻坚战

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这是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的孤城太原后,对当时太原城的描述。

太原市档案馆馆藏的《核心区碉点位置图》

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杨云龙

当时的太原城,阎锡山建有5600多座碉堡,号称足可敌精兵150万,是全国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

这幅太原市档案馆馆藏的《核心区碉点位置图》,显示的就是太原城垣周边碉堡和火力点的分布情况。仅在核心区就有10个要塞据点、321座碉堡、297处火力点,预示着解放太原将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攻坚战。

1948年7月晋中战役后,徐向前指挥的十八兵团兵临城下。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10天后,解放军逼近并部分突破了太原南北守军的第一道防线。

初战告捷,解放军乘胜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反复争夺,控制了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等东山要塞,将守敌压缩在纵横30里的狭小区域内。11月16日,为争取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暂缓攻城。太原前线,开始了长达4个多月的围城休整。

《告困守太原的蒋阎军官兵书》

这是1组围困阶段进行政治攻势的宣传资料,有太原前线司令部印发的《告困守太原的蒋阎军官兵书》,有被俘阎军高级将领赵承绶等人给守城官兵的规劝书。

太原解放纪念馆馆长 戎 燕

在这场政治攻心战术中,我们极大地瓦解了阎军的士气,不少官兵主动投诚,削弱了阎军的战斗力,为我们总攻和围歼太原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再致电太原前委,奉劝阎锡山走北平道路。然而阎锡山一边叮嘱部属“与太原城池共存亡”,一边自己却溜之大吉。

1949年3月,中央军委调令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和两个炮兵师,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指挥下,会攻太原。

4月20日,解放军向太原守敌发起总攻。24日,1300门大炮齐发,攻城部队争先登城,全歼守敌13万人,解放军牺牲和负伤4万余人。太原解放,宣告了军阀阎锡山对山西38年罪恶统治的结束。

《太原战役总结》

这是全国解放战争史上,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古城太原浴火重生,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时代。

(邱俊玲 撰稿 )

第51集:古城新生

毛主席致电中共中央华北局电报

1948年10月6日,毛泽东主席致电中共中央华北局:“太原有速下可能,华北局应速即完成接收太原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份电报复印件,保存于太原市档案馆。

太原战役发起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华北局,对太原的接管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遵照这一指示,10月15日,华北局作出《关于接管太原的决定》。指出太原是中国主要工业城市之一,文化事业也相当发达。为保证城市政策的正确执行与公有工、商、文化及军政等机关有秩序地完整地接管,决定在太原解放后,暂时实行军事管制,并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入城部队和地方党政军民工作人员,提出 16项工作和纪律规定。

华北局《关于接管太原的决定》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杨小池

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太原市军管会,是太原解放城市接收的临时权力机关,对于尽快结束战乱状态,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军管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16日,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司令部,对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机构性质、工作任务,发出联合命令,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榆次正式成立。

联合命令决定,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徐向前、胡耀邦、赖若愚等8人组成,徐向前为主任。太原解放后,立即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实施军事管制。军管期间,军管会为太原最高权力机关,凡入城部队、党政军民各机关、警备部队、各接管组织以及太原市民,均要接受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杨云龙

太原解放前后,军管会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布告,成立了工业、新闻、教育等12个接管组,开始全面接管太原。到5月底,先后接管846个企业。同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走上正轨。

太原市政府关于复业复课的布告

这是1949年4月29日太原市政府关于复业复课的布告,要求所有公私工商业户,除因战争损失,开业确有困难外,统应于本日开始营业;所有公私学校迅速组织师生复课。到5月22日,全市51个国营工厂全部复工,1296户私人工商户开业;全市8座公立中学、25座完小复课。

至1949年底,省城太原人民生活恢复正常,市场秩序趋于稳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一座历经战争创伤的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邱俊玲 撰稿)

第52集:《山西日报》创刊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山西日报》创刊号

1949年4月26日,太原解放第三天出版的《山西日报》创刊号,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社论《太原市的当前任务》,内文详细通报了太原解放后党的主要工作任务。

山西省档案馆至今保存着这篇社论的底稿。底稿的纸页虽然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激情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决与各界人士及全体人民,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太原而共同努力。

《山西日报》的初创人员,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从人民日报社、晋察冀日报社、冀中导报社、冀晋日报社、太行新华日报社等单位抽调的。1948年8月,这些来自不同报社的办报精英,在社长史纪言和总编辑杨永直的带领下,先后到达榆次的南合流村。在中共太原市委领导下,筹备太原解放后的入城办报工作。

《山西日报》社论《太原市的当前任务》

史纪言儿子 史宽量

报社的创刊准备工作紧张有序,每个同志都很兴奋也很高兴,在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有关文件的精神鼓舞下,他们协助军管组,做了大量的报道,这样形成了《山西日报》的组织框架。

报社实行党委、社长、总编辑集体领导工作制,下设时事新闻组、地方新闻组、社会服务组、副刊组、资料室、校对科等主要部门。

1949年4月20日,太原军管会向各接管组印发通知,《山西日报》预计在入城后第3天出报,创刊号要给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赠送,届时各单位持介绍信直接取报,以后每期实行订阅。

按照太原市军管会的入城部署,山西日报社接收了6家印刷厂,全体人员不分昼夜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排印任务。4月份发行报纸30460份,5月份发行155600份,6月份增加至346199份。《山西日报》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党的政策的主要窗口。

山西日报社原社长 郭全盛

《山西日报》创刊之初,是中共太原市委的机关报。1949年9月1日,随着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成立,《山西日报》成为中共山西省委的机关报。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山西日报》坚定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山西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宋志强 撰稿)

初创时期的山西日报社全体职工合影

第53集: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

山西省抗美援朝分会写给志愿军战斗英雄家属的慰问信

这是保存于山西省档案馆的山西省抗美援朝分会写给志愿军战斗英雄家属的一封慰问信,落款时间是1953年4月30日。

从这封只有两页纸的信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他叫赵永旺。信中说:赵永旺同志在朝鲜前线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以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的射击口,使我攻击部队得以迅速占领敌人阵地,全歼敌人一个排,获得辉煌战果,自己光荣牺牲。

赵永旺是山西省左云县黄家梁村人。1950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和成千上万的祖国优秀儿女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1953年2月12日晚,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金化郡渔云里地区激战。赵永旺所在连队担任主攻,任务是消灭敌军前沿阵地火力点,打开缺口,保障后续部队进攻。在连续摧毁多个火力点后,敌人以地堡交叉火力封锁防线,眼看连队进攻受阻,战士们还在牺牲,赵永旺毫不迟疑,毅然跃起扑向地堡,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重机枪射口。

赵永旺

左云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邵明仁

赵永旺牺牲时年仅23岁。后来,赵永旺被追认中国共产党党员,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赵永旺的英雄事迹刊登在1953年5月6日《山西日报》。左云县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赠予“人民英雄”牌匾。

1975年五四青年节时,左云县城关人民公社动员全社青年为赵永旺烈士义务兴建的纪念碑,正面镌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阴镌刻赵永旺的英雄事迹。

据1981年10月山西省民政厅编辑出版的《山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5835名山西籍将士,为了祖国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赵永旺的英雄事迹刊登在1953年5月6日《山西日报》

《晋籍志愿军将士在朝鲜》副主编 许兴达

5835位牺牲的山西籍将士,有好多像黄继光、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其中团级以上有30位,这30位占志愿军牺牲的团级以上指挥员的七分之一。

他们的故事感人泪下,他们不愧为山西人民的优秀儿女,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正如这封慰问信中所写,他们不仅是烈士家属的光荣,同时也是全山西以至全中国人民的光荣!

(田晓晴 撰稿)

第54集:历史的审判

山西省检察院档案室珍藏的审判日本战犯档案

这是一次历史的审判,山西省检察院档案室珍藏的审判日本战犯档案,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看到了山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站在被告席上的这些人,曾经在中国大地上作恶多端,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是关押在太原的日本战犯。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正义的审判,有可能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正式启动。

1956年6月10日至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市海子边大礼堂开庭,对富永顺太郎的战争犯罪、特务间谍犯罪案,对城野宏等8名日本战犯的战争犯罪案,进行了公开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庭审现场

太原审判通讯组成员 王石林

当时在海子边大礼堂,审判日本战犯的审判长是朱耀堂,审判员还有尹建中。特别军事法庭,军事检察院出席的就是军法中校丁明,出庭支持公诉。

富永顺太郎的辩护人是律师王乃堂、倪彬彬。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6月19日,根据(56)特军字第2号判决书,特别军事法庭宣判,富永顺太郎被判有期徒刑20年。

对城野宏等8名日本战犯的公开审理,历时8天,20日宣判。分别判处城野宏18年、相乐圭二15年、菊地修一13年、永富博之13年、住冈义一11年、大野泰治13年、笠实11年、神野文吉8年有期徒刑。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孙丽萍

在法庭辩论中,国家公诉人以大量人证、物证,证实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提请法院给予被告人以应得的惩处。

法庭允许被告人充分辩护

法庭给予被告人充分辩护的权利。在公诉人和辩护人发言后,被告人作了最后陈述,再一次供认了自己所犯罪行,真诚地接受审判,并表示要在服刑期间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提前释放。

除公开审理的9名日本战犯之外,1956年6月21日和7月18日,特别军事法庭两次在太原举行大会,宣布对其他日本战犯免予起诉的决定。

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教育、改造,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控诉和惩罚,为人类和平正义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郝平 撰稿)

第55集:王德合的入党志愿书

在曲沃县档案馆,珍藏着1946年至1949年的1597份入党志愿书。它们形式、大小不一,入党誓词内容不尽相同,烙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曲沃县档案馆馆藏1946年至1949年的1597份入党志愿书

曲沃县档案馆馆长 畅 涛

1998年的初夏时节,我们曲沃县档案馆从县委组织部接回了这些珍贵的入党志愿书。1597份入党志愿书,也就是1597名共产党员对党庄严承诺的历史见证。

王德合的入党志愿书

这是一份普通的入党志愿书,填写时间是1949年。这份入党志愿书显示,王德合是曲沃五区杨谈村人,他的文化程度只有初小,他当时的职务是副村长。

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在他的入党志愿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你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

我参加共产党,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为贫人翻身革命到底。

语言浅显朴实,甚至还有错别字,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却跃然纸上。

这是他的入党誓词:我要实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我要为党积极工作。最后特别强调:不要私情,不贪污,不腐化。

《迎着困难前进——杨谈大队1964年棉田抗灾记》

这是1965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第三版上刊登着杨谈大队党总支书记王德合的文章:《迎着困难前进——杨谈大队1964年棉田抗灾记》。文章前面,人民日报社加了长篇编者按,对王德合的模范事迹给予充分肯定。

“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也没有向国家伸手,凭着自力更生的革命干劲,靠着集体经济的强大力量,经过8年苦干,把坡地都筑成了水平梯田。”“他们从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管理、技术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20世纪60年代,王德合和杨谈大队闻名全国。王德合带领杨谈村民,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不断战胜困难,连年夺得粮棉丰收。他是全国农业生产模范、著名的晋南棉花八仙和小麦十杆旗之一,先后当选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德合积极推进农村改革,1981年底,杨谈所有土地,全部实行了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山西省委党校原一级巡视员 高建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为穷人翻身。王德合的一生,都在履行自己入党的承诺。

铮铮誓言,是老劳模王德合的初心使命,泛黄的入党志愿书,是他一生的无悔选择。

(梁红一 撰稿)

第56集:与新中国一同起航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全国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快改变各省行政区域长期割裂的状态,筹建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以巩固革命成果,适应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于是,中共中央于1949年8月分别致电华北局、西北局,明确指出:山西早统一,对我在政治上工作上均有利。

8月2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华北局批准组建统一领导全省工作的中共山西省委,任命省委委员13人,程子华任书记。

华北人民政府7月28日发布民政字第149号令,宣布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之后,连续发出几道命令,先后任命省政府委员17人,程子华任主席。

华北人民政府民政字第149号令

8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撤销太行、太岳、晋中3个军区,组建山西省军区,任命程子华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至此,山西省新的党、政、军领导机构全部成立。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49年9月1日,在太原文庙举行的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成立大会,约7000人参加大会。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成立大会

北岳文艺出版社原社长 王灵善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的成立大会,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早了整整一个月。

山西省新的党、政、军领导机构的成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9月4日,太原市7万余名群众在杏花岭体育场集会,庆祝山西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成立。

全省各地也相继召开庆祝大会,举行群众游行,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9月1日,《山西日报》四版刊发了歌曲《建设人民的新山西》:人民的地,人民的天,人民的河流,人民的山,城市乡村骨肉连,人民的山西要人民来管……跃动的音符,隔着时空,传递着人民的心声和期盼。

《建设人民的新山西》

《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第二卷执行副主编 田晓晴

新组建的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在全面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工作方针,井井有条地部署各项政治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

从此,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地领导山西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

(田晓晴 撰稿)

猜你喜欢
太原山西记忆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山西农大与山西云时代共建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