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茗婷
梁永安
“如今,经济发展使我们个体在维持自己的独立生存方面有了基础,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保险等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全球化的过程使人们可以非常自由、丰富地生活,所以说,单身或者独居变成了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说这是单身的黄金时代。尽管是这么一个大历史趋势,但我绝对不是鼓吹大家选择单身,我们还是要追求爱情,还是要坚守这个价值。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一讲爱情中的几大难关……”
2017年,一场名为《在单身的黄金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的演讲,将梁永安推到了大众面前。近70年的厚积薄发,梁永安将学问、见识巧妙地融通在对生活的思考中,使得他身边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评价道:平等、尊重、高能量。
此后,梁永安写书、办播客、拍视频,在恋爱综艺节目里为单身男女的交往提供建议,在社交平台分享对年轻人生存现状的见解。
50后大学教授,有何魅力,能如此受到90后、00后的欢迎?
2022年4月中旬,梁永安身处上海,因疫情无法出家门,但工作仍然繁重,除了给研究生上网课之外,还在写5本书、准备3门视频课,以及给15部外国文学经典作精解。
忙碌,是梁永安的状态;开放,是他的心态。这样的反差,贯穿在梁永安的工作日常中。
在复旦大学求学的7年中,杨鹏翔一直是梁永安的学生。在她眼里,梁永安的形象几乎没变,穿着衬衫、背着户外包,还有亲切的笑容与有神的双目。
与朋友圈签名“热爱大地”一致,梁永安喜欢旅游和摄影,胸前经常挂着一台相机。但他也保持每天4小时的阅读,时常将随感发到朋友圈。
刚进入本科阶段时,杨鹏翔急切地想找寻到大学的意义所在。在一场讲座中,她认识了梁永安。通过梁永安的小说与电影课,她借助文学艺术,一点点消弭了因未知带来的迷茫。
梁永安的课,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他的课后,常出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请教的画面。问题各式各样,或大或小,关于爱情、阅读、青春、人生和时代。
在学生倾诉烦恼或疑惑时,梁永安专注地倾听着,不会打断,并会不时地点头。当听到令人震惊的内容时,他会作出吃惊的反应,灵动鲜活。
在学校读书时,杨鹏翔和其他许多同学都曾发现,梁永安老师常常参加校园的讲座活动,他非常重视在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交流。“他不放弃任何一个跟学生沟通的机会。”杨鹏翔说。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已接近古稀之年的梁永安会选择在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坚持与年轻人进行交流。
“我们在老人身上可以看到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在中年身上可以理解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你看现在年轻人就知道了。”梁永安说。
与年轻人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十年与学生打交道的经验,让梁永安看到了年轻人面临的很多问题,虽然无力去解决问题,但能够推动观念的变化。他将观点的分享看作是一次形成“文化拼图”的过程。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分享出来,形成新的对话,彼此之间有一种倾听的能力、一种事实的讲述能力、一种追求共识的能力,在交互中形成新的经验、新的认识。
“你最难忘哪一段生活?”2002年,梁永安在日本神户大学外国语大学教书时,一名学生问他。
梁永安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云南高黎贡山的那两年。”
1954年,梁永安出生于山东威海。后因父亲工作调动,他与家人前往云南保山地区生活。
初中时,爱好文学的梁永安已经在《云南日报》发表过小说了。1973年,高中毕业的梁永安来到高黎贡山,那是一片由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交接而成的古老土地,被称为“大地的缝合线”。海拔落差大造成了瑰丽多变的自然景观,还促成了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人文交融。
在当地,青年梁永安了解到傈僳族的大火塘、景颇族色彩艳丽的服装与“抢婚”制度,还见识了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与怒江奔腾的江潮。
梁永安曾说过,人气高,再猖狂,也比不上怒江这种永恒。自然与文明的多样性,让梁永安在大自然里建立起一个生活的尺度。
但自然的丰润也难以满足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生活。所以,当梁永安第一次尝到亲手种出来的黄瓜、番茄的滋味时,他顿时悟到了快乐与幸福的差别:“人生两种价值,一种是快乐,就是想得到的东西,不管从哪来的,得到了就很开心。但是幸福不一样,幸福是自己劳动出来的,(能)体会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自己付出的时光和汗水。”
每当一日的劳作结束后,黑乎乎的夜里,外边传来伙伴们聊天打闹的声音,梁永安一个人在房间里,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看书。
回忆起这段时光,他在《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中写道:读书,绝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文字阅览,也不仅是客观的知识吸收,更多情况下,读书就像和雪中送炭的知己交流。
1977年,梁永安以云南省语文卷最高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校园里做老师。
现在自己该做什么?这是梁永安的学生问过最多的问题。
朱思婧是梁永安的硕士生之一。毕业来临,横亘在她面前的是职业选择的问题。“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自己是不知道的。”朱思婧回忆道。
她带着这份疑问与梁永安交流,试图找到一些指引。面对这个外向的、认真负责、具有亲和力的学生,梁永安建议她可以考虑一下教师的职业。
“但我本科时期的同学已经可以去做高中老师了,我多读了几年研究生,我怎么还要去当老师,而且还是比别人更低学段的初中老师。”朱思婧当时有点郁闷,也有点不平衡。
梁永安告诉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考上复旦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如何,没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在世界上找到一亩三分地,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这就够了。
回忆起研究生学习阶段,朱思婧说:“梁永安老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一些人生价值观,让我有勇气在社会上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但并不是每一个困惑都有具体的解答。当学生向梁永安袒露一些沉重的话题时,他亦会陷入沉默。
在梁永安的眼中,现在的年轻人,既不传统,亦不现代。“年轻一代不青春,这是个最大的问题。”梁永安说。处于转型时期的年轻人,呈现出强烈的个人价值感,但农业社会的同质化参考系,套牢着年轻人,如结婚一定要房子等压力,使生活面变得狭窄。年轻人被迫“工具化”“格式化”,接受“996”,成为“打工人”,失去了自由世界,失去了价值追求、好奇心与探索欲。
梁永安洞察了许多年轻人的现状。在梁永安的视频中,他常以身边年轻人的苦恼为开头,讨论年轻人为什么“想躺平”,“emo”“内耗”怎么办,为什么脱单难、相爱也难。
“他承认年轻人的困难,我觉得这个东西会让我们非常感动。”杨鹏翔说,“当你发现一个读了这么多书的人,经历过这么多苦难的人,他也觉得我们现在这些苦难确实是令人头痛的,我就觉得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了。”
梁永安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些产生在时代缝隙里的喧嚣与骚动。他以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倾听的姿态与平等的视角,稳稳地接住了年轻人的焦虑。这或许是梁永安受欢迎的原因。
在梁永安看来,在如今巨变的时代中,年轻人最大的价值是精神的展开,可能性的展开,体验多元多样的文明和文化。
“对年轻人来说,我们很希望(他们)有一个不断打开的新世界。”梁永安说,“以精神的、文化的、文明的、原创的为核心价值,而不再计算我住了多大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