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肖斌
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行至燕山,在三面青山的环抱中,见亭台楼阁,次第铺陈。以前,地图标记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今天,这里已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什么是版本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版本”。
在中华版本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版本的载体千变万化。从早期的刻符甲骨到纸质书,再到新兴数字媒体,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皆可作为版本的载体。
器物形态和纸张形态的版本,依然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数字版本,则开辟了新的存储空间和展示形式,为版本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尽管版本的形态缤纷多样,但其承载信息、传播知识、促进交流的作用始终如一,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中国各个朝代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从周朝的守藏室、秦朝的石室,到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清代的四库七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其实,建筑也是一种版本,建筑中充满了人对天地万物的想象与尊崇。
中央总馆的展览“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基本陈列,荟萃了中华文明起源、民族、交流等13个方面的版本瑰宝。版方鼎以及《放马滩秦图》《元和郡县志》《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等文物,记录了不同领域的古代文明版本。
赓续中华文脉的经典版本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版本遭遇了侵蚀损毁。幸好,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装裱修复下,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版本之美得以延续,技艺本身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华堂南广场,有一枚“赓续文脉”印章雕塑,由边长1.6米的整块寿山石雕刻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枚寿山石印章。这枚印章印在了大地上,那是中国版本的最大载体。
印刷术的发明,让版本的复制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
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是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中一个划时代的成就,在近代印刷术传入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版本印刷的主要形式。而活字印刷术则是近代印刷术的先驱,由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掀起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展览中一册藏传佛经的西夏文译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1991年出土于宁夏,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用实物证明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了宋代。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约400年后,德国人古登堡创造了用铅合金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的方法,并制造出最早的印刷机。19世纪初,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得以普及。
一册《十竹斋画谱》,即由民国时期的上海江东书局用五色珂罗版印刷,而画谱则是晚明时期金陵的“十竹斋”主人胡正言主持刊印的。技术在进步,文化也以不同的载体展现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面前。
20世纪80年代,由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诞生。中文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跨进“光与电”的时代。
有一种版本的类型,曾经我们经常使用,现在却渐渐淡出视线,那就是邮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通信的国家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边境寄往王都的“边报”。
展览中有一封特殊的“家书”——黑夫木牍,那是战国时期名叫黑夫和惊的秦国士兵,写给家人的书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也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家书。邮驿,不仅有国家大事,也寄托着普通人对远方的挂念。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外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78年,由西方列强掌控的清朝海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等五地试办邮政,同年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批准开办国家邮政,设立了大清邮政官局,标志着中国近代国家邮政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邮政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几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正式发行。
从此,在中国的邮票上,我们能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画卷。
邮票可能是所有展品中最“新”的,比如,2020年10月25日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还有2022年7月27日发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
也许今天的我们已经很少手写信、贴邮票,也许邮票将来会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存在,但它依然在兢兢业业地记录着版本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