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金琼 刘春风
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从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九个坚持”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新观点新思想与新理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次强调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高校是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与新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肩负传授知识与技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肩负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使命与责任担当。因而要求高校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深刻含义与“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等内容自觉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觉行动起来,努力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光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科技领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民生领域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全民覆盖,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更加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仍需保持忧患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疆独”“藏独”“台独”“港独”势力犹存,虽然明面上的斗争日趋缓和,但地下思想渗透远未停止。我们要赢得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伟大斗争,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做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道路的工作,是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保证,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前提条件,做好这项工作还任重道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教师要讲政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才能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坚定信念与深厚感情,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会自觉地用高标准的政治素养与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因而高校教师应强化自身底线意识,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与道德底线,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高校教师只有自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肩负起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使命,做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听党话、跟党走。高校教师只有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深厚感情,才能教育学生立志扎根人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高校教师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才能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高校教师只有深入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与思想的土壤,才能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自觉抵制当前流行于高校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做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并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远离低级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因而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类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素养,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一,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高校是我国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思政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但是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离开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便会缺乏实施载体,缺少说服力与感召力,变为空洞的说教。“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高尚品德的养成,理想信念的铸就须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因而思政教育必须依托知识教育这一载体去实现,知识教育同样离不开思政教育。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只有在知识与价值的彼此融合中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同步。知识的形成除了来源于物质需求,同时也来源于人类情感、意志和精神价值需求,并受制于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秩序。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认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高校任何单一学科和课程都无法促成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只有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加以融合与贯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才能统一于教育目标之中,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二,将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开展思政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与思想道德标准,继而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影响。思政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古典文化长期以来将道德教育置于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上。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为本之意即不断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素质教育最早是针对只重视知识与考试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核心依然是思政教育。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其本身就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三,将思政教育与爱国教育相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古人云:“德者,本也。”“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可谓小德,治国平天下可谓大德。德育的目标是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不养大德,即便可成一时之功,终究难成长远之业。教育学生明大德,就是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增强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教育学生明大德,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教育学生明大德,就是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责无旁贷,就是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匹夫有责,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胆魄,就是要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满腔热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思想为如何上好思政课确定了基本原则、指明了基本方向。但细分到每一门具体课程时,还需要高校教师在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因势利导,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其一,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贯彻多学科协同育人理念。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地方是它将国家意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当前在高校全面启动的课程思政改革面临如何破解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难题。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专业课讲成政治课,而是要挖掘专业课本身蕴含的思政内容。只有将思政元素的“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比如讲信息技术时可以将信息科学及其核心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与国家安全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又如讲西方经济学时可以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经济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相结合,可以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特别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从而自觉将坚定“四个自信”的要求告诉学生。
其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坚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新意识与活跃的思维,但也具有逆反心理强烈、思想情绪波动大、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特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与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旦感情与事业受挫,就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更容易被反动思想所影响。因而必须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制订多样化与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内容与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起来,将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同时将思政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与学术高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其三,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思政教育既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教什么”与“为什么教”的问题,又要解决“怎样培养人”和“怎样教”的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是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办法。一是注重开展启发性教育与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与互动中让学生得出结论水到渠成。二是注重开展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情境教学与案例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思政课相对枯燥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时代,我们很幸运处于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时代面临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担当,自觉肩负起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