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以“地图与测量学”课程为例

2022-10-18 13:13陈成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测量学思政课程

杜 霞,李 磊,陈成忠

(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00)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高校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观念和品格的养成。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更多的是由思政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承担,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明显。新时代高等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要求,树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相融合的意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要求,更是蕴含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摆脱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育人严重脱节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1]。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三全育人”中,高校所有教师都要无条件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于2014 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之后全国各高校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活动,积极打造了一批高校优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由于每门专业课程的学科属性不同,课程映射出来的思政核心要素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对每门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挖掘,了解其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

(一)课程简介

“地图与测量学”是高校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讲解地图学与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实践与应用。文章以“地图与测量学”为例,探讨将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扩大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是讲述如何用图形的方式来传递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和社会人文现象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所有的地理现象都可以用地图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方面,要主动面向与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扬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把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作为根本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教育教学体系。

(二)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新时代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的基本要素,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精神、团结奋斗、创新精神、文化自信,等等。结合“地图与测量学”课程的专业内容,梳理出课程映射出来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对课程教学目标从思政目标(素养、情感、价值观等)和专业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等)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地图与测量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理科课程,因此课程思政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热点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难、知难而上、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工匠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严于律己、勇于承担的思想品格,同时也要进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彰显大国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课程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建立以下主要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设定。第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科技兴国的使命情怀。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第一,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掌握“地图与测量学”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二,在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电子地图绘制能力和分析运用移动地图、网络地图的能力,培养其地图测绘能力;通过各类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素质目标上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备求真、创新、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全方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分析课程思政核心要素

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思政要素的提取与分析,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专业核心内容设计思政映射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有效地提炼出每章核心内容的课程思政核心要素,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地图与测量学”课程展示出来的思政核心要素如表1 所示。

表1 “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思政设计

1.政治自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增强大国政治自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不忘历史,永葆初心。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产生之日起就被统治阶级看作领土和王权的象征,“荆轲刺秦王”便是从争夺燕国地图开始,到了近代和现代,地图更是成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保持国家外交立场的重要标志,地图的政治性非常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地图的内在政治含义。例如,在讲解“数字中国地图的绘制”知识点时,要注意国家之间的界限,对于有争议的地区要与我国的政治立场保持一致。在讲述中国与印度国界线的界定,即麦克马洪线的历史与由来时,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北侵占了我国藏南部分区域,培养学生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2.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课程思政中要积极融入文化元素。例如,在讲授“地图与地图学的发展历史”知识点时,结合禹贡九州图和马王堆出土的中国汉代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说明绘制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及介绍晋代地图学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绘制地图方法在国外经纬线法传入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占据主导位置。这些无不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中国悠久辉煌灿烂的文明,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3.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地图与测量学”属于技术型学科,包括地图制作技术、测量测绘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专业内容,其充分包含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如北斗精神、珠峰攀登者精神。例如,在讲解“水准测量”知识点时,以2020 年5 月27 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 名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为珠峰测量新的高程为例,学生能够从专业知识上掌握水准测量技能,从思政目标上学习珠峰登山工作者一往无前、不畏困难、知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科学攀登精神。例如,在讲授“地图的数学基础——全球定位系统”知识点时,结合我国自行研发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其作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于2020 年7 月31 日正式开通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北斗三代人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心存抱负、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勇敢、担当、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新时代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分工与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例如,在进行数字地图制图实验时,要求学生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专题地图绘制,以乡村振兴与发展、红军长征线路、国家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发展等为主题进行分组数字地图制作,使学生既能够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动态变化,又能够在小组调研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又如,在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项实地测量,从专业知识上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从思政目标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和认真严谨、科学规范的工作态度,并通过一系列测量测绘大赛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性竞争意识的形成。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爱国、爱家、爱岗,不忘初心,练就本领,担当作为。例如,在讲解“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之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时,结合我国江南水乡、西北荒漠、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等不同地理特征的区域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讲解“走向线”知识点时,以“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运输和流动为例,结合我国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是国家和区域之间实现经济要素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自豪感。

(四)改革教学方式

由于课程思政改革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参观体验式、项目式、案例式、实践式、“互联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如表1),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回报社会和国家。教学方式改革具体如下。

参观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如在讲述“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知识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进行参观体验,通过观察军事地图,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幸福之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项目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教学方式,如在讲解“绘制数字地图实验”知识点时,以2020 年新冠疫情在中国和世界的分布与变化图为主题,要求学生绘制新冠疫情相关内容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图,从而加深对疫情的科学防治和疫情背后努力付出的医务工作者的了解,学习医务工作者的勇敢、担当、奉献的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案例式教学要密切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时效性较强的社会事件进行讲解。例如,讲解“线状地图符号表示方法”知识点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学生增强大国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新时代为国家努力奋斗的决心;结合2008 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路线图,通过北京奥运这一历史事件展示中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践式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部分。“互联网+教学”引入精品网课或者中国大学MOOC,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很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是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五)提高教师自身思政素养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导是专业课教师,而思政核心要素的提取、设计、融入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第一,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意识。当前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性不足,固守原来的教育理念,不愿意创新和改革。例如,有的教师把课程思政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有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有效地、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自觉担负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第二,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教学水平。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对教师自身的思政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知识积淀,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的认知和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3],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三,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融合能力。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重点是课程,专业课教师需要及时地捕捉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对社会热点问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要素与课程专业内容相融合,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实践思维[4]。因此,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六)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为了检验“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期初了解学生思政基本状况。课程思政启动之前对学生的思政基础情况进行摸排,以便和后期的思政情况进行对比,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动态变化。二是学期末对学生思政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分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政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三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竞赛、社会活动与实践中的表现,分析课程思政的效果。

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思政核心要素、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思政素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5 方面构建“地图与测量学”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的空间,因此专业课教师有责任、有能力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高校教师、每个部门、每门课程都承担着思政育人的责任。同时,课程思政是教学理念的变革,每位教师都应思考自己的课程思政落实情况,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测量学思政课程
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