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籼稻新品种黄泰占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2-10-18 04:02胡昌雷林佩佩张祖普殷兰凤吴计余周轩正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黄华籼稻原种

胡昌雷 林佩佩,2 张祖普,2 殷兰凤 吴计余,2 周轩正 袁 红,2

(1.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泰州 225311;2.江苏省(红旗)稻麦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 泰州 225311)

我国杂交籼稻的选育与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且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直播面积的扩大,种田大户和农民对早熟常规籼稻品种的需求不断增长,常规籼稻的选育面临着新的机遇。

黄华占是广东水稻所选育的一个高产优质中籼新品种,2005年通过广东省审定,2007年通过湖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而后分别通过广西、海南、浙江、重庆等地审定,在华南及长江流域稻区推广面积较大。该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矮,茎秆韧性好,抗倒性较强,米质优;但该品种穗型略小,株型较散,叶片偏大。针对黄华占的这些缺点,设计了改良育种,于2008年利用谷梅2号/IR24的后代与黄华占进行杂交,从F2代开始定向选择株型较紧凑、叶片挺直且略短、熟相好的单株,F5代开始选取整齐一致的株行混收,F6和F7代进行2年品比试验,2012年选育出大穗、优质、株叶型改良的新品系黄泰占,主要特点是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熟相好。2015年申请新品种保护,2018年推荐黄泰占参加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江中下游中籼绿色通道试验,2020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品种权号:CNA20152019.4),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6061)。

1 选育过程

黄华占属常规籼稻品种,2007年同时通过湖南省(审定编号:湘审稻2007018)和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07017)。在湖南省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6 d左右。株高约92 cm,株型紧凑,叶下禾,植株整齐,分蘖力中等,多穗型,抽穗整齐。叶色浓绿,叶片细长,剑叶短直,落色好。粒细长,着粒密,千粒重较小。通过设计针对黄华占的定向改良,选育茎秆粗壮、大穗型的中间材料为供体亲本来杂交转育,其选育过程见图1[1]。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黄泰占属籼型常规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29.1 d,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4.5 d。株高114.6 cm,穗长24.4 cm,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每穗总粒数219.2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4.1 g[2]。

2.2 米质

2018-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米制品检测中心测定,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6%,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8,垩白粒率27.3%,垩白度3.5%,透明度1.3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2.7 mm,直链淀粉含量25.5%。

2.3 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2018年、2019年分别为6.00、5.8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5级,耐热性一般。

3 产量表现

2018年初试平均亩产663.3 kg,比丰两优四号(CK)增产5.1%,增产点比例86.4%;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674.8 kg,比丰两优四号(CK)增产11.1%,增产点比例95.5%;2年区试平均亩产669.0 kg,比丰两优四号(CK)增产8.1%,增产点比例90.95%;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5.5 kg,比丰两优四号(CK)增产5.8%,增产点比例95.5%。

4 示范表现

2016年在荆州市江陵县熊河镇布点试验,当年在抽穗期遭遇极度高温天气,成熟后实收折合亩产约620 kg,全生育期126 d,耐高温能力强,随机单株结实率80.16%,附近种植的黄华占结实率在60%左右。2018年在岳阳市湘阴县三塘镇新兴村,种植约3亩,产量比对照增产20%左右,全生育期113 d,与黄华占相当。2021-2021年,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广泛布点示范,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综合表现为产量高、抗倒性强、熟相好,熟期比对照早,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 黄泰占布点示范表现(2020年)

表2 黄泰占布点示范表现(2021年)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时播种

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育苗移栽用种量1.5 kg/亩,机插或直播用种量2.5 kg/亩。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秆尖线虫病及种带虫卵。

5.2 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

秧龄以25~30 d为宜。亩插1.8万~2.2万穴,每穴插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2万左右[3]。

5.3 合理运筹肥水

该品种需肥量在中等偏上水平,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水平,掌握“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苗肥,使水稻群体平稳发展,后期看苗施肥”的原则。亩施纯氮12 kg左右,氮、磷、钾肥比例以1∶0.5∶0.8为宜,一般土壤肥力选用45%复合肥25 kg作为基肥,栽插返青至第1片新叶生出,第1次追施尿素7.5 kg/亩,10 d后第2次追施尿素7.5~10.0 kg/亩。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一周断水[4]。

5.4 有效控制草害

移栽前大田用丁草胺80~100 mL/亩封闭除草。移栽后5~7 d结合返青肥用吡嘧磺隆或苄嘧磺隆进行二次封闭。用药期间田间要保持水层5~7 d。未消灭的大龄杂草,根据田间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叶面喷施或人工拔除。

5.5 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根据病虫发生规律与情况,结合当地病虫防治情报防治稻飞虱、螟虫及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5.6 适时收获

早收则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降低,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稻米品质。晚收容易造成田间落粒,遇到阴雨天气可能会倒伏造成大面积减产。

6 原种生产技术

原种生产主要采用南京农业大学陆作楣教授1995年提出的“株系循环法”技术,该方法生产的种子具有纯度高、种性稳定、生长周期短、成本低、供种能力强等特点。“株系循环法”摒弃了提纯复壮、优中选优的传统观念,以高起点、早启动、大群体、小循环为指导思想,重点建好品种的保种圃[5]。其原种生产技术流程见图2。

6.1 株行圃

初期单株选择一般控制在100个左右,种植成株行,株行在50~100个,可收1~2 kg种子;淘汰不合格株行,其余株行分行单收[6]。

6.2 株系圃

上季收获的株行可选择50个左右种植成株系,每系种植成1个小区。根据供种计划调节小区的种植面积,面积可以在0.01~0.05亩。成熟后分系收获,留足下年继续分系种植的种子;其余种子混系种植成基础种子田(面积根据供种计划而定),收获后即为原原种[7]。

6.3 原种圃

上季基础种子田收获的种子(原原种)种植后即为原种田,原种田面积需根据下季大田用种量而定。

株系圃、基础种子田、原种圃要按照同心圆布局种植:圆心种植保种圃(株系圃),其外围种植基础种子田,基础种子田外围全部种植原种繁殖田。同时要与其他品种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与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

猜你喜欢
黄华籼稻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巧用“微科技”元素促进“品质化”教学
不同保鲜袋包装对采后油桃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矮来支撑高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