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亮
当前,数字人民币在全球数字货币体系中推进速度较快,覆盖面较广,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进行数字化转型、迎接全球数字货币体系到来的最佳机遇期。商业银行应加快对数字人民币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战略筹划,积极做出战略调整,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央行数字货币逐渐成为全球趋势。2022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81家央行中约90%已开展数字货币研究,正在开发或进行试点的央行从2020年的14%升至2021年的26%,62%的央行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的实验或概念验证。
在中国,数字人民币开始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逐渐扩大,创新越来越多,数字人民币对金融体系的改变逐步显现,新的金融生态体系正逐渐呈现。
在这个新的生态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角色悄然发生变化。在数字人民币走向全面应用,可编程性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很多传统功能将被替代,商业银行将在新的金融生态中寻找新的角色定位。
2014年,中国央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相关工作,到2019年基本完成了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2020年,数字人民币进入应用阶段,正式开启试点测试。
近两年来,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从地域、人群、场景、功能等多方面快速增加,正在从小范围试点逐步走向全面推广阶段。
在试点城市扩容方面,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从“4+1”扩展到“10+1”,再到现在的覆盖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试点模式也从各地相对独立的“单点”试点逐步向多地联动的“区域网”试点过渡。试点城市的不断扩容和相互联动能有效测试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地区、场景及规模下的适用程度和应用前景。
截至2022年5月31日,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为2.64亿笔,金额约为830亿元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家。
应用场景方面,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属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因此,在餐饮服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及交通出行等零售场景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技术设计的不断完善、系统稳定性的不断提高,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正由纯线下逐步变为线上、线下相融合,并由个人用户端(Customer,简称C端)的零售场景逐步扩展到政务缴费、企业贸易、跨境支付等企业用户端(Business,简称B端)场景。
借助其支付功能,数字人民币可贯穿企业运营的各个场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从而沉淀更多的数据资源,有助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服务B端业务与场景将是数字人民币重要的应用部分。
同时,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程序(Application,简称app)试点版的上线,数字人民币覆盖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展,推动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接入,应用生态也进一步渗透、扩展。2022年6月,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的月活跃用户数量(Monthly Active User,简称MAU)环比上升33%至2460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量(Daily Active User,简称DAU)环比上升50%至183万人。
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随着全球数字法币的发展,数字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也将进一步推进。探索改善跨境支付也是中国研发数字人民币的目标和愿景之一。
2021年2月,中国央行与国际清算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及香港金管局联合发起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项目,共同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和技术可行性。同年11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发布用例手册,介绍了包含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15个潜在应用场景。
传统跨境支付业务面临支付费用高、结算周期长等问题。数字货币的应用可极大降低跨境贸易的手续费和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跨境支付面临的痛点。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推进,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户/用户如能直接借助数字人民币与境内商户/用户进行贸易往来,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虽然货币的数字化不是国际化的充分条件,技术因素也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核心仍在于人民币自身的稳定性、可用性、可得性等硬指标的提升,但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人民币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字人民币最值得期待,也将对金融生态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其可编程性。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日前表示,“在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中,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了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交易各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作为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在建立支撑智能合约应用的生态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申请多篇智能合约相关专利,具体应用方面也已开始探索。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已在电子消费券发放、专项资金发放、房屋租赁结算、B2B交易结算以及预付消费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数字支付+可定制的数字化工具”。数字人民币具备可编程性,能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按照交易双方事先约定的条件完成自动支付。相较于电子钱包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既是基础支付手段,也是服务资金流转的数字化工具,可承担条件支付、担保支付等更加复杂的订制化职能,是数字人民币领先于其他数字支付方式的关键优势。
目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还处于发展早期,但其潜在应用场景广泛。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随着底层平台和相关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将在更大范围内加速落地。
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架构,初衷之一就是避免对现有金融结构产生太大冲击,减缓金融脱媒,“保护”商业银行。但是从数字人民币启动开始,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地将被改变。
数字人民币将与实物人民币和电子人民币长期并存,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频率、场景和比例将逐步提升,这将进一步冲击银行的线下渠道。数字人民币能满足用户线上、线下的双重支付需求。数字人民币支持离线交易,有丰富的钱包生态,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且数字人民币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数字人民币对实物人民币和电子人民币的替代将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线下网点的业务将进一步萎缩。同时,因数字人民币具有离线交易、银行账户松耦合、无手续费、连接场景广泛、实时结算等特点,公众使用数字人民币的频率可能逐步提高。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使银行对场景方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中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依托各自的服务生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其他银行造成竞争压力。
数字人民币改变了金融业的整体生态,金融业从物理生态、技术生态到运营生态都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目前,数字人民币初步形成了包含央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场景方以及技术支持机构等在内的产业链条。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与应用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重掌支付入口,会推动支付市场格局的重新构建,能为场景方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将为安全加密企业、银行信息技术(IT)服务商以及销售终端机、自动柜员机、钱包等相关智能硬件和软件厂商带来新的增量市场空间。
支付机构、场景方以及技术服务商等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能为银行的安全加密、充分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简称KYC)认证、信息技术(IT)架构改造、终端升级以及钱包建设等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在这个生态中,商业银行必然越来越“开放”:大量业务需要通过“接口”、链接多个机构和多元服务才能完成。
智能合约的使用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成为“开放系统”。第一个是智能合约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互通。以往的IT系统往往形成信息烟囱,各类机构的系统往往形成闭环。而智能合约系统需要与这些系统进行交互,实现身份验证、合规性检查等数据互通,以支持合约的可信执行和价值转移。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广泛连接各类行业生态,可实现信息和价值的互通。第二个是运行环境的互通。智能合约服务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经济活动,只有实现运行环境的互通,才能保证合约模板的通用性,实现一次开发、跨机构多次复用。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天然具有打破壁垒、互联互通的优势,基于数字人民币建立智能合约体系更能实现运行环境的互通。(穆长春,《智能合约与数字人民币》,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
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不单纯是一种介质,而同时兼具交易内涵。可编程化使用,将是数字人民币本身“携带”大量应用功能,对现有商业银行功能起到替代作用。
在当下,货币是介质,金融服务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而在未来,很多金融服务通过智能合约直接附着在货币上,“货币即服务”。比如,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还可充当有价证券,帮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实现“点对点”的实时结算,这将对银行的票据业务等中间业务造成冲击。当交易结构和交易执行可直接通过数字货币本身完成,商业银行的作用就只剩下客户服务了。
如果把数字人民币比作一条公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只是公链上的节点。金融服务跟随数字货币而无处不在,商业银行作为服务节点,以服务“挖矿”,成为这条链上的“矿工”。当然,数字人民币并不是一条公链,商业银行作为基于数字人民币提供的服务,要比单纯用算力挖矿的矿工复杂得多。
整体而言,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开放、复杂的金融生态中,货币流通的角色将会弱化,近乎全能的金融角色将会弱化,而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强化:
客户和用户中心。由于很多金融功能已被数字货币本身提点,作为一个“节点”,商业银行在新的体系中赖以生存的核心是自己的客户和用户。金融在变得便捷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多样、更个性化,数字人民币替代了很多金融功能,但是替代不了服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改革中几乎必然提及“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但在未来还需要加速转变,以及实现更彻底的转变。
专业和特色服务。商业银行被替代或不再被需要的功能越多,就需要增加越来越多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服务。尤其是为客户、用户提供专业、特色服务,这些服务的很多功能也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但交易结构咨询和设计、智能合约的选择和开发等,需要专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数据资产管理者。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改变整个市场的交易信息格局,从信息获取、治理、使用等多方面重新构建交易数据体系。商业银行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双层结构中的一层,是重要的数据交汇点。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数据的经济价值将会逐步呈现并增长。在规范治理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发挥自身业务数据的价值,经营数据资产,以及为客户和用户管理数据和数据资产,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营业务之一。
当前数字人民币还只能承载人民币的部分功能,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占比也非常低。但数字货币发展的趋势已经明确,数字人民币为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提供了一次重构竞争格局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在战略上应予以重视,并根据数字人民币发展的进度,推进业务创新。
第一,打基础。加强对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和数字货币的研究,根据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运用数字技术,建立适应数字货币发展的商业银行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业服务团队,逐步改变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服务内涵。
第二,抓住客户和用户增长的时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普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重新激活和拓展客户、用户的时机。数字人民币本身在场景推广过程中,就是在建立商业互联网生态,这是相较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年处于劣势的地方,也是商业银行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数字人民币推广的过程中,这个格局有可能得到改变,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的商业银行,有机会重新激活和赢得更多的用户。
第三,探索业务创新。数字人民币的新功能,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在早期创新和推广阶段,率先运用新功能开发新业务的商业银行,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比较优势。比如,“数字人民币+供应链金融”正成为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的领域。农业银行“银企云联”平台与联易融供应链金融平台已成功对接,在业界首次实现数字人民币在供应链领域的全流程应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成都分行联合中企云链,推出了“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的供应链金融特色服务模式;工商银行天津分行联合供应链科技平台盛业落地了“数字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供应链数字金融服务,并计划通过数字人民币和智能合约升级账户体系。
第四,提前布局数据资产管理。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管理,既包括银行自身的数据资产管理,也包括为客户和用户提供数据资产管理服务。
一方面,需要加强数据治理,这是数据资产管理的前提。比如,六大国有银行均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架构,组织了专门的数据治理归口单位,并不断推动数据标准建设,通过建设企业级数据标准及数据标准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统一性。这些银行的探索将为整个行业提供镜鉴。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商业银行是海量数据的聚集者,也是高频的数据使用者,数据能够资产化,价值能否实现,依赖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商业银行的参与将加大数据要素市场探索的力量,也为商业银行自身提供业务创新、引领竞争的机会。
在这样的基础上,可探索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资产负债表”,并尝试为客户和用户提供建立“数据资产负债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