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屠场》解读

2022-10-17 10:12康晓芸
名家名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异化工业小说

李 巧 康晓芸

厄普顿·辛克莱是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擅长书写“揭发黑幕”的小说。他的代表作《屠场》讲述了尤吉斯一家移民至芝加哥的悲惨遭遇,书中对肉类食品加工的描写推动了美国食品卫生检查法的制定,同时揭示了美国社会进入工业时期后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生态危机爆发,世界对生态给予更加迫切的关注。由此出现许多反映生态系统破坏的环保小说,国内外学者对此类小说中生态危机的揭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做了许多探究,但这些研究比较宏观,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鉴于此,本文从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读,探究《屠场》所反映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思想。

一、生态批评的内涵

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1970年末出现了许多环保小说,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于是逐渐演变成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或者对生态危机的批评,探究人与自然以及文学的关系,而后与学科交叉,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世界上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也随之而来,欧美西方生态批评主要以深层次生态批评中的整体主义为核心,而中国本土生态批评主要分为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欧美生态批评理论阐释派,以及文学文本理论阐释派。其中,以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为代表的鲁枢元将生态批评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文学生态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文学生态学划分为以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这三个维度实际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三者相互依赖,但是不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

二、生态批评视域下对《屠场》的生态解读

(一)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关系失衡

对于自然生态,鲁枢元有自己的见解,他将独立的自然界看作自然生态研究对象,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随着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加节制地向有限的自然索取,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尖锐,导致自然生态失衡。因此,在小说《屠场》中,自然界中环境恶化实际体现了人与自然失衡。在工业化文明进程下,环境受非自然因素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积极自然生态开始浮现出消极、被动的自然景象。主角尤吉斯刚到芝加哥时,人类建立起高大的黑乎乎的建筑物,象征着工业文明的五六只烟囱,排放的浓雾遮天蔽日,污染着四周环境,可以看出原有的自然景观已经消失不见,视野中只有人为建造的工业环境,人类疏忽了自然环境保护,一心寻求发展,天然景观已经被人类磨灭。除了自然环境破坏,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也极其复杂。小说中体现的工作环境污染严重,屠宰场血流成河,肥料厂有害物质四溢,罐头厂酱肉车间肉类腐烂变质,气味刺鼻。而这些都是人类无节制开发自然而呈现的惨状,随着绿色自然图景消逝,生灵的栖息之地逐渐退去,带走了绿色的自然生态气息,恬静、安宁的田园式牧歌生活被打破。可以说,人类无尽的物欲破坏的不仅是干净、清新的自然环境,还有人类美好、善良、天真的本性。

自然环境恶化的同时,人类还将动物视为满足物欲的工具,打破动物间原有的平衡。小说故事背景为屠场,恰好处于动物与人类文明的交界处。《屠场》中呈现的大型动物屠杀极其残酷,“一群群的牲畜被赶上一条条大约十五英尺宽的坡道,然后拥向一座座高过畜栏的栈桥。栈桥上畜头攒动,川流不息,争先恐后奔向生命的终点。”很明显,在人类中心主义下,人类将自己放在高等地位,而将动物视为自身的附属品,可以大肆掠杀作为食物。殊不知,与人类共同生存在自然界的动物,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人类的行为。并且,动物在某种意义上,实质是一种自然之力的象征,人与之处于生物链的一环,在生态系统整体运行中,倘若大肆捕杀动物满足人类私欲,人类也会受到影响,凄惨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假以时日,悲惨命运的钟声也将为人类敲响。

可以说,自然环境恶化,动物伦理观念这些自然危机产生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最早提出人类中心,它强调人自身的利益,将自然作为利用的工具,挑起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代表着异化的文明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则是自然生态的代表,而机器则属于工业文明的代表。小说中异化的文明人将自己视作万物的中心,将自然当作利用的工具,建立与自然世界相对的工业世界,而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则是人类所要付出的代价。但小说文本中实际表达出对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美景、生机勃勃的绿意,以及盎然体格“自然人”的赞美。由此衬托出厄普顿·辛克莱内心深处盼望原生清新的自然,希望回归自然的希冀。除此之外,他认为动物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和睦相处。小说以辛辣的笔触刻画了动物的悲惨遭遇,凸显出人类在无尽物欲支配下的丑陋嘴脸,同时也看出实质上是厄普顿·辛克莱对动物凄惨命运的怜悯与同情。总之,反映出厄普顿·辛克莱认为应当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保护动物,与自然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哲学思想。

(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态恶化

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自然生态失衡,整个社会生态也同样遭受着严重影响。对于社会生态,鲁枢元认为它主要研究社会的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实际上,在小说中以屠场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以尤吉斯一家为代表的平民共同构成了美国当时的社会,而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利益争夺,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引起社会失衡。

首先,从经济层面上看,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失衡问题的重要因素。张守海认为贫富悬殊的加剧,将给未来的社会埋下严重的隐患。小说中处在社会的上层人士操控着各种资源,剥削着本就贫穷的平民。比如,女工头因为奥娜未给予她金钱贿赂而对奥娜极度严厉,随意滥用职权,可以看出作为平民阶层的百姓,光维持整个家庭的基本开销就已经精疲力尽,还需要向上层的人缴纳贿赂款。除此之外,伊莎贝塔大娘的孩子没有得到治疗去世,而富人的孩子享有充足的资源治疗,这可以看出穷人与富人之间经济上的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享受不了同样的社会医疗资源。同样的疾病,不同的遭遇,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实际上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反而继续用于榨干“没有灵魂的躯体”,空壳的平民挣扎于生存底线生存,而极少部分人却由此不断满足自己的物欲需求,造成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距。私有制所产生的对抗与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利益冲突之下,显示出极度不平等,导致社会关系失衡。

其次,从政治层面上看,在《屠场》中,美国进入工业化后,以屠场主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与以尤吉斯一家为代表的平民,明显阶级就不平衡,这种阶级差别是引起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矛盾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屠场主将平民当成压榨的工具,大机器生产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以出卖劳动力的平民最基本的物欲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异化,无论是尤吉斯,还是奥娜、玛丽亚,这些角色随着情节推进,在工业生活下“他们憎恨自己的工作。他们憎恨工头,憎恨老板,憎恨这个工厂,憎恨这个地区,甚至憎恨整个城市,这种憎恨一切的情绪深切而强烈。”他们整个心境都开始发生变化。男性成为大机器下的牺牲品,由此扭曲婚姻关系,异化的“文明人”尤吉斯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婚姻状态的变化。从移民前对奥娜温柔体贴,关爱有加,到工作后卧病在床,与奥娜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除了男性与女性婚姻关系的淡漠,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关系被机器拧断,人成为“腐烂的尸体”。高速运转的社会下,工业文明对人的阉割,使他们丧失了生机活力,在得不到物质基本保障的情况下,都渐渐失去表达爱意与感动的交流,而这些都成为人与人之间疏离、人与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

实质上,黑暗社会下经济、政治方面的不公,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发的。小说其实讲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失衡,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也随之异化。人类为了谋求利益,加工带病的肉质食品,劣质布料、奶粉、药品等进入市场后,整个市场流动着粗制滥造的伪劣商品,就算有金钱也购买不到优质产品,最终消费的还是人类本身。当然,小说也从反向警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一旦人与人的关系平衡被打破,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自身。这体现出厄普顿·辛克莱的生态整体思想,即人与人之间是互动式的,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一个整体之中,命运与共。与此同时,这样的工业大背景下,屠场主资产阶级与平民阶级长期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长期以来,平民被残酷压榨折磨,人与人的关系不平衡,甚至逐渐异化,形成封闭恶循环的畸形社会,而厄普顿·辛克莱向往的是一个人人平等,政治、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并且他在小说中为社会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社会危机的道路,即社会主义。从中可以看出,厄普顿·辛克莱批判资本主义压榨,期望建立人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工业机械文明:精神世界异化

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异化下,精神生态也会受到波动,这与鲁枢元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精神生态探究主体的精神生活以及情感状态,人的精神与自然、社会相关联。随着美国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化、机械化不断阉割人的内在自然,夺去其生机活力,因此厄普顿·辛克莱笔下的主角所呈现的自我是“非健康成长”,精神生态系统也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美国工业社会发展,诸如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信任缺失、价值观扭曲、精神危机浮出水面。人们已经不信仰教会,讽刺的是,他们甚至把做丑事比作给教会做工作。这实际上映射了信仰崩塌,人不再相信宗教所给予的准则,整个精神世界处于无主状态,没有了精神层面的约束,人性开始不受控制,同时,道德缺失问题接踵而至,小说中,随着内在自然工业文明的异化,人们去酒吧喝酒时,明明只有半桶酒却收两桶酒的钱。为了金钱利益,将道德二字抛诸脑后,自我的精神逐渐腐朽,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肉体,道德的缺乏,导致人类彼此之间失去宝贵、真诚的信任。小说中尤吉斯一家买房时,对中介的戒备心理极强,透露出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的失去,人类的精神世界充满猜忌、怀疑,真诚、善良这些人类美好的品质也就消失殆尽。实际上小说中价值观的扭曲也成为精神危机的重要体现。正派的奥娜有着正常的婚姻,却被价值观扭曲的女工头看不上,可以看出价值观已经解体,异化的精神状态开始显现,这些都揭示着小说中的精神主体处于非正常状态,精神生态系统散发出一种“病态”的黑暗。

在小说中,工业机械文明吞噬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是诱发悲剧的主要原因。精神世界实质是指人的内在自然,它包含人的信念与价值支撑,而工业化与机械化如同一个无良当铺,用极少的钱换取人类极其宝贵的时间,压榨、剥削并不断摧残着人类的肉体与心灵,并且大工业机器的制造越先进,给予人类的劳动报酬所得越少得可怜,压榨的劳动时间越长,于是在这样非人折磨下,人类变得麻木淡漠,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游荡在工业机械化的世界里,人的内在自然被工业文明异化。因此,可以捕捉到厄普顿·辛克莱笔下聚焦的人物角色具有病态性,原本生机勃勃的自然“人”带着希冀来到芝加哥,但在工业机器的鞭挞下疲于奔命,冰冷的工业机器实质割裂了人的自然属性,让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生存空间被压缩。于是在这种黑暗异化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状态都会出现变化,比如:信任危机、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金钱至上多种精神状态,无不说明“文明人”正遭受着严重的心理创伤。由此,《屠场》其实从侧面反映出厄普顿·辛克莱批判工业化与机械化,期望个人的精神救赎,并建立有利于精神健康、平衡的思维范式。

三、总结

本文以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解读厄普顿·辛克莱《屠场》中的生态危机。小说中,笔者发现在人类中心主义下,人们将自然视为利己工具,试图征服自然,导致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致使自然生态失衡,除了自然生态危机,整个社会状态恶化,人与社会的矛盾尖锐,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自然与社会危机显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异化、价值观扭曲等精神危机。厄普顿·辛克莱有感于这些生态危机,因此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寻求自然回归。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导致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因此他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构建平等、和谐社会。与此同时,他期望个人自我救赎,并构建精神健康、平衡的思维范式。总之,从生态视角下解读《屠场》,为厄普顿·辛克莱生态思想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其生态哲学思想也为中国生态发展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异化工业小说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