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薄凉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

2022-10-17 10:12胡霁雯
名家名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性张爱玲意识

胡霁雯

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改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对现代性的追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对封建礼教,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力求社会改良的文学,如郭沫若、老舍等;另一种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思想、情感、社会关系等诸多要素为主要审美对象,如戴望舒、沈从文等。张爱玲则属于后者,她的现代性是基于男女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和人的社会联系产生的一些对女性、人性、婚姻及社会关系的思考,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女性意识的复苏、“人性”价值的探究和反浪漫的叙事观这三个方面。

一、女性意识的复苏

女性意识,是女性主义兴起的产物,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指女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认同自身性别的基础上,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通常当一个女性具备女性意识时,能够思辨地认知和看待社会,并赋予自身相应的责任。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呈现,以解放女性为核心,追求平等为己任,从历史、地域、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审视女性的社会处境,并力图唤醒女性群体的性别意识,将女性从“不平等社会”的迫害中解救出来。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思想与家庭地位的探讨,无疑也是女性意识复苏的一种表现。女性意识的复苏,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中占据一定地位,其实早在五四运动之初,“女子问题”就作为当时各大文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被搬到了文坛之上,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众多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作品的引进,促使人们对女性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问题进行一系列思考,诞生了如《老夫妻》《斯人独憔悴》等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尝试为女性树立独立意识,并借此来抨击封建道德与家长制度。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女性意识,推翻女性作为男性的奴隶或附庸的传统思想,解放女性,向封建的父权主义社会开了响亮的一枪。

五四文学运动的炮火确实打破了中国孤立封闭的格局,构建出一座联结外文与中文作品、古典与现代文学之间的桥梁,为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助推了一大步。但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却与此不同,五四文学精神指引下女性意识的探索,多体现在腐朽衰败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对女性的无情审视和鞭挞,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榨;矛盾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封建群丑的专制堕落对女性的打压所造成的生活悲剧。又或者是表现妇女的抗争精神,提倡婚姻自主,反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成为社会整体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物质基础远远不足以支撑其实现独立自主,因而女性意识思潮的兴起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中,更多的是关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思想所造成的“原罪”心理,她从女性视角出发,审视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家庭、社会、恋爱关系,如在《金锁》中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利益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在姜家的压制中逐步成为一个心理扭曲的病态女人,甚至在面对年少时真正的恋人时,也要用情欲与金钱作为考量,彻底丧失了女人青春最为宝贵的真挚的感情。《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不顾娘家的阻拦与唾弃,坚决嫁给香港有钱有势的梁老爷做小妾,在得到了权财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最终需要通过不断与男人交好,以满足自己在情欲上的缺失,甚至将自己的侄女葛薇龙也培养成一个游走于男人之间的交际花,成为自己“吸引”男人的工具。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身份迥异,或是生长于旧家庭中的传统女性或是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先进女子,但归根结底,这些女人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无一不反映了这个时代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追求利益等原罪心理,在她们的思想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对男性和金钱的依附,甘愿奴役于此的固有思维,她对女性的态度是批判的,将女性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公之于众并深刻批驳,在她的思想中,社会环境的禁锢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嵌在女性骨子里的奴性。但同时,她对女性又是同情的,如她在散文《谈女人》中提到“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这使她笔下的女人多散发着女性特有的魅力和风姿。这样的辩证方式,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推向了一个高峰,是中国女性意识的一大进步。

由此看来,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描述更为刺骨,是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考量,不仅揭示了封建教条对女性的压制,更是用冰冷的目光将乱世中的女奴反抗中所呈现出的畸形情感公之于众,深刻批判了时代封锁下女性的原罪心理,在深挖时代沉痛的糜烂疮口时,也无疑对女性意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人性”价值的探究

张爱玲所在的年代是一个战争、动荡的年代,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焦灼,人们在飞机轰鸣中流离失所,整个社会陷入了一段冗长的黑暗中。这一时期,在众多的文学家都挥笔怒谈家国情怀、痛批侵略者的暴虐无道时,张爱玲却将目光转向了战争境遇下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在《烬余录》中,她曾说“去掉了一切符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这是在说,战争剥夺了人的人性,将其归纳为动物的行列,当文明的外皮被剥除时,最后便只剩下饮食和男女这两项需求。这样的思想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她感性的情感经历,对她整个文学生涯所带来的打击就可以看出,张爱玲本身的政治思维并不敏感,与胡兰成的恋爱关系使她的文学作品甚至个人生活都成为当时人们谩骂的对象,她自小被视为天才,而异于常人的“天才”对她而言也象征着“孤独”,这也注定了她难以遵从当时社会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童年的创伤和无爱的亲情造就了她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内心的悲观色彩与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使她眼中的战争与文明变得不堪一击、不值一提,倒不如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男女情爱可探讨,她的文章中多用“意识流”手法,不断挖掘人物的内心变化,将人物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人性”剖析出来,呈现角色的意识流动,循序渐进。就如同她现在的女性意识一样,她的战争观也并非宏大的而是细腻的,相较于痛斥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断壁残垣的现象,她更热衷于去思考这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即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人性的贪婪、懦弱和自私。

与此同时,张爱玲也是为“人”树立现代独立意识的先行者。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上海沦为孤岛,曾经的繁荣转瞬即逝。在萧条的经济下,人们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家中,家庭琐事占据了日常大半,男女间的家庭矛盾日益激化。因此,张爱玲重点关注人在曲折坎坷中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在社会眼光的审视下的内心挣扎,对两个女人的伤害。《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家人在败光了她的财产后对她态度由起初温和客气到冷嘲热讽的剧烈变化,《半生缘》中的陆曼桢的自我奋斗,纵然是一场在自由与爱人之间的几番挣扎的命运悲剧,却也暗含着张爱玲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勇于奋斗的鼓励。

无论是张爱玲自身对“人”的挖掘,还是故事角色的挣扎,虽在传统的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伦理纲常面前显得绵软无力,却唤醒了作为“人”的个性与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可能。在笔墨之间实现了“人”性唤醒与封建思想的一次剧烈斗争。

三、反浪漫的叙事观

浪漫主义自“五四”兴起,主张突出人的强烈情感,与理性主义相抗衡,在五四运动中被用于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封建教条。但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却能够读出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叙事观,她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世俗的、有缺陷的,她的故事里没有一个英雄主义的角色。她摒弃理想化的文字、理想化的情感,这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父母的离异是张爱玲人生的转折点,父亲张廷重和母亲黄奕梵,一个是持有封建社会遗留思想的少爷,一个是奔走于西方社会的新时代女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无疑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在“旧”与“新”两个极端处游走,在一段无爱的家庭关系中艰难成长,最终奠定了她整个人生的基调——悲凉,并投射到她的作品之中。破碎的家庭氛围与缺失的父母关怀,致使她对现实生活有一种悲观的怀疑态度,她怀疑现实的理想,怀疑婚姻制度里的爱情,她笔下的婚姻通常无关乎真挚的爱,而只在于两人之间的利益,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都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在她看来,浪漫是虚伪的,一切跳脱出真实生活的理想的浪漫爱情都是梦幻泡影。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生存环境,通常具有一种梦魇般的恐怖氛围和生命窒息感,这是源于她笔下女性在对看似浪漫的感情的反抗中所承受的痛感,她用冰冷的目光去审视上流社会看似繁华的表象、人与人之间看似亲密的关系,揣度人们内心的纠葛和阴暗,轻描淡写间,便将那些依靠利益关系和虚伪情感所构建出的美好框架一举击溃。她谈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无力,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态中婚姻里的利益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相撞,最终被现实击溃的不可反抗。如《第二炉香》里罗杰因新婚妻子的“纯洁思想”被误解,遭受流言的迫害,面对众人有色眼镜时内心产生的强烈窒息感,不得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腐朽的社会意识形态审视下,毫无挣扎的余地,在压迫者向其施以压迫以前,便已自我毁灭。因此她多数作品从始至终并无一个向上的理想的追求浪漫的形态,这样的反浪漫性不单是她有意塑造的,而是浮华的现实表象下藏匿的满目疮痍,在她的笔下得以透视,才会有冰冷刺骨的寒意。

这样的反浪漫性,使得她的文字更具有现实感,有利于在纷杂的时代环境中找到现代性的方向。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性,对后世的文学在丰富发展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她所生活的中西杂糅的时代环境中,自身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独到理解,在她的笔下,中国传统的玉楼亭台与英伦风格的别墅交错而立,雅人韵士与西洋绅士能够共处一室,成就了一段又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琳琅满目的建筑、纹样、服饰、器具、人物奠定了流光溢彩的故事环境,善用颜色,如蟹壳青、玉色、鸡油黄、窠绿等,塑造出唯美动人的画面,烘托出深沉的故事氛围,造就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时代风尚志,达到了现实文学的新高度。其次在于她独到的女性见解,张爱玲所表达的女性意识,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在当时社会部分男性在封建顽固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肤浅、虚伪、专制,以及整个时代大环境对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的审视所造成的压抑感,同样还有一种对当时代女性能够独立的期望与对她们“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因此,她的发声鼓励了女性跳脱出男女对立的想法,去找寻女性自身的立足点,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仍然推动着独立女性不屈于命运的步伐。

四、结语

总体而言,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体现出当时超乎常人的现代意识,对女性思想的解放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此之上,她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世俗情怀和现实意义。在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氛围中独树一帜,对理想与爱情有着独到见解,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和目光,从无边苍凉的人性脆弱之处开掘出来现实社会的藏污纳垢,其笔下的文字具有温润而刺骨的冲击力,却也如同一杯温酒,触动人内心最绵软的一处,面对这个坚硬的世界,她选择了最坚强的活法,却也不曾放弃做一个柔软的人。

猜你喜欢
现代性张爱玲意识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重构现代性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