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其国
案无枉纵,直白了说,就是案件审理者既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要纵容坏人。然而,当这句话从清代一个山西人栗朴园口中说出来时,其分量可谓非比寻常。因为这可是他从自己生死攸关的可怕经历中,深刻体会到的。
据伍承乔编《清代吏治丛谈·卷二》记载,栗朴园是个孤儿,所幸其家乡一位好心的私塾老师收留了他。老师家中有一儿一女,与栗朴园年纪相仿,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自然成了要好的发小。栗朴园聪明好学,为人诚实,老师很喜欢他,还想把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嫁给他。有意思的是,这对青春男女彼此也喜欢上了对方,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有个富家子弟的同学也看上了私塾老师的女儿,而且曾经向她有过表示,只是遭到后者婉拒。慢慢富家同学终于明白,女孩婉拒他,原来是她心里已有了栗同学。于是,一个意欲除掉栗同学的邪恶念头,开始在富家同学脑子里酝酿,直到有一天,被他付诸实施。
当时,那个富家同学已经摸清了栗同学晚上睡觉时的床铺位置。就在那天半夜,他花重金雇来的杀手,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偷偷溜上栗同学住处的屋顶,然后蹑手蹑脚揭去了几片瓦,直至露出一个洞。通过这个洞,杀手可以清楚地窥视下方栗同学和他睡的床。这时候随着杀手手一扬,屋内顿时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只是富家同学及他雇来的杀手万万没想到,那把掷下的尖刀扎到的不是栗同学,而是私塾老师的儿子,亦即女孩的哥哥。原来,那天晚上女孩哥哥不知遇上了什么事,始终解不开心结,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最后硬是要求和栗朴园换床睡。后者当然拗不过他,只能顺他的愿。结果就是这一换床,却阴差阳错导致了女孩哥哥的莫名惨死。
凶案发生后,栗朴园便成了最大嫌疑人。尽管他一再提到屋顶有被人揭瓦露洞这一明显有人作案的事实,但突然换床一事毕竟太过蹊跷,他纵有一千张嘴也终究撇不开干系。接下来就是被捕,然后一顿严刑侍候。栗朴园实在忍受不了,屈打成招。既然承认“谋杀”,当然要被投入大牢,等待判决。
再说富家同学见阴谋得逞,好不得意。不一日,即请人到私塾老师家做媒,说想娶他们的女儿,且保证会奉养二老终生。二老不察该富家子的邪恶,同意了这门亲事。喜不自胜的富家同学迫不及待,不久就张罗着和老师女儿办完了婚事。
婚后不久,富家子或是觉得终于将垂涎已久的姑娘揽入了怀中,心下很是得意。这天晚上因此多喝了几杯,最后醉倒。谁知,酒后吐真言,他醉醺醺地向妻子说出娶到她有多么不容易,然后便将实情和盘托出。后者听罢,惊愕不已,接着浑身战栗。此时丈夫已如一摊烂泥倒在床上,她却彻夜难眠。翌晨,她便赶到县衙击鼓,为栗朴园鸣冤,更要让凶手伏法。在县衙大堂,她痛哭陈述,自己遇人不淑,今日特来揭露“前生孽缘”恶夫,以为兄雪仇。说完这一切,还不等人们有所反应,她竟自刎而死……
富家子及那个杀手终于伏法。栗朴园也得以昭雪获释。后者出狱后,即去拜见不幸失去一双儿女的私塾老师夫妇。他告慰二老,他会照顾他们的晚年。
栗朴园从此发奋读书,最后由拔贡入仕后擢升至知县;又由知县升任治河大臣。还在知县任上时,他就以“善决狱”(善于破解疑案大案)为人称道。当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处理案子“若徒事刑求,或将紧要供情,先出自问官口中,即案无枉纵,亦难信于心矣”。他说得非常清楚,办案如果一味靠刑讯逼供,或者诱供,那就会冤枉好人,纵容坏人。如此办案,别说当事人不服,只怕连自己都骗不了。
由是观之,案无枉纵这句话,不仅是栗朴园的经验之谈,实在也应该成为今天一切办案者的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