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王营东周楚墓人类牙齿磨耗与病理探析

2022-10-15 09:44李彦桢李宏庆李怡然乔保同蓝万里
关键词:植物性龋病牙釉质

□李彦桢 李宏庆 李怡然 乔保同 蓝万里

王营墓地,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王营村西北部。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于2010 年3 月 至2011 年2 月、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6 月对王营墓地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清理东周楚国墓葬419 座。 根据随葬物出土情况, 可推断该区域墓葬为平民墓葬,属于社会中级阶层,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时社会人群牙齿形态及口腔疾病的平均水平。 本文拟通过观察第二次考古发掘过程中清理的175 座东周楚国墓葬墓主的牙齿磨耗与病理情况,对王营楚文化居民的饮食结构和营养健康状况做初步的分析。

一、年龄的鉴定

在王营东周175 座楚国墓葬中,共收集属于115 例个体的564 颗牙齿标本。 依据牙齿的磨耗情况,对墓主年龄做出如下推断[1-3]:青年期(15~23 岁)2 例、壮年期(24~35 岁)31 例、中年期(36~55 岁)78 例、老年期(56 岁以上)4 例,平均年龄为41.7 岁。

二、牙齿磨耗

牙齿磨耗主要源于牙齿与食物等外来物质接触造成的齿冠釉质和本质的缺失。不同人群间, 因生活环境、 食物构成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牙齿上呈现出不同的磨耗形态。 牙齿的磨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用牙习惯和经济社会模式[4]。本文采用美国学者Smith[5]制定的8 级标准,对所研究的全部牙齿的磨耗状态进行观察。 所得的牙齿磨耗数据,按牙齿类别统计各磨耗等级的出现率。 为了反映各牙齿的平均磨耗状态,并与其他遗址对比分析,本文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

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 (各磨耗等级级别的出现率×相对应的磨耗级别)

表1 和表2 统计了王营楚墓上下颌牙齿的观察数及平均磨耗等级。 为了直观地展示王营楚人牙齿磨耗的情况,采用箱图分析上下颌各类别牙齿磨耗的分布情况(图1)。 箱子中间以横线表示50%, 最大值和最小值为箱子上下两个柄,比较各类别牙齿磨耗的差异。 下颌牙齿磨耗总体重于上颌,尤其是下颌第一、第二臼齿磨耗均超过4级,相对最重。 上颌的前部牙齿磨耗稍重于后部牙齿,下颌的前部牙齿稍轻于后部牙齿。

图1 王营楚墓上下颌牙齿磨耗级别分布情况箱图

表1 王营楚墓牙齿统计表

表2 王营楚墓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

为了比较王营楚人上下颌前部牙齿和后部牙齿磨耗的差异,现在选择青铜时代不同地区的对比组,包括河南新郑的天利组[6]和双楼组[7],内蒙古的水泉组[8]、饮牛沟组[8]、土城子组[9],甘肃西山组[10]和北京延庆军都山组[11](表3),统计上下颌 I1/M1 及前部3 个牙齿与后部3 个牙齿(I1+I2+C)/(M1+M2+M3)的磨耗指数(图2)。这两个指数的计算方法,为相应牙齿的平均磨耗级别之比。

图2 王营组与各对比组前后牙齿磨耗差别指数分布图

表3 各样本组上下颌牙齿平均磨耗等级

结合图2 的表现, 在上颌I1/M1 的比值上,王营组比值低于1,与河南新郑双楼组最接近, 其次接近的是内蒙古土城子组, 但低于甘肃西山组和河南新郑天利组;在下颌I1/M1 的比值上,王营组的比值低于0.9,低于河南新郑的天利组、双楼组和内蒙古土城子组,王营上下颌中门齿磨耗轻于第一臼齿。 在(I1+I2+C)/(M1+M2+M3)比值上,王营组上颌大于1、下颌低于0.95, 王营组在上颌比值上高于内蒙古的土城子组、水泉组和饮牛沟组,在下颌比值上高于内蒙古的水泉组和饮牛沟组,王营组上颌前部牙齿磨耗重于后部牙齿,下颌前部牙齿稍轻于后部牙齿,上下颌均与北京延庆军都山组最接近。 北京延庆军都山组属于北方游牧民族, 农牧兼营经济,肉食占重要比例; 河南新郑的天利组和双楼组属于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郑人与韩人,以谷类作物为主体, 肉类蛋白摄入较少;内蒙古土城子组可能为赵文化移民,其生计方式以农耕为主,狩猎业、饲养业比重小;甘肃西山组代表早期秦人,以畜牧业为主,食物结构以肉食居多, 植物性食物亦占一定比例。 目前,还未对王营楚人做食性分析,但是人类恒齿中的四个类别(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在咀嚼运动中分别承担着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植物性食物通常需要更多研磨,而肉食则需要更多撕裂和捣碎, 狩猎-采集型人群要比农业型人群表现出更多前部牙齿磨耗[12]。依据王营楚人前、后部牙齿磨耗水平的比较,与北京延庆军都山组和河南新郑双楼组具有较接近的饮食结构,似乎可以推测,王营楚人的肉食比例较高,但植物性食物也有一定比重。

三、牙病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 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导致龋病的病因,包括细菌及菌斑、食物、牙及其所处的环境等。 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使用牙探针,确认牙釉质表面是否存在脱矿表现,龋病范围至少达2毫米宽,并破坏至牙本质部分[13]。表4 中,王营楚人在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上的龋病患齿率分别为3.67%、4.71%、6.59%和13.79%,基本符合臼齿是最高的龋齿发病牙位的规律[14]。

牙釉质发育不良, 是牙釉质表面显示出不规则的水平线性槽或凹点, 多在齿冠的唇侧面(颊侧面)出现[13]。 有多重因素会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 包括从出生到13 岁孩童期的营养失控压力、维生素D 缺乏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发疹性高烧等[15]。 表4 中,牙釉质发育不良最多出现率的牙位在犬齿,达 97.65%,其次在前臼齿(54.49%)和门齿(54.13%),也有将近一半的臼齿存在釉质发育不良。2至6 岁,是门齿、犬齿和前臼齿形成的主要时间, 而王营楚人中有77.4%的个体存在牙釉质发育不良。 可见,王营楚人多在幼年期营养不良或遭受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承受了较大的生理压力。

表4 王营楚墓龋病与牙釉质发育不良的患病率与患齿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考古实验室对王营墓地墓主牙结石的分析结果显示: 在74 例墓主个体的牙结石中,共发现348 颗可鉴定的淀粉粒,主要种属有粟、黍、麦、薏苡,少量来自水稻、豇豆属、姜科、栎属、藕、薯蓣属以及其他块根块茎植物等。 从图3 可以看出,王营墓地的淀粉粒数量丰富,粟和麦占有最高的出现频次,薏苡和黍次之, 藕和块根块茎类植物也有较多出现,反映了王营楚人利用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

图3 王营楚墓牙结石提取各种属淀粉粒出现频率柱状图

龋病的患齿率,与经济文化类型存在密切的联系。 龋齿率,在原始农业经济形态人群中,处于1.2%~8.3%,平均值为5%左右;在较发达农业文化人群中处于4.3%~14.8%,平均值为9.2%;在游牧为主的人群中,为0.2%~0.9%;在农牧兼营人群中,介于0.5%~10.7%,平均值约 6%[14]。王营楚人有28.7%的个体患有龋病,总患齿率为8.33%,与中原粟作农业的双楼组患齿率最接近(表5),结合前文牙齿磨耗分析情况,王营楚人磨耗接近河南新郑双楼组和北京延庆军都山组,但其龋病患齿率又高于北京延庆军都山组,所以,推测王营楚人饮食中可能虽有较大比例的肉食,但植物性食物同样占有较大比重,或许处于较发达农业经济模式。

表5 对比组人群的龋病患齿率(%)

四、结语

通过对南阳邓州王营东周楚国墓地人类牙齿磨耗水平与病理的观察和统计,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属于115 例个体的564 颗牙齿,依据牙齿磨耗水平,推测平均年龄为41.7 岁。

2.通过对牙齿磨耗级别的分析,认为王营楚人与东周中原郑人、韩人的双楼组,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都山组具有较接近的饮食结构,植物性食物与肉食均占较大比重。

3. 对龋病、 牙齿釉质发育不全患齿率的统计,结合对牙结石残留淀粉粒的分析,认为王营楚人可能处于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模式,虽然可能属于粟、麦类旱作农业,但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种类丰富,人群中有3/4 以上的个体在幼年时期处于营养不良或较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属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豫北地区西晋至明清时期人群的种系特征与健康状况研究”的资助。

猜你喜欢
植物性龋病牙釉质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植物性饮食或能让肠道更健康
摄入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或可降低中风风险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儿童口腔龋病易感性研究进展
为什么牙齿会变黄?
使用电动牙刷,会破坏牙釉质吗?
使用电动牙刷,会破坏牙釉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