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哲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 510013)
广州某美术馆项目建筑结构形式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该工程的钢结构分为钢框架、屋盖和幕墙桁架3 个部分。钢材总用量约6 800 t,钢结构形式多样,安装精度要求高。其中2~5 层外围存在大悬挑结构,结构悬挑6~8 m,1~4 层主体外围框架柱采用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1](见图1)。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位于整个建筑物外围,原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椭圆形-倒三角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在各楼层间,框架柱立面呈倒三角形,且内侧呈竖直状态。各层柱顶截面为长椭圆形,外轮廓尺寸为2 540 mm×800 mm,柱脚截面为椭圆形,外轮廓尺寸为1 000 mm×800 mm,结构柱的外观形式及尺寸如图2所示。采用此种形式的柱可保证框架柱沿建筑外立面呈倾斜状态,各层悬挑跨度保持一致,同时柱内侧保持竖直的效果[2-3]。
在深化设计阶段,考虑到钢管柱在结构层面难以焊接,将每层的钢管柱进行重新分割,钢管柱由原来的倒三角形分解成倒梯形,每层钢管柱分割点位于结构面以上1 m,方便工人进行焊接作业,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在进行钢管柱现场吊装时,采用一种汽车吊支腿支撑架,这种汽车吊支腿支撑架具有较大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在回填土范围内稳定支撑汽车吊支腿的需求,既解决了场地受限问题,在施工工期、质量和安全上也得到保证。为满足校正与焊接的要求,在钢管柱柱脚处对称开一个300 mm×400 mm的方形小孔作为千斤顶架设的附着点,同时开孔位置紧贴钢管柱中间箱体的纵隔板位置,增加焊接面积,提高了施工质量[4-5]。
由于在结构层面难以焊接,每层钢管柱通过深化设计重新进行分割,重新分割后,首层预埋短柱长度为2.47 m,比结构±0.000 高出1 m,结构楼层高度8 m,钢管柱长度8 m,即每根柱都高出结构层1 m,方便工人进行焊接作业,深化设计将倒三角形分解成倒梯形[6],如图3所示。
根据深化设计,钢柱预埋短柱2.47 m,重量2.84 t,标准层钢柱高度8 m,重量13.1 t,整个建筑物外围共布置了4台塔吊,由于塔吊施吊重量有限,仅部分首层预埋短柱可使用塔吊吊装,标准层钢柱只能采用汽车吊进行吊装,首层钢柱至地下室外墙外侧最大距离为35.3 m,地下室侧墙至基坑支护面约1.5 m,则首层钢柱至基坑支护桩约36.8 m,由于基坑回填土承载力较低,为了防止吊车起吊产生倾覆,一般不能作为吊车支腿支撑点。根据钢结构吊装方案,汽车吊在各工况下额定起重量的富余量不大,若汽车吊选择在基坑回填土外站位,则必须采用更大吨位吊车,由于施工时东侧停车场、北侧建筑物拆迁工作未完成,大吨位汽车吊出入场地受限,再加上现场场地空间狭小,汽车吊支腿支撑范围有限,从经济上看费用较高,对整体工期也造成一定影响。
经过方案比较,项目科技攻关小组发明了一种汽车吊支腿支撑架,采用汽车吊吊装钢结构时,先安放汽车吊支腿支撑架,其中挂架置于地下室外墙顶部上,支撑底架及支撑底板置于支护桩上,使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共同形成汽车吊支腿支撑架的两个支点,这种汽车吊支腿支撑架具有较大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在回填土范围内稳定支撑汽车吊支腿的需求,减轻回填土部分承载压力,使整体支撑面更加稳定,使汽车吊支腿的整体支撑能满足钢结构吊装所需承载力的要求。既解决了场地受限问题,在施工工期、质量和安全上也得到保证[7]。汽车吊站位如图4所示。
由于钢柱整体质量较大,1~4 层钢管柱重达13.1 t,钢管柱上下标准节的对接须采用千斤顶进行校正,按原设计钢管柱上下标准节节点则千斤顶无可用附着点,根据现在施工需要,在深化设计中,在钢管柱柱脚处对称开一个300 mm×400 mm的方形小孔,作为千斤顶架设的附着点,同时开孔位置紧贴钢管柱中间箱体的纵隔板位置,在进行对接焊接时,可在柱体内部对纵隔板进行焊接固定,增加焊接面积,以此提高施工质量[8]。
施工工艺流程为:变截面钢管柱制作加工→首层预埋短柱吊装→汽车吊支腿支撑架制作→汽车吊就位→变截面钢管柱吊装→变截面钢管柱水平缝焊接→变截面钢管柱混凝土浇筑。
⑴分析钢管柱各主要构件型材组成,先按照深化图将异性柱各零件板用CNC切割出来;
⑵钢管柱加工
第一步:先安装中间箱体,依次安装底板、横隔板和纵隔板,焊接隔板与隔板、隔板与底板件的焊缝,如图5⒜所示;
第二步:再将中间箱体的顶板和纵横隔板组装成一体,同时将两个半圆的隔板组装在半圆板上,并焊接成整体,如图5⒝所示;
第三步:将半圆单元件和内箱体组成钢管柱,安排焊工钻入箱体内部将横隔板与半圆隔板焊接好,然后利用埋弧焊机焊接半圆体和内箱体间的拼接缝,如图5⒞所示。
首层预埋短柱除位于4 个转角位的8 根短柱须采用小型汽车吊吊装,其余短柱可采用塔吊进行吊装,首层施工平面布置如图6所示。
分油机仿真面板的原理图设计在完成之后,借助Altium Designer板卡设计软件绘制原理图并给原理图中的每一个元件编号,在将原理图导入到PCB图之前需要对原理图以及PCB图进行编译(Compile)。受安装环境的影响,PCB板的大小不得超过110 mm×120 mm,设计为双层板,通过螺柱固定在控制箱上,设计的板卡PCB见图4。
首层短柱预埋安装前,须先放线定位并按照设计标高进行预埋,预埋安装完成后须复核短柱位置、顶部水平及标高,若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纠正。在首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前,须再复核短柱顶部水平标高。
汽车吊支腿支撑架底座尺寸为4 m×1.85 m,底座采用30A#300×126×9 mm 工字钢组合焊接,支撑座底采用10 mm 厚钢板,其他材料采用18#180×94×6.5 mm工字钢组合焊接(见图7)。
由于整个建筑地上部分呈碗状,在地上部分越往上建筑边缘离基坑边缘越近,采用汽车吊吊装时,须考虑吊臂与上部结构之间的距离,在进行吊装作业时,汽车吊的作业半径越小,作业工况越有利,其中首层的作业半径最大,故首层为最不利工况。以首层北立面的结构吊装验算为例:
北立面首层钢结构吊装计划选用220 t 汽车吊进行施工,整个北立面首层钢结构吊装,220 t 汽车吊总共需要支腿2 次,工位1 和工位2 所处位置如图8 所示。工位1 时一种工况可以覆盖北立面西侧GZZ2-13、GZZ2-14、GZZ2-15 三根钢管柱,工位2 时一种工况可以覆盖北立面东侧GZZ2-16、GZZ2-17、GZZ2-18三根钢管柱。
⑴工况1 为在工位1 位置,作业半径r1=30 m,此时安装构件最重为Q1=13.1 t(见图9),安装高度为9 m,考虑绳长及吊钩长,汽车吊伸臂高度大于13 m,220 t 汽车吊伸臂长38.6 m,作业半径30 m,此时额定起重量Q=17.0 t
式中:Q为吊机额定起重量;Q1为构件重量;Q2为索具重量(取0.5 t)。
则:Q=17>13.1+0.5,满足要求。
⑵工况2 为在工位2 位置,r2=28 m,此时安装构件最重为Q1=13.1 t,安装高度为9 m,考虑绳长及吊钩长,汽车吊伸臂高度大于13 m,220 t 汽车吊伸臂长43.41 m,作业半径28 m,此时额定起重量Q=19.5 t,Q≥Q1+Q2,则:Q=19.5>13.1+0.5,满足要求。
根据深化图纸及吊装方案,钢管柱按每层一节进行分段,分段位置在各层结构面以上1.0 m 处,钢管柱对接采取设置临时连接耳板节点形式,对接接头焊接完成后将连接耳板割除。
4.5.1 钢管柱标准节吊装
⑴钢管柱起吊吊点设置在柱顶处,即在柱顶临时焊接吊耳,上开孔作为吊装孔,吊钩通过柱中心线,易于起吊、对中和校正。也可利用柱端的耳板螺栓孔,穿入专用吊装索具或销轴进行吊装。严禁直接穿入普通索具吊装,以防在起吊过程中磨损栓孔和索具。索具要求捆扎稳固可靠。单机吊装时需在柱子根部垫以垫木,以回转法起吊,严禁柱根拖地。
⑵绑扎结束并检查无误后,进行起吊试机,要求缓慢起吊,当钢管柱离开地面时暂停,再进行全面检查吊索具、卡具等,确保各方面安全可靠后,才能正式起吊。
⑶起吊时钢管柱必须垂直,尽量做到回转扶直,起吊回转过程中应避免同其它已安装好的构件相碰撞,吊索应预留有效高度。
⑷正式起吊时应由专人统一指挥,统一口令,指挥塔吊司机,将钢管柱慢慢吊装到位,然后逐步调整钢管柱的位置,使其底部的装配连接板的孔位对齐,渐渐下落安装就位,临时固定螺栓,校正垂直度。
⑸钢管柱两节对接时,钢柱两侧装有临时固定用的连结耳板,上节钢柱对准下节钢柱柱顶中心线后,即用螺栓将连接板与连接耳板临时固定,通过校正螺杆进行上节型钢柱的垂直度校正,校正完成后进行对接焊接,焊接完成后将连接板卸下,耳板割除[9]。
4.5.2 钢管柱对接校正
⑴钢管柱垂直度校正。柱子的垂直校正,测量用全站仪(经纬仪)安置在纵横轴线上,先对准柱底垂直翼缘板或中线,再渐渐仰视到柱顶,如中线偏离视线,表示柱子不垂直,可指挥调节拉绳或千斤顶,可用敲打等方法使柱子垂直。
⑵钢管柱位移调整。钢管柱对接时的中心线应尽量对齐,其错边量应满足规范的要求。为上下柱不出现错口,应尽量做到上下柱十字线重合,如有偏差,在柱与柱的连接耳板的不同侧夹入垫板(垫板厚度0.5~1.0 mm),拧紧高强螺栓,钢管柱的位移偏差每次调整3.0 mm以内,如果偏差过大可以分2~3次调整。
每一节钢管柱的定位轴线绝不允许使用下面一节钢管柱的定位轴线,必须从地面控制线引至高空,避免产生累计误差。
钢管柱对接焊接方式为手工电弧焊与CO2气体保护焊相结合的焊接方法。对焊前、组对,核正复验、预留焊接收缩量,定位焊,焊前防护,焊前清理,焊前预热,焊接,焊后清理与外观检查,无损检测与缺陷返修等工序严格控制,才能确保焊接质量全面达标。
钢管柱的水平焊缝为一级焊缝,对不合格的焊缝,根据超标缺陷的位置,采取刨、切除、砂磨等方法去除后,以与正式焊缝相同的工艺方法进行补焊,其核验标准相同[10]。
钢管柱的混凝土浇筑采用串料筒下料,人工振捣的方法,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将混凝土振捣密实。采用该方法时,混凝土分层下料厚度一般不超过800 mm,两人为一振捣小组,由外而内环形振捣,以混凝土不再沉落,均匀泛浆为度。混凝土浇至标高位置后,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振动深度约为500 mm,以提高面层的密实度,减少混凝土自身的收缩。
通过施工应用实践证明,新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在深化设计、吊装施工等过程中的方法改进与创新科学可行,先进合理,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安装焊缝均进行了检测,焊缝质量等级均为一级,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2020》要求。
新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中,通过深化设计变截面钢管柱,优化原设计倒三角成倒梯形,重新分割后,使变截面钢管柱高处结构层以上1 m,解决了在结构层面难以焊接的难题;研发了一种汽车吊支腿支撑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满足了在回填土范围内稳定支撑汽车吊支腿的承载要求,提高了汽车吊作业的稳定性,保证支腿的稳定性,节约了施工成本;为满足变截面钢管柱校正与焊接的要求,在钢管柱柱脚处对称开一个300 mm×400 mm的方形小孔,作为千斤顶架设的附着点,同时开孔位置紧贴钢管柱中间箱体的纵隔板位置,增加焊接面积,提高了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