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梁永霞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编者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带动地理研究人员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助推地学期刊飞速发展。《地理学报》作为我国地学期刊的龙头代表,其在促进地学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由何书金研究员提出并首创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平台建设也开启了中国地理资源类期刊集群化办刊的新模式,实现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由传统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传统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
【人物画像】何书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兼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第五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审读工作”审读专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人文地理学科主任委员。自2000年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先后担任《地理科学进展》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地理研究》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等期刊编辑职务。2006年率先倡导并带领中国地理资源类期刊走学科集群化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曾获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0)、中国地理学会优秀地理编辑(201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2016)、中国地理学会建设“突出贡献奖”(2019)、中国科学院期刊审读“突出贡献奖”(2019、2020)、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202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编辑”等称号或奖项。
【内心独白】“地承人文精神,理蕴自然法则”,地理资源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既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决策献计谋,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也要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做好作者和读者服务,集群发展、积聚力量,共行“顶天立地”之事。
地理资源学科期刊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凝练与加工已发表的优秀论文,立足原文,又高于原文,力争从浩瀚的文献资源中提炼出符合当前现实、有针对性、有政策启示性的重要见解和观点,发掘学术论文的潜在价值。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汇编的《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赠阅到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机关,其中刊文经《“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转载,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上报,获国家领导批示。
期刊不能忽视对作者和读者的服务工作,我先后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主任等,历年来通过组织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搭建了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平台。2021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注册人数近2000人,有效促进了作者、编辑和专家的沟通。我曾同姚鲁烽、赵歆共同撰写《地理学论文写作》,开设多期“作者沙龙”等线下、线上论文写作培训,为作者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高效、精准服务,推动“地理大数据”百校传播活动,向作者和读者科普数据出版工作。
集群化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推动建立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目前已实现15种骨干期刊的底层数据融合;1个用户名、1个密码登录,方便用户投稿、专家审稿,并可有效防范一稿多投,杜绝学术不端;实现稿件一次编辑、多元及富媒体发布、数据出版等科研社会服务功能,数据质量顶级、访问持久。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2012年改版以来,总浏览量达到5500余万次,文章浏览量达到2483.9万次,平均每年248.4万次;全文下载量达到843.4万次,平均每年84.3万次,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学术期刊集群有效地延伸了我国地理资源科研成果的价值链,拓展了我国地理资源学术研究的综合应用价值,更好地对接了地理资源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
问题1 作为我国学术出版界知名人士、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您是怎样打造中国地理旗舰期刊《地理学报》的?您的办刊秘籍是什么?《地理学报》对标的国际期刊是什么?您是如何计划赶上并超越它,将中国地理期刊推到世界地学期刊舞台中心?
答:《地理学报》于193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地学期刊之一,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80多年来,《地理学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地理科学水平”的办刊宗旨,发表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以及“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主体生态功能区划”等研究论文,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地理学报》特别关注地理科学领域新方向、新方法,以及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成果报道。2016年王劲峰研究员在国际上首创了空间分异统计理论后,我立即向他约稿,刊发了《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一文。截至目前,该论文在中国知网已经被下载超过3万次,被引接近2200次。《地理学报》2019年12期开办了围绕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院士观点”专栏,不仅获得了高下载量和被引量,还起到了引领作用,催生了《资源科学》2020年1期专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与资源生态保障”的20篇相关论文。
严格的投审稿制度也是《地理学报》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和“双盲审制度”。另外,学术编辑还会在编辑加工环节对通过专家评审的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地理学报》对标的国际期刊为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EarthandEnvironment,是自然地理学领域最前沿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影响力位于地理学期刊前列,目前其5年影响因子为5.023。2022年版JCR显示,《地理学报(英文版)》影响因子已达4.012,逐渐接近对标期刊。未来,《地理学报》将秉承办刊宗旨,以“内容为王”,发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探索和解决本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论文;聚焦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引领、促进地理学科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期刊。
问题2 作为有“科学家”背景的“期刊人”,您有什么感悟?您的导师邓静中先生的教诲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
答:我于1989年参加工作,在科研岗位工作多年,于2000年开始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科学研究的经历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了我“期刊人”的工作。
(1) 科研功底有助于我提高辨识优秀稿源的敏感度。导师邓静中先生教导我做学术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敢于坐冷板凳。我对他一字一句修改我研究论文的场景至今记忆深刻,这为我从事编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针对地理学如何破解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我结合在黄淮海平原的科研工作经历及调研时遇到的“村庄占地很大,但利用率很低”问题,以“空心化的村庄整治”为主题,向刘彦随研究员约稿了《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该论文获评“《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为更透彻地研究农村空心化整治问题,《地理学报》先后组织发表了4篇相关文章,截至2022年8月15日,这4篇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超过4万次,共计被引近2500次。
(2) 科研基础使我善于把握国内外地理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在优选前沿研究成果论文、组织学科发展论文专栏或专辑方面,我的科研背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我组织的“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地理格局与过程耦合”“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专栏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其中,《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论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3) 长期的科研训练还训练了我善于总结和分析论文数据的能力。2004年以来,我共发表论文20多篇,重点分析《地理学报》载文反映的地理学发展特征及论文影响力,验证所发论文是否属于学科中的热点研究领域,以此反哺论文选题,引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问题3 在您的领衔和大力推动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请您谈一下您搭建该集群的初心是什么?您是如何推动“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发展的?您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为打破地理资源类期刊相互独立、“小散弱”的状况,我于2006年开始牵头整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期刊资源,并创建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www.geores.com.cn),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创新和探索。
在道德规范与制度建设方面,我于2012年推动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布《地理科学学术道德规范编辑倡议书》。2013—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先后制定了《中国地理学会期刊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期刊管理办法》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传播基金管理办法》。
在组织架构方面,我于2017年推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了学术期刊中心,负责研究所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共享事务的管理。目前,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已发展成为融合15种骨干期刊底层数据、包含1种数据期刊和1种数据仓储电子杂志、联合74种期刊的专业学科集群,促进了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探索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
经过不断努力,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
(1) 网站访问量持续增加。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实现了核心期刊数据融合、稿件一次编辑多元发布、富媒体发布、数据出版等科研社会服务功能,数据质量顶级、访问持久。2012年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改版以来,网站总浏览量达到5500余万次,文章浏览量达到2483.9万次,年均248.4万次;全文下载量达到843.4万次,年均84.3万次。
(2) 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多个项目资助。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中的11种期刊作为中国科学院高水平刊群的组成部分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地理学报》《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等7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和高起点新刊项目。
(3) 期刊和刊文多次获奖。多年来,《地理学报》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均位居我国地理学科期刊榜首。2019年以来,《地理学报》连续4年期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科技期刊第一;《地理学报》连续20多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连续10余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成为我国地学领域领军性学术期刊和地理资源期刊集群龙头。《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等入选“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期刊论文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20年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出版先进单位奖。
问题4 请您谈一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建设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尝试?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是如何在推进地理学科期刊发展建设中、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答: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实现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自建立以来,通过搭建多刊联合采编系统、组建编辑部内部整合跨机构期刊联盟、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搭建了平台、扩充了系统、整合了数据、服务了学者。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时代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地理资源领域大学术期刊品牌,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地理资源学术期刊群品牌。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刊项目申报等方面表现良好,体现了刊群的优势。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目前实现了骨干期刊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将逐渐实现加盟期刊的底层数据融合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期刊电子出版网络平台。
问题5 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如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您是如何调动主编和编委等科学家的力量办刊的?
答: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重视编委、审稿专家及学术编辑等各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
(1) 高水平的主编和编委队伍为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期刊的审稿流程均有“主编终审”环节,并定期召开主编和编委会议,把控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改革举措。主编和编委也会亲自参与期刊的组稿和撰稿工作,挖掘和发表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科研论文。2021年,《地理学报》编委成员朴世龙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实现了作者和审稿专家信息资源共享,掌握科研动向和科学前沿的一线科学家更容易被选为审稿专家,此举可有效地把控稿件的学术质量。《地理学报》审稿专家方创琳、《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审稿专家王正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3) 目前,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所依托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的编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编辑占90%以上,编辑招聘只接收有科研岗位工作经历的转岗人员。学术期刊中心积极承担中国科学院期刊人工延伸审读项目和地图审读工作,每年都有数位编辑申请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的研究课题,编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全方位提升。2021年,我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也同《地理学报(英文版)》专职副主编赵歆、《全球变化数据学报》编辑部主任刘闯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编辑”。
问题6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是如何把控学术质量的?有哪些制度建设和规范维系期刊高质量内容?
答:“三审三校”制度和“双盲审”制度是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基本审稿制度,也是稿件质量控制的根本。目前,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骨干学术期刊实现了“1个用户名、1个密码”的跨刊稿件状态查阅,方便专家审稿,也可有效防范一稿多投,杜绝学术不端。
问题7 在新的发展阶段,您的发展理念是什么?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在期刊质量、平台建设、期刊运营、品牌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哪些科学布局和发展规划?
答:地理资源类期刊根本上还是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地理学家开言路、为普通公众讲科普、为国家决策献计谋;有效地延伸我国地理资源科研成果的价值链,拓展我国地理资源学术研究的综合应用价值,更好地对接地理资源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撑,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通过汇聚各刊,能够产生更强大的刊群效应,更好地完成地理资源类学术期刊的使命。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将会坚持“三审三校”和 “双盲审”制度,以把控期刊学术质量,加强平台期刊的底层数据融合和数据管理建设,把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打造成中国地理资源领域能够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的学术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也将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稿源和市场资源”的“三统筹”,探索“共同策划、共享资源、差异竞争、集约经营、共谋发展”的发展方向。
问题8 您集“科学家、期刊专家、管理者、领军人才”等多重身份于一体,请您谈谈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布局是什么?国际国内地理期刊未来怎么发展?地理期刊如何推动地理学科发展?
答:提高期刊的文章质量和学术水平是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发展的关键,也是打造世界一流期刊所必需的。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也有编辑出版能力,既有爱国情怀也有管理政策把握能力,既有社会责任感也有期刊运营能力的复合人才。期刊主编和编辑要能够“慧眼识英雄”,要能够判断论文水平是否为“世界一流”。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依托期刊主管科研机构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的学术资源,挖掘领域新方向、新方法的成果,要尽力扭转高水平学术稿件“外流”的现状。
在共享学术资源的同时,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将丰富宣传推广资源、提升期刊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引领期刊分级,引导学术评价,扭转“SCI至上”的评价导向,促使更多的顶尖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学术出版平台中。
资源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国际国内地理资源类期刊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影响因子都有较快提升。地理资源期刊要把握住这种良好的发展机遇,优化各刊的科学定位与布局、瞄准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重视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和引领地理资源学科的发展,为地理学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贡献。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期刊的历史沉淀、学术品牌和其在学术圈的口碑,以及期刊的优质服务、可观的发文量都是期刊集群平台发展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