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通报》联合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100190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与付费订阅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获取学术期刊论文的两大主流模式。当下OA受“Plan S计划”和“OA2020”的大力推动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陆续推进期刊论文的OA。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拥有全面的OA出版组合,所出版的OA论文数量占全球立即OA论文出版量的20%,其中以金色OA形式出版的论文数量占其2020年论文出版总量的33%[1]。威立(Wiley)提供不同的OA出版模式,出版100余种完全OA期刊、1500余种提供OnlineOpen的订阅型期刊[2]。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的OA期刊达100多种[3]。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2600余种期刊几乎都支持OA发表,其中包括500种完全OA期刊[4];尤其是在过去3年推出的期刊中,超过70%是OA期刊[5]。OA是期刊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许多研究者从OA期刊的商业模式、平台及国家战略和机构举措等多角度[6-12]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OA期刊的出版现状。在OA发展的早期,就有研究者对OA论文与传统订阅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了评价。胡德华和常小婉[13]采用平均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的极差、平均作者数、论文合著率等指标分析了OA期刊的影响力,结果表明OA论文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传统订阅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后来有关OA期刊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的研究逐渐增多[14-20]。赵蓉英等[16]通过引入替代计量学有关指标,基于Altmetrics构建了OA期刊影响力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杨思洛等[17]以中美学者发表在PLoS平台的7种OA期刊上的论文为样本,系统比较中美OA论文影响的异同,发现总体上美国论文各项指标值高于中国论文,中美OA论文影响存在较大的差距。孙梦佳等[18]分析了我国国际期刊论文的OA现状,认为中国国际期刊论文的OA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魏明坤[19]从OA论文的原生影响力和次生影响力出发,揭示补充计量指标测度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OA论文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张明妍等[20]统计分析了我国在OA期刊建设和科研人员发表OA论文两方面的情况,并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比较。有文献报道,2015年中国发表的OA论文数量首度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1]。
OA的发展受学科发展的影响,在各学科之间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2021年12月2日,施普林格·自然宣布已实现发表100万篇金色OA(Gold OA)论文,但是其中近一半的论文属于医学领域(约占44%),而传统订阅论文中医学领域论文仅占约20%[22]。医学领域OA论文的发展在整个期刊行业中明显处于领先地位。根据中信所近几年来报道的数据,2011—2021年中国化学学科产出论文的比例超过全世界该学科论文产出的20%,并且中国化学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排名世界第1位[23]。这说明我国的化学学科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化学期刊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该学科的发展[24-25]。陈玲等[24]在分析中国学术论文与期刊的宏观差距中提到:对化学学科来说,其学术论文成果及国际影响力突出,但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目前的科研水平。翁彦琴等[25]分析了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认为中国化学期刊在化学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仍待提高,与国际高水平期刊存在较大差距。期刊发展与学科科研水平的不匹配使得论文外流到国外期刊。尚未有学者对近些年我国化学学科论文外流的情况、OA模式对我国化学学科论文出版的影响、我国化学学科OA论文的数量与影响力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了解中国化学OA论文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发展态势,本研究将其与美国化学OA论文进行对比,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其数量与影响力的差异:(1)国际期刊上中国作者与美国作者OA论文数量与被引数据;(2)中美期刊上中国作者与美国作者OA论文数量与被引数据;(3)中国与美国论文的逆/顺差与外流/流入情况。通过分析找出中国与美国在化学学科OA论文产出数量与影响力,以及期刊发展方面的差距,提出对我国化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建议,以加快其发展的步伐。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与美国化学学科的论文。选定Web of Science(WoS)学科分类体系中的Chemistry,包括Analytical Chemistry、Applied Chemistry、Inorganic & Nuclear Chemistry、Medicinal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Crystallography、Electrochemistry和Polymer Science 10个细分学科,时间跨度选择2011—2021 年。
通过InCites数据库获取中国化学学科和化学期刊的发展情况,检索方法为:InCites数据库选择“区域”,时间窗口选择“2011—2021年”,研究方向选择上述10个学科,出版物来源类型选择“Journals”,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和“Review”,OA类型选择“All Open Access”;出版来源国家/地区分别选择“China Mainland”和“USA”,国际期刊的出版来源国家/地区选择“All”,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别选择“China Mainland”和“USA”。下载的信息包括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引文影响力、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百分比、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等数据。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2月22日,InCites数据库更新日期为2022年1月28日。
OA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往往受学科论文总量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除了对化学学科OA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外,也对化学学科论文总量进行统计,主要聚焦中国作者和美国作者在国际期刊、中国期刊和美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OA论文数量与论文影响力等方面。本研究使用论文被引频次来反映论文的影响力。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参考文献[26],本研究定义了如下概念:中国期刊论文流入量为中国期刊上刊登除中国作者论文之外的论文数量,类似地,美国期刊论文流入量即为美国期刊上刊登除美国作者论文之外的论文数量;中国论文流出量为中国作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此类推美国论文的流出量。流入量减去流出量为负值,即为逆差,为正值即为顺差。中国论文逆差值为中国论文流出量减去中国期刊论文流入量,美国论文顺差值为美国期刊论文流入量减去美国论文流出量;逆差指数为中国论文流出量与中国期刊论文流入量的比值,顺差指数为美国期刊论文流入量与美国论文流出量的比值;外流率为该国论文外流量在国际论文数中的占比。本研究中的国际期刊是指全球期刊。
统计了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总量和OA论文数量(表1)。统计结果表明,2011—2021年WoS化学学科论文总量的年均增幅为4.68%,同期OA论文数量的年均增幅为14.62%,OA论文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16.01%增加到2021年的38.53%。OA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并且其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也明显上升,反映出近几年来全球OA运动对传统化学学科论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1 2011—2021年国际化学类期刊论文总量及OA论文数量演变
统计结果(表2)表明,在国际期刊上中国作者论文总量从2011年到2021年增加了65149篇,年均增幅为10.95%,远远高于同期国际上化学学科论文总量的年均增幅(4.68%);而同期美国作者论文总量仅增加了3956篇,其年均增幅仅为2.51%。这说明2011—2021年中国化学学科论文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表2 国际化学类期刊上中国作者与美国作者论文总量及OA论文数量演变
中国作者OA论文数量从2011年的4749篇增加到2020年的26598篇,2021年下降到24328篇,年均增幅为19.53%,高于国际上OA论文的年均增幅(14.62%);而美国OA论文数量从2011年的8521篇增加到2020年的20882篇,2021年下降到13635篇,年均增幅仅为6.09%。中美作者OA论文数量在2011—2020年持续增加,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2021年中美OA论文的数量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尚有部分2021年发表的论文处于OA时滞期。中国OA论文数量占中国论文总量的百分比从2011年的11.50%增加到2020年的25.53%,而美国OA论文数量占美国论文总量的百分比从2011年的26.53%增加到2020年的52.03%,说明中国化学学科OA论文数量增幅相对较小。但是近5年来中国OA论文的数量超过美国OA论文,说明中国化学学者逐渐接受了论文的OA发表模式,这可能与国际OA运动的推广以及我国论文开放共享政策的推动有关。
论文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篇论文被关注或认可的程度。通常认为,在论文质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论文总量较多,总被引频次也会较多。为了消除论文总量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本研究用引文影响力来对比中美化学学科论文影响力的差异。引文影响力是总被引频次与论文总量之比,即篇均被引频次。引文影响力可以反映某一学科方向某个国家论文的平均质量和影响力水平。中国OA论文引文影响力从2011的17.78上升到2015年的31.72后逐年下降到2021年的1.05,而美国从2011年的58.54逐年下降到2021年的1.42 [图1(a)]。从数据对比看出在统计年份内,美国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均高于中国OA论文,两国论文引文影响力的差值浮动范围较大,从2011年的40.76缩小到2021年的0.37。中美作者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自2015年至今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出版越早的论文,其引文影响力越高,主要原因是施引文献数量和引证行为趋于稳定,被引频次具有累积效应和时滞性。
为了消除不同出版年份对引文影响力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结果见图1(b)。美国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从1.61逐渐下降到1.15,中国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从2011年的0.51逐渐增加到2016年的1.15后,又逐渐下降到2021年的0.88。对比发现,美国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远远高于中国OA论文,两者的差值范围为0.27~1.1,反映出国际期刊上中国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有待提升。
图1 国际化学类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a)中美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b)中美作者OA论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
论文总量和引文影响力在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个学科是否具有顶尖科研实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评价OA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本研究对高水平论文展开分析。高水平论文是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发布的以论文被引频次为标准区分的高学术影响力论文,包括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由于本次统计时间跨度为2011—2021年,因此仅以高被引论文的统计数据来分析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不仅可以从微观角度反映出一篇论文的创新水平及质量,还可以从宏观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在某一学科的核心创造力及影响力[24]。本研究采用高水平论文占比[图2(a)]进行分析。
在统计年份内美国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在1.25%~3.24%范围内,2017年之后下降趋势比较明显,由2017年的3.11%下降至2021年的1.25%。中国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由2011年的0.67%上升至2018年的2.25%,之后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0.96%。对比发现美国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在2011—2019年远远高于中国OA论文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两者差值在0.47%~1.88%范围内,而2020年和2021年差距相对缩小,其差值分别为0.22%和0.29%。
本研究除了统计高被引论文占比之外,同时也统计了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图2(b)]。发现中国OA论文中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在统计年份内远远低于美国OA论文同期的相应值,差值浮动范围较大,在3.58%~15.81%范围内,反映出中国OA论文中高水平论文占比较低。中国作者OA论文中,不论是高被引论文占比还是被引频次排名前10%论文占比,都呈现两边年份低、中间年份高的明显特点,而相应地,美国作者OA论文的相关数据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图2 国际化学类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中的高水平论文占比变化趋势(a)中美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变化趋势;(b)中美作者OA论文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变化趋势
综上分析,国际期刊上美国作者OA论文的数量在2011—2016年高于中国,2017—2021年中国作者OA论文数量超过美国,但是统计年份内中国作者OA论文数量的年均增幅低于美国作者OA论文。美国作者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与高水平论文占比都远远高于中国作者OA论文。
从表3所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化学类期刊上刊登的OA论文数量除2012年和2013年超过2000篇外,其余每年均在1400篇以下。随年度变化,中国化学类期刊上OA论文数量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中国作者OA论文占比除2012年(56.76%)和2013年(57.32%)低于80%外,其余均在80%以上,美国作者OA论文占比在1.52%~10.81%范围内。可见,中国期刊上的OA论文主要来源于中国作者。美国期刊刊登的化学学科OA论文数量从2011年的7804篇逐渐增加到2020年的23368篇,其中中国作者OA论文数量从2011年的393篇增加到2020年的4653篇,其占比从5.04%增加到19.91%;2011—2020年美国期刊上刊登的美国作者OA论文的数量增加,但是其占比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58.50%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33.63%,说明美国期刊上来源于美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的OA论文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如2021年美国期刊上刊登的中国作者OA论文的数量与美国作者相当。
表3 中美化学类期刊上中国与美国作者OA论文数量演变
由于美国作者在中国期刊上刊登的OA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低于106篇,其中大部分是与中国作者合著的论文,故对此部分论文的影响力与高水平论文占比不再进行深入分析。
对中美化学类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a)所示。2016—2021年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高于美国作者。2011—2020年在中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远低于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相应值,但是从2018年开始这种差距逐渐缩小。
对比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图3(b)],发现:(1)美国期刊上美国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在1.41~1.84范围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在1.07~1.98范围内,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大;2012年及2017—2019年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于美国作者的OA论文。(2)统计期内中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呈现上升的态势,从2011年的0.30上升到2021年的1.68;2011—2020年远远低于美国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但在2021年高于美国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
图3 中美化学类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a)中美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b)中美作者OA论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变化趋势
由于中美期刊的论文总量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高被引论文的绝对数量也存在明显差距。为了消除论文基数的差距,采用高被引论文占比进行比较[图4(a)]。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大体呈现中间年份高、两边年份低的现象,即从2011年的2.80%增加到2018年的7.01%,之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2021年为1.31%。除2021年外,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均高于美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美国期刊上美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在1.81%~3.79%范围内浮动,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中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在2011—2016年低于0.30%,之后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占比达到4.13%,高于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分析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图4(b)],其变化规律与高被引论文占比比较类似。2011—2020年,美国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均高于中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相应占比;2021年中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达到13.25%,高于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的相应值。
图4 中美化学类期刊上中美作者OA论文中的高水平论文占比变化趋势(a)中美作者OA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变化趋势;(b)中美作者OA论文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占比变化趋势
综上分析,中国期刊上刊登的OA论文总量远远低于美国期刊,论文主要来源于中国作者。尽管中国化学类期刊上中国作者OA论文引文影响力低、高水平论文少,但是统计期内指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在中国期刊上刊登的OA论文的引文影响力、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占比、被引频次排名前10%论文百分比等指标值接近甚至超过了美国期刊上中国作者或者美国作者OA论文的相应值,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期刊上的论文质量较之前有所提升。这样的进步离不开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和经费上对期刊发展的大力支持。
2011—2021年中国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包括美国期刊上发表的OA论文数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国际OA论文和美国作者OA论文数量的平均增幅,而中国作者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平均增幅仅为1.42%,并且中国期刊刊登的OA论文数量较少,为823~2766篇。尤其是近5年随着国际化学类期刊OA论文的增加,中国期刊OA论文数量年平均仅占世界OA论文数量的1.28%,而同期美国期刊OA论文数量占比为20.46%。这与中国被SCI收录的化学期刊数量少、影响力相对低有关。统计数据(表4)表明,2011—2021年中国化学期刊的数量仅为20~26种(包括中文化学期刊),而美国化学期刊的数量从2011年的161种增加到2021年的177种,国际上化学期刊的数量为679~752种(表1)。2011—2021年中国化学期刊数量占国际期刊数量的2.90%~3.52%,美国期刊数量占比均在23.71%~24.29%范围内,如2019年中国化学类SCI期刊的数量(26种)仅占国际期刊数量(739种)的3.51%,而美国化学SCI期刊的数量(177种)占国际化学期刊数量(739种)的23.95%。
表4 中国与美国化学类期刊数量与论文总量分析
美国期刊数量约是中国期刊数量的7.5倍,并且其论文总量是中国期刊论文总量的11.9倍。为此对比中国与美国期刊年均载文量(图5)。2011—2020年美国期刊的年均载文量高于国际期刊,而2014—2021年中国期刊的年均载文量远远低于国际期刊和美国期刊。中国期刊的年均载文量在2012—2019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9年开始有所上升。对比发现,每种中国期刊比美国期刊每年平均少发表130.51篇论文,比国际期刊少发表97.04篇论文。
图5 化学学科中国际期刊、中国期刊与美国期刊年均论文总量对比
中国化学期刊数量少,同时载文量少,造成了中国期刊的论文总量少,在全球化学学科论文总数中占比非常少,在1.69%~3.48%范围内,统计期内平均占全球化学学科总发文量的2.28%;而美国化学期刊数量多,载文量多,所以论文总量多,在全球化学类论文总量中占比较高,在23.03%~30.18%范围内,均值为26.68%。尽管中国化学学科论文产出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化学期刊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
中国与美国期刊论文数据分析结果见表5。中国外流至美国期刊的论文总量(包括订阅期刊论文和OA论文)从2011年的9451篇增加到2021年的24466篇,总逆差指数从2011年的72增加到2021年的128。统计期内平均逆差指数为84.91,即2011—2021年有84.91篇中国作者化学学科论文在美国期刊上发表,而仅有1篇美国作者论文在中国期刊上发表。10多年来,中国OA论文的逆差值从2011年的326增加到2020年的4463,2021年为3576,所以中国OA论文的逆差指数变化较大,从2011年的6增加到2021年的129,即2021年中国向美国流出129篇OA论文的同时,美国向中国仅输入1篇OA论文,2011—2021年平均逆差指数为33.72。OA论文的外流率从2011—2015年的平均值37.77%增加到2016—2021年的平均值73.42%。中国化学学科论文平均外流率为76.29%。中国化学类论文大量流入美国,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化学期刊(尤其是美国化学学会的期刊)创刊时间长、质量高、影响力巨大[27],从而吸引了大量作者投稿。
表5 中国化学类期刊论文的逆差分析
前面分析了中国化学学科论文与美国的逆差情况,反映出中国大量优质化学学科论文在美国期刊上发表。但是中国化学学科论文在国外期刊上的整体情况如何,美国化学学科论文在国外期刊中的表现又如何?本部分详细讨论了中国论文的逆差值、逆差指数和外流率与美国论文的顺差值、顺差指数和流入率等,分析结果见表6。
中国化学学科在2011—2021年每年的论文流出量不断增加,中国OA论文的逆差值平均增幅为26.88%,这与最近几年出版商、研究机构等推动OA运动有关。中国全部论文的逆差指数高于同期OA论文,在2011—2021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全部论文的逆差指数从2012年的25增加到2021年的390。2021年的逆差指数表明中国作者向国外期刊输出了390篇化学学科论文,而国外学者仅向中国期刊输入1篇论文。如此高的逆差指数使得计算出的中国化学学科论文的外流率也非常高,在87.7%~95.8%范围内,近5年平均总外流率为95.0%;OA论文的外流率除2012年和2013年外,其余都在80.2%~96.7%范围内,近5年平均值为95.3%。这反映出中国化学学科的论文大部分输出到国外期刊。
在中国化学学科论文大量外流的同时,美国有大量论文流入。统计期内美国每年流入的化学学科论文数量都在2万篇以上,近5年的年均顺差值为29862篇,高于美国自己产出的化学学科论文总量(近5年年均值为20151篇)。美国期刊OA论文除2011年、2012年及2015—2017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2019—2021年的顺差值为分别为1260、2486、3354篇。美国OA论文的顺差指数在1左右,即美国每流入1篇OA论文的同时流出1篇论文。统计美国化学学科论文的流入率,得到OA论文的年均流入率为67.8%,美国全部论文的年均流入率为127.4%,反映出美国化学学科无论是OA论文还是全部论文总体上均保持了较高的流入率。可见,美国的化学学科期刊具有强大的国际吸引力和汇聚国际优秀化学学科成果及资源的能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化学学科无论是全部论文还是OA论文,近11年的外流率均在80%以上,近5年的外流率都在90%以上。我国大量产出高质量的化学学科论文,却不真正拥有它们。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外流现状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我国人才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导向;(2)我国的数字化出版技术和出版理念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造成期刊发展缓慢的现有局面;(3)欧美等国家著名的期刊出版机构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引领着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大量外流极具危害,有文献报道,一国重要科技论文外流率超过80%为“超量外流”,这是科技论文外流的极端情况,意味着该国的科技论文传播完全依附于他国,彻底丧失了科技论文传播的主动权[26]。学术论文外流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会在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大的损失[28]。李军[29]指出:“学术论文外流及其流向,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我国重要学术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导致了论文出版的时滞和读者的阅读障碍,学术创新成果难以第一时间服务我国科技创新,科研人员难以及时获取信息和实现成果转化。
表6 中国与美国化学类期刊论文流出/流入数据分析
伴随着中国化学学科论文的超量外流,我国大量科研经费也随之外流(如OA论文的论文处理费、文献订阅费、发表英文论文的润色费等)。有研究表明,2015年SCI期刊中仅OA期刊就向中国作者收取了超过4.8亿元的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21]。通常来说,不同期刊的APC金额相差很大:期刊的稿件录用率越低,收取的APC越高;期刊影响因子与APC大致呈正相关,高影响因子期刊收取相对较高的APC[21,30-32]。据统计,2017年与2018年,我国平均每年约支付APC 9.64亿元,约是2015年的2倍。同时,我国的用户每年向国外商业全文数据库支付的订阅费高达数十亿元。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来支持科研工作,产生的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我国读者还需要付费阅读。科技论文外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据调查,中国期刊发表OA论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提供传统印刷期刊的网络版,免费开放访问;二是使用国际出版商平台发表论文。与国际出版商合作是目前我国英文期刊走向国际化的主要模式[33-34],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国期刊“小作坊”运作模式以及缺少集约化的出版和发行平台造成的。现阶段期刊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平台“走出去”,此举的弊端是绝大部分收益由合作的出版商获得[35]。据悉,国内某化学期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对方只负责期刊(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国外发行,但国外发行收益的80%以上却归该出版商所有。同时,现阶段我国新创办的OA期刊大多数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OA费用主要由出版单位支付给该国际出版商,国际出版商得到全部的收益。依靠这两种形式发表的OA论文主要受政府和机构的资金支持,很少由作者支付相关费用。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化学学科论文,尤其是OA论文的大量外流,加快中国化学期刊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中国化学期刊与美国化学期刊,以及国外其他化学期刊的差距,使其逐渐与中国化学学科在国际的地位相匹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4.1 创办化学新OA期刊
我国现有的化学期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化学学科科研论文发表的需求。以2021年为例,中国化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占世界化学类期刊总发文量的30%(31939篇),按照国际期刊的年均载文量(398.85篇),需要81种中国化学期刊,而中国现在仅有26种SCI收录化学类期刊(主要为订阅模式),还需要创办55种化学学科的高质量新刊。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刊号管理制度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创办如此多的化学期刊,故建议差异化创办新刊。目前,在我国创办的新刊侧重于填补领域空白这一背景下,对标国际化学领域细分学科,针对发展较快而目前尚未有期刊出版的学科领域创办新期刊,如医用化学、生物化学、计算化学等领域。同时,考虑到我国化学学科论文的发表需求,可创办英文OA化学类电子期刊,先申请国际连续出版物号,等期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申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另外,在高质量的论文投稿量非常多但现有期刊载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鼓励高质量期刊创办质量优良的电子版OA子刊。建议这些新OA期刊独立搭建出版与发行平台,不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如采用CCSChemistry的创办模式。新期刊会给作者和读者全新的印象,往往更受年轻学者的青睐。我国化学期刊数量的增多,会使作者发表论文的机会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优秀稿件的外流,并且独立的平台也避免了版权和资金的外流。这都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统筹策划,布局我国整个化学学科期刊的发展。
4.4.2 鼓励我国科技成果发表在本土期刊上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美国在论文外流的同时也有大量论文流入。当今世界科技一体化、科技信息共享已成为各界共识,一国科技研究不可能独立于全球科技体系,没有一定数量的科技论文外流必然导致一国科技发展的封闭和落后。因此需要探寻稿件内发和部分稿件外发之间的均衡点。在中国化学学科论文超量外流的现状下,倡导在现有人才考评和职称晋升体系下制定一些考评条件,如规定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论文发表在我国本土期刊上,鼓励学者在本土期刊发文。通过讲座、论文写作培训或者拜访一线科学家等方式,培养科研人员的科技文化自信,鼓励他们重视平衡在国外和国内期刊的发文量,使其深刻认识到在国内期刊发文对我国数据版权和数据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办刊人要注重提升现有中英文期刊的办刊能力,在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同时增加期刊载文量,并保持较快的论文发表速度,进而使每种期刊的年均载文量多于国际化学学科期刊的平均载文量。对于刊载论文数量多、发表速度快、学术影响力高的期刊予以表彰。同时呼吁重要科技论文和政府资助项目的论文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政府资助项目成果应有一定比例成果在我国本土期刊发表。
4.4.3 开通“论文转投”通道
我国一些优秀化学期刊因载文量有限,将部分比较优秀的论文拒之门外,加上我国本土期刊的可选择范围小,通常被拒稿的作者会将论文转投到国外期刊上。但是对于我国部分二级学科领域的化学期刊来讲,这部分稿件是符合期刊发表质量要求的,故建议联合我国综合化学类期刊与二级学科化学期刊建立“论文转投”的通道。笔者所在的期刊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与中国化学会的CCSChemistry打通了稿件转投的通道,CCSChemistry期刊上部分较为优秀的高分子领域稿件经作者同意后可以直接转投到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上,这样稿件不仅可以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还加快了发表速度。同时笔者所在的《高分子学报》也打通了向《高分子通报》的转投通道。此举拓宽了国内优秀稿件选择国内期刊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论文外流。
4.4.4 加速我国现有化学期刊向OA转型
在OA的大环境下,传统订阅模式的化学学科期刊向OA转型是必然趋势。目前,国际上OA期刊的发展处于转型初期,即混合期刊转化阶段。建议我国期刊抓住这个契机,尽快探索出合适的方法向OA发展。我国许多中文期刊长时间以来依靠收取一定量的版面费来维持期刊的运营,但在OA环境下,如何使版面费向APC转化,同时实现版权的转换,是我国中文期刊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还需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严格遵守三审三校,以保障OA论文质量为主,兼顾OA论文数量的增加。目前,编辑部也可借鉴cOAlition S组织提出的权利保留策略(Rights Retention Strategy,RRS)(1)赋予作者对其录用稿件的拥有权,在出版时将最终录用稿(AAM)的副本存入资料库,并开放获取。一些cOAlition S组织成员修改了他们的资助条件,以确保知识共享署名(CC-BY)许可适用于所有未来的作者被录用的稿件。在提交稿件时,由这些cOAlition S组织成员资助的作者通知出版商,他们是由cOAlition S组织资助的,其提交的任何AAM都适用CC-BY许可。权利保留策略只对AAM提出CC-BY要求,而将论文发表版本(Version of Record,VoR)中的权利留给出版商。[36]推广OA,赋予作者对录用稿件的拥有权,而将发表版论文中的权利留给编辑部。总之,办刊人有必要密切关注OA出版的发展,积极建立适合中国期刊OA出版的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中国OA出版道路。
在传统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学科中,中国学者拥有大量的科研论文产出。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化学类论文的数量、影响力与高水平论文占比等进行对比分析,更为客观和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在化学学科论文和期刊发展与美国相比存在的优势和差距,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仅仅是基于所有OA论文,下一阶段有必要对传统化学类OA期刊与OA论文的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包括金色OA、混合型、绿色OA、免费阅读等,找出我国OA论文或OA期刊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以促进我国化学期刊向OA转型发展。
我国化学OA论文的外流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OA的兴起或许会使OA论文的外流在未来10或20年愈演愈烈。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优质论文的超量外流,保持适当的外流率,使我国化学学科期刊在质量和数量上实现突破任重道远,未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致谢感谢编辑部实习生刘文睿协助查阅部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