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哲 刘凤红
1)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随着科学研究分工的细化、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开展,论文署名作者数量越来越多。Aboukhalil[1]调查发现,1913年至2013年论文署名作者由平均每篇论文1人增加至5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PNAS)前主编Cozzarelli[2]发现1975年至2004年,PNAS论文篇均作者数由3人上升至7人;惠康基金会(The Wellcome Trust)发现遗传学领域论文的篇均作者数量由2004年的10人上升至2010年的29人,更不乏“超级作者”(Hyperauthorship,一篇论文有超过50位作者)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只列作者姓名并依靠作者署名顺序衡量作者贡献的署名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如关于作者署名的纠纷和不当行为层出不穷,在绩效考评过程中难以判断每位作者的实际贡献。由此,作者贡献声明(Author Contribution Statement, ACS)应运而生,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期刊之中。作者贡献声明的提出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贡献声明可为科技人才评价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规范的作者贡献声明将每位作者与其在科研过程和论文成文过程中的实际贡献对应起来,符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要求,有助于用人机构挑选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有助于科学衡量个人贡献,从而为科技人才的评价提供依据。
对于研究者自身,作者贡献声明弥补了位次排序的不足。通过明确不同位次作者所做出的不同贡献,对科研成果的具体贡献作出了归属,这有利于提升作者的满意度,帮助研究者精准寻求合作者、维持长久高效的合作、产出更多丰富的学术成果。
(2) 规范的作者贡献声明是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前,在署名方面,一文多用、挂名等不端行为[3]已成为常见的违反学术伦理规范和科研失信现象。
作者贡献声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署名不端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由于作者贡献声明对不同作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归属,如果论文出现问题,可明确相关责任人。另一方面,如果论文未给出作者贡献声明,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往往在学术评价时处于有利地位,对于他们来说附加一个或两个作者不会给他们的学术收益带来明显损失;但是,如果论文明确地列出了所有作者的具体贡献又或者是贡献权重,那么作者将会慎重考虑是否给别人挂名,从而减少挂名现象[3]。设置作者贡献声明也更方便期刊编辑衡量作者的实际贡献,减少作者排序与实际贡献不符的现象。
(3) 规范的作者贡献声明是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要素。提升期刊的规范性(如设置作者指南、投稿指南、作者贡献声明)是打造一流期刊的必然要求。在期刊中设置作者贡献声明体现了期刊的学术规范意识和严谨性,表明期刊注重研究者对于所撰写论文的参与度、注重研究者个人知识产权。设置作者贡献声明也能够帮助期刊识别潜在的审稿专家和优秀作者。
由此可见,作者贡献声明对于精准识别人才、维护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以及规范科技期刊,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内外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作者贡献声明开展了大量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印发和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启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规范性建设,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调研作者贡献声明在期刊中的著录现状,从而为我国科技期刊实践作者贡献声明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作者贡献声明定义为:一篇论文中每一位作者宣称的其在科研活动和论文成文与发表过程中的具体贡献;英文表示为“Author Contribution Statement”,中文表示为“作者贡献声明”。本文主要采用了系统综述法和案例调研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上设置主题词“Author contribution”及在中国知网上设置主题词“作者贡献”检索中英文论文。通过精读重要论文,总结该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每个方向的相关论文进行精炼和总结。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出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署名资格与排序;(2)作者贡献披露形式;(3)作者贡献要素;(4)作者贡献权重;(5)作者贡献网络。
2.1.1 署名资格与排序
钱寿初[5]对国际上针对“著作者”和“贡献者”(“作者”和“致谢者”)的改革以及国际标准的演化修订进行了总结,并参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标准,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小儿科杂志》《中华神经病杂志》进行了作者资格问卷调查,发现524位作者中只有197位(36%)符合作者标准。Hwang等[6]以1998年至2000年Radiology期刊中至少有3位合著作者的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作为研究对象,发现68%的作者满足ICMJE标准。Liang等[7]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药大学3所学校导师和学生同时署名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署名排序模式进行了分析。Wren等[8]对合著作者及通信作者的位置进行设定,向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员发放问卷,针对其对不同位次作者的贡献认知进行了调研。Wager[9]以生物医学领域的234种期刊的作者须知为研究对象,对其署名政策进行总结,发现仅有29%的期刊采用了ICMJE标准,期刊的署名政策仍存在众多差异。Frandsen等[10]在经济学、信息科学与高能物理学3个领域分别选取了核心期刊,对其1978年至200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署名顺序进行了研究,发现经济学与高能物理学作者署名排序多按字母顺序,信息科学以字母顺序进行署名排序的论文数量在30年间下降了约10%。Costas等[11]对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自然资源领域作者年龄、职称对署名顺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Kosmulski[12]选取了2002年至2011年物理化学领域的6个主要发文城市的研究论文为对象,对其研究领导者的署名位置进行了分析。Resnik等[13]从《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 JCR)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600种期刊,对其作者政策进行了调研,对作者政策的不同角度、学科差异进行了总结。Rudd[14]对JournaloftheChemicalSociety的558篇论文进行了调研,发现77%的论文作者以字母顺序排列。金伟和乔桢[15]对我国科技期刊作者署名的历史变迁(简单署名、通信作者的出现、共同第一作者的出现)进行了论述。Eriksson等[16]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2种方法对作者进行评价,以求减少署名中的不端现象。寇蕾蕾和祝忠明[17]通过进行网络调查、文献调研,对当前不同领域的署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为改革署名制度提出了建议。丛敏[18]对国内外期刊作者署名的6种标准、当前论文署名的4种排序模式(贡献力递减模式、U型模式、姓氏顺序模式和随机模式)和作者贡献要素(作者贡献声明的主要内容)与署名顺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董敏等[19]以15种医药卫生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5种期刊遵循ICMJE标准,5种遵循中华医学会论文署名标准。
2.1.2 作者贡献披露形式
2.1.3 作者贡献要素
Verhagen等[22]提出了基于4种贡献要素分类的定量统一作者声明(Quantitative Uniform Authorship Declaration,QUAD)。Baerlocher等[23]以3年内4种医学类期刊中有超过4位合著作者的研究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为研究对象,将作者贡献要素归为11类,并对每类贡献要素不同位次作者的参与程度进行了研究,建议将作者分为“主要作者”“贡献作者”与“监督作者”。Clement[24]对ICMJE标准进行了改进,基于4种要素提出了作者贡献矩阵。崔林蔚和陆颖[25]选取《图书情报工作》851篇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规范化标注和合并,得到29种贡献要素,对不同署名位次的作者涉及贡献要素的规律进行了探究,发现:署名位次居于第一的作者起到决定性作用,位次居于第二的作者起到贯穿作用,位次居于第三、第四位的作者起到辅助作用,通信作者则起到完善性作用;随着位次降低,作者贡献越来越分散。张闪闪和顾立平[26]通过对2种综合类期刊、8种医学类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政策进行案例分析,对作者贡献声明政策与作者贡献要素进行了归纳和对比,根据归纳的21种作者贡献要素构建了反映科研生命周期的三维层次框架。Zhang等[27]对PubMed中采用临床试验的446篇PLoS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进行了提取,对贡献要素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临床试验领域的CRediT(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分类。Larivière等[28]以不同学科的87002篇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学科作者贡献要素构成、不同贡献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资历与贡献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Sauermann等[29]以PLoSONE为研究对象,对作者署名位次与贡献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向约6000名通信作者发放问卷,对其如何使用作者贡献声明和对贡献声明实践的态度进行了调查。Yang等[30]选取3种医学类期刊,对其作者贡献声明中的贡献要素以及贡献要素与署名顺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研。丁敬达和王新明[31]对3种国内外图情学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格式及内容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不同署名次序的作者与不同类型贡献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张梦莹等[32]以2种图情领域期刊——《图书情报工作》《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和2种医学领域期刊——《中国全科医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1614篇论文的作者贡献声明为研究对象,对作者贡献要素进行分类, 并从学科特性、合著作者数目、署名顺序、通信作者等方面分析作者贡献要素的分布差异。Holcombe[33]对CRediT反映的作者角色与ICMJE标准规定的作者角色进行了对比,对CRediT角色分类的意义进行了阐述。Matarese等[34]结合“致谢者”作出的贡献对CRediT分类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并对其归纳的3种贡献要素提出了修正建议,建议增加2种贡献要素。College&ResearchLibraries的主编Fitzgerald等[35]总结CRediT分类在社科领域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12种图书馆学作者角色分类。
2.1.4 作者贡献权重
关于作者贡献权重的研究可以分为作者贡献权重的计算、作者贡献权重的应用两个方面。
(1) 作者贡献权重的计算方法可分为:①第一作者分配法与标准分配法。Cole等[36]提出了第一作者分配法(First Author Counting),即规定第一作者贡献为1,其余作者贡献为0;Lindsey[37]提出了标准分配法(Normal/Standard Counting),即规定所有署名作者贡献均为1。②基于作者数量的分配法。de Price[38]假设作者贡献平均分配,提出了分数分配法(Fractional Counting),即有n位共同作者的情况下,每位作者的贡献为1/n。③基于作者署名排序的分配法。Zuckerman[39]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论文中的署名排序进行调研,提出了贵族义务(Noblesse Oblige)模型,即规定署名排最后的作者贡献为1/2,其余作者均分其余贡献;van Hooydonk[40]、樊玉敬[41]假设作者贡献大小以署名排序等差递减,对分数分配法作了改进,提出了比例分配法(Proportional Counting);Trueba等[42]对比例分配法作了改进;Hagen[43]假设作者贡献大小以署名排序等比递减,即第n位作者的贡献为第n+1位作者贡献的(n+1)/n倍,构建了调和分配(Harmonic Counting)模型;Tscharntke等[44]基于署名排序反映贡献大小的假设构建了SDC(Sequence-Determines-Credit)分配模型和FLAE(First-Last-Author-Emphasis)分配模型,其中SDC分配模型规定第n位作者的贡献为1/n(1≤n≤10),第11位作者起其贡献均为5%,而FLAE模型则规定第一作者贡献为1,署名排最后的作者贡献为1/2,其余作者均分其余贡献;王凯珍等[45]假设第一作者贡献权重是其余作者贡献权重的2倍,且其他位次作者贡献权重相同,从而构建了学术论文合著作者计分公式;吴海平[46]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分形图形类比的方法确定了作者贡献的权重系数。④基于作者贡献要素的分配法。廖仁平[47]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计算了作者贡献权重;陈维进等[48]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初级维度指标和次级维度指标,对生物医学论文作者的贡献进行了量化。⑤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分配法。丁敬达和王新明[49]构建了一种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贡献权重计算法,并选取PLoSONE两年内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的作者贡献声明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贡献权重,与标准计算方法和调和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能更好地应用于精准学术评价和研究专长识别。⑥合著作者自己填写贡献权重。Herz等[50]通过向合著作者发放调查问卷,要求作者估算自己的贡献权重,发现无论是否限制权重和为100%,作者在评估自我贡献的时候均存在自我倾向(即估算的自身贡献权重高于实际贡献或合著者认为其所作贡献)。
(2) 在作者贡献权重的应用方面,唐璞妮和徐苑琳[51]通过引入基于作者署名排序的贡献权重对学术迹进行了改进;Liu等[52]利用贡献权重构建了引用分配模型来对h指数、g指数进行补充,以求实现对研究者的科学评价;王江盼等[53]将基于作者排序的贡献权重与作者被引频次、论文的PageRank值相结合,提出了论文合著者贡献分配算法(即ACA_PR算法),并以美国物理学会的数据集为基础进行了验证,发现ACA_PR算法的准确率为80.64%;Rahman等[54]根据作者贡献权重提出了作者表现指数(Author Performance Index,API);张闪闪等[55]结合作者贡献权重、文献重要性和科研人员重要性构建了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评价框架;唐晓波等[56]融合专家的专长术语被引频次、作者贡献权重计算了专家的专长权重,以期识别专家专长,帮助期刊进行专家评价和专家推荐。
2. 1.5 作者贡献网络
Corrêa等[57]基于PLoSONE的作者贡献声明要素出现频次将其聚类为5类贡献要素,通过构建作者-贡献要素二分网络设立有效作者,并对二者的分布性质进行了分析,对Larivière等[28]的研究进行了补充。Lu等[58]基于PLoS旗下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构建了贡献者网络,并据此将作者划分为专家、合作者、多面手3类,分别对其贡献要素进行了分析。
迄今为止,最受关注并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作者贡献声明体系当属CRediT分类法。该分类法于2012年由惠康基金会和哈佛大学合作发起[59],并在期刊中进行试验,最终形成14种贡献角色(表1), 现已被研究管理信息协会推进标准(Consortia Advancing Standards i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CASRAI)采用;2014年Mozilla Science Lab与几个出版协会合作,共同发起了Projectcreditnet[60]项目,设立了贡献标识(Contributorship Badges)以求解决传统文字形式的作者贡献声明不易被机器提取、形式不规范的问题。此外,由于贡献标识嵌入了JSON格式的元数据,可与ORCID等结合显示在作者页面[61](图1)。
表1 CRediT贡献角色与贡献标识
图1 贡献标识植入ORCID作者页面实例
为了促进科研诚信与透明度,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Marcia McNutt联合eLife、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Science、Cell的前主编/编辑对期刊采用CRediT分类提出了倡议[62]。
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出版商(如Springer Nature、Elsevier、Taylor & Francis、SAGE)、1所大学、9个集成平台(如Aries Systems/Editorial Manager、Clarivate Analytics/ScholarOne)、3个开放出版协会采用了CRediT分类[59]。根据STM 2018年的统计报告,CRediT分类现被上述出版商旗下的约10600种学术期刊使用,科研人员如果在投稿时使用Editorial Manager或ScholarOne系统,可以通过“作者和机构”步骤中的“提供CRediT贡献”链接,直接进入相应的CRediT分类[63]。
除理论研究外,国内外学者对作者贡献声明在期刊中的实际应用现状也做了一系列调研。笔者根据以往的调研结果,总结出目前期刊在实践作者贡献声明时存在的问题。
(1) 作者贡献声明著录不规范。作者贡献声明在期刊中的著录标准和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结合美国国家科学院对不同出版集团作者政策的调查[65]以及张闪闪和顾立平[26]的调研,以Nature、Cell、PNAS、HealthServicesResearch(HSR)、RethinkingEcologoy及PLoS系列期刊为例,从提交方式、时间,著录形式,书写格式,强制性,是否形成元数据,特殊规定6个方面对作者贡献声明著录不规范的现象进行详述(表2)。
从表2可以发现,作者姓名首字母和贡献要素结合的方式构成了大部分作者贡献声明,然而上述期刊均未给出作者姓名首字母相同时的补充规定,PNAS为了区分此种现象,允许作者姓名中部分缩写(如N. Rigamonti、N. Rieder)和作者全名(如Jiao Li、Jin Li)同时存在。缩写和全名难以对应,加上作者自己填写时的笔误现象造成期刊难以通过现有的贡献声明形成元数据体系。
表2 部分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著录政策
孔晔晗等[66]对17种社科领域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政策的调研也验证了上述结果,国内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政策存在表述简单,在提交时间、提交方式上未给予明确规定,呈现形式和写作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此外,针对通信作者和“同等贡献”仍存在以下问题:郭婷婷和李刚[67]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 收录的553种社会科学类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收录的686种中文期刊进行调查,发现仅“通信作者”就有如“通讯作者”“通信联系人”“联系人”及英文表达、符号表达、中英文双重标注在内的29种标注方式;Akhabue等[68]、Wang等[69]、Li等[70]、Jia等[71]、刘素青等[72]、丛敏和王景周[73]发现作者存在滥用“同等贡献”的现象。近年来医学类期刊“同等贡献”作者署名论文数量、占比增幅显著,然而无一期刊提供了“同等贡献”的界定办法。Nature规定“同等贡献”作者数量不超过6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规定同一单位作者不能著录同等贡献,如确实需要著录,则须提供全部作者的贡献声明供期刊编委会核查。
(2) 国内期刊作者贡献声明著录率低。目前,国外有关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实施程度、规范程度的研究较少。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更多调研。
孟美任等[74]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的401种期刊进行了调研,发现99%以上期刊未提供作者贡献声明,而著录了作者贡献声明的《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和《图书情报工作》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推出作者贡献声明模块,远远晚于Nature。徐文华和王景周[75]对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229种期刊进行了调查,发现:1028种中文期刊中仅有2种(《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和《中国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占比为0.19%)有专门的作者贡献声明模块;201种英文期刊中有30种(占比为14.93%)有专门的作者贡献声明模块;在已有的32种采用模块著录作者贡献声明的期刊中,医药/卫生、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期刊著录占比高,其余学科期刊占比总和约为20%。刘丽萍和刘春丽[76]、张闪闪和顾立平[26]的研究显示,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TheLancet、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Science、Nature、PNAS等12种期刊中只有Nature作出了强制提交作者贡献声明的要求。孔晔晗等[66]根据SSCI和CSSCI分别对国内外17个社科领域的作者贡献声明政策进行了调研,发现国外的17个社科领域都有期刊制定并实施了作者贡献声明政策,而国内的782种社科期刊中仅有18种期刊有作者贡献声明政策,占2.30%。董敏等[19]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版)》收录的251种(去除3种未更新期刊、1种停刊期刊)医学卫生类期刊进行统计,发现仅有18种期刊著录了作者贡献声明,占7.20%。
作者贡献声明既有助于保障作者署名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减少学术不端现象,又可以帮助科学衡量个人贡献,为科技人才的评价提供依据,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出版伦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当前我国设置“作者贡献声明”的期刊数量极少,故呼吁学术界和出版界加强对作者贡献声明的重视,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建立作者贡献声明政策。具体建议包括:
(1) 基于国际通用的作者贡献声明术语体系,构建适用于我国科技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标准。目前,诸如CRediT的分类术语已经被国际上很多期刊广泛使用。这些期刊在实际使用CRediT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贡献声明实体数据。未来可基于这些实体数据,丰富已有的术语体系,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需求,构建适用于我国科技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标准。
(2) 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建立严谨详细的作者声明贡献政策,提高编辑的审核意识。由姓名和贡献要素组成的段落式文本构成了当前绝大部分的作者贡献声明内容。即使使用作者声明贡献术语体系,作者自行总结的贡献要素仍可能存在表达不规范、表达模糊等问题,因此一方面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制定详细的作者贡献声明政策和填写规范(如避免修饰性前缀、避免歧义表达);另一方面应对作者填写的贡献要素予以审核,规避无意义、重复性贡献要素。此外,也亟需建立规范的作者贡献声明文本格式。
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作者贡献声明这一主题的研究进展,总结出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署名资格与排序、作者贡献披露形式、作者贡献要素、作者贡献权重和作者贡献网络5个方面。在期刊中推出作者贡献声明,可以明确说明每位作者的实际贡献,这极大弥补了传统学术评价只关注作者位次的不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署名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作者贡献声明在国外很多期刊有所应用,但在著录规范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内科技期刊采用作者贡献声明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在面向更多国内期刊推广作者贡献声明时,应该规避国际期刊存在的不足。
本文仅仅综述了已有研究,未调研和分析有作者贡献声明政策的期刊的实体数据;对著录现状的调研也局限在6种期刊,样本量偏小,结论难以具有普适性。下一步会基于期刊实体数据,增加样本量,在作者贡献声明的元数据体系构建、学科差异性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