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源源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种多姿多彩包含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魅力,还包含数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了解数学文化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我们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学习的内容。
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初中数学不仅对我们学习的数的范围进行了扩充,而且还研究了其内在关系,形成了数域结构图(如图1)。对于初中“数”的学习,不能拘泥于单个概念,而是要厘清它们的关系,建构一种结构路线。
图1
比如七(上)我们要学习“有理数”,我们就需要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有理数的字面意思是“有道理的数的集合”,无理数是“没有道理的数的集合”。实际上,这是一个翻译上的失误。有理数这一数学名词源于西方,用英语表述为rational number。rational的意思是“理性的”,我们便将rational number按字面意思译成“有理数”。实际上,rational number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rational的词根为ratio,意思是“比率”。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而与其相对应的“无理数”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由于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所以将它们统称为有理数;像π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由于不能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所以被称为无理数。所以,这里的“理”只是个翻译失误。抓住“整数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
初中数学注重对事物“关系”的把握。特别在引入了字母之后,由“数”跨越到“代数”,使得“关系”的表示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而方程的出现,又进一步优化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大约3600 年前,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方程”的含义时,曾指出“方”字与数字方阵有密切的关系,而“程”字则指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汉语中“方程”一词最早指列一组含未知数的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孙子算经》记录了很多浅显且有趣的问题,如“鸡兔同笼”等,还流传到了很多国家。在小学,我们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用了一些计算技巧,如假设笼子里的全是鸡(或全是兔),再逆向推理分步列算式,而在初中,我们可以将其化归成方程问题。同学们在后续内容中就会学到。
初中数学重操作、重探究、重推理。在几何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要重视图形直观,还要明晰背后的道理,这也是几何证明的要点。
比如,后面我们会学到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我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数学家将直角三角形称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而斜边则称为弦。公元前1000 年,西周时期的数学家商高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构造了弦图,并利用面积相等,简单又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初中的几何学习对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严谨证明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小学,我们通过度量和剪拼的方法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是,到了初中,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其关键点不是让同学们知道这个结论,而是要同学们经历和体会规范的定理体系,即猜想、证明、应用。所以,我们在初中学习数学时,会做题仅仅是表象,明理才是根本。我们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理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学好几何,练就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习得,更要结合相关的数学文化,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内容的结构体系,从生长的视角去看待数学知识,这样,初中数学会越学越清晰,越学越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