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压力,因为城市化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作为一种需要依靠人工维持的生态系统,城市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自然、反自然的特点,并存在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城市的未来发展,人类制定了很多着眼于“生态”的指标,但即使如此,人类还是更多地以自己作为出发点来营造城市、规划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区,我们很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把野生动物的福祉排在首位,位于前列的永远是人自身的需求。更多更好的城市绿地建设,固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与更高的经济效益、更繁荣的商业、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居住面积、更好的生活条件、更便捷的道路与交通、更优良的生活配套设施这些与人类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指标相比,它很难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关注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城市野生动物的议题怕是只能往后排。
因此,城市野生动物出没的最主要生境,无论是城区的绿地,还是郊野的公园、农田和湿地,其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依然是人类本身。这些野生动物尚能适应的城市生境都如此,更不要说城市中的建筑和道路空间了。
现代城市使用的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反射的天空景象,是鸟类无法分辨和逾越的死亡之“镜”,全球每年都会有数十亿只鸟因此丧命。如果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整面玻璃幕墙设计,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此类惨剧的发生。可是,在建筑行业,会有多少设计师这样考虑?有研究指出,在玻璃上贴上简单的防撞标识物,就有可能有效减少这种悲剧,但有多少人会主动在自己家、工作单位的窗户上贴上这种贴纸?在城市里,关心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人,与城市总人口相比,买在是微不足道。
可喜的是,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出呼吁:野生动物原本就是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的主人,人类只是这片土地的后来者。借助当下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物种重引入”的方法将那些已经在城市里消失的野生动物重新引回到合适的生境中。
在上海,人们十多年前就已经启动本土物种獐的重引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重引入的獐在城市公园、郊野林地、野外湿地生存了下来,并逐渐建立和恢复了小种群。但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为城市环境与野生动物原始栖息地的巨大差异,因此,栖息地永远是城市野生动物生存中最重要的一环。
地球并不仅仅属于人类,即使在人类自以为已经具备改造周围一切环境的今天,我们依旧与世界上其他众多生命共享同一颗星球。城市野生动物的出现,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表现,也是大自然对人类适应能力的表现。人类为自己营造的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不能孤立于自然之外。在生态学意义上,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建设蓝天白云、绿意萦绕、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城市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均匀性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有效指标之一。
就城市生态系统的营造而言,此生态系统只有具有以昆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各种类型的野生动物,以及绿地、林地、湿地等多种多样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才能维持其生物多样性。这样的生物多样性,无论对城市生态系统本身,还是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城市野生动物能够为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是人居环境和谐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
红尾
在中国,经精心的营造和多年的生息,上海的世纪公园、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公园的典型。它们都向世人证明: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只要营造出适宜的生境,人与野生动物就可以和平共处。
上海崇明北八滧的震旦鸦雀
说起在城市郊区开辟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印度孟买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孟买的郊区北部却拥有一座令人振奋的自然保护区——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罕见的一座位于大型城市市界以内的国家公园。它的三面被人口稠密的城市包围。然而,就是在这里,却生存着世界上密度最高的豹种群。这类大型猫科动物如此近距离地与人类共处,着实令人惊讶。这也成为城市野生动物生存的典范。
说起新兴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新加坡无疑是最好的范例。自20 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将垂直绿化、绿色廊道等理念贯彻到底,绿化面积超过城市国土面积的一半。新世纪以来,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对各处的自然保护区乃至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均实行严格管理。这些措施让在新加坡与人类和谐共存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新加坡也因此被誉为“花园城市”。
在全世界人们都在呼吁打造生态型城市的时代,城市将向何方发展?如果一座城市真的能够为它的“原住民”——野生动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它将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幸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更是城市包容力和发展力的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一座现代城市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居民认识和了解城市中与人类共存的野生动物,让他们亲自参与自然观察活动,那么它就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最终自觉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