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锋 郭志英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理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灶性出血,继之形成小溃疡,并逐渐融合成片状。目前关于UC病因与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过敏、感染等因素有关,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发病。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病理损害严重程度而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主要发作诱因包括过度精神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肠道微生物感染等[1]。其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对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肠道局部药物治疗等,临床常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期最大程度缓解症状,但可引起不良反应,且不能完全避免复发[2]。目前中医药治疗包括内服、外用、针灸等,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且不良反应少。笔者临床应用中药内服结合外用治疗UC,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患者,口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的同时予以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肛肠泌尿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辨证分型为寒热错杂型,共入组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以及患病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及《中医肛肠科学》[4]拟定。主症:①下痢,每日多次,质稀薄,有黏冻;②肛门灼热感;③腹部胀满疼痛,痛势较轻,喜温喜按。次症: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②烦渴,不喜饮,或喜热饮;③纳差,不欲饮食。舌脉:①舌红或淡红,舌苔薄黄;②脉弦或细弦。符合主症、次症中各2项,并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UC的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分级属轻度、中度者;②符合寒热错杂型的辨证标准;③年龄18~60周岁;④可耐受灌肠治疗,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血液病、精神类疾病;②或合并有肠梗阻、肠道肿瘤、肠道出血等并发症;③过敏体质;④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5 干预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5 g,黄芩9 g,桂枝9 g,甘草6 g,干姜9 g,黄连6 g,山药18 g,炒白术18 g,黄柏6 g,牡蛎9 g,茯苓18 g,天花粉15 g。每日1剂,煎煮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200 ml。观察组同时给予康复新液(生产企业:昆明赛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0054)100 ml灌肠。操作方法:患者臀部垫高约20°,取左侧屈膝卧位,将灌肠管插入肛门20~30 cm,把38~40 ℃的康复新液100 ml后滴入,滴速40~50滴/min,灌肠结束后保持臀部垫高的情况下可变换体位,使肠黏膜与药液充分接触,药物保留1 h以上。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栓(商品名:莎尔福,生产企业:Vifor AG Zweigniederlassung Medichemie Ettingen,批准文号:H20140948,规格0.5 g/枚),每次1枚纳肛,每日3次。所有药物用药疗程均为6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选取6个主要症状:腹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按照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
1.6.2 内镜疗效判定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依据改良的Mayo活动指数表中内镜单项评分制定:①内镜愈合,评分为0或1分;②内镜应答,评分下降1分;③无效,评分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内镜愈合+内镜应答)例数/总例数×100%。
1.6.3 生活质量评分应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表(IBDQ量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评分,分别统计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4个方面评分以及总分,进行对比分析。
2.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治疗6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32)。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2 内镜疗效治疗6周后,通过对比内镜积分判定内镜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的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73.5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34)。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2组IBDQ总分及4个方面亚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BDQ总分及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3个亚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社会能力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IBDQ评分比较 (分,
UC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维持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6]。临床治疗需根据疾病分期、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等不同而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盐、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等[3]。本研究中对照组应用的美沙拉嗪栓剂为氨基水杨酸盐类,局部应用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UC可按中医“久痢”“休息痢”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此病发病基础为素体脾胃虚弱,脾虚失健,痰湿内生,在此基础上感受湿邪,或长期饮食不节、蕴湿生痰,或情志不畅、气滞血瘀,而致发病。其中脾胃虚弱为内因,外邪、食伤、情志等因素为外因,内外因综合作用而致邪郁大肠,腐败成脓,出现临床一系列症状。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寒热错杂型是UC常见证型之一,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患病日久伤阳而致内寒,故出现腹痛喜按、喜温怕冷、四肢不温、渴不欲饮等,热邪未去,故仍存在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苔黄等,临床症状寒热并见,病机虚实夹杂[3]。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少阳病篇,刘渡舟教授认为该方证为“胆热脾寒”,治疗应一方面“清少阳之热”,一方面“温太阴脾寒”[7]。笔者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现,此类患者多长期服用苦寒清热燥湿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脾阳已伤,颇与刘渡舟教授提出的“胆热脾寒”吻合[7],故临床应用该方治疗寒热错杂的UC患者,并根据病症适当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中柴胡、黄芩针对少阳胆热,清利肝胆;桂枝、干姜针对脾寒,味辛发散,温振脾阳;牡蛎散少阳郁结;天花粉润燥生津;甘草益气和中。针对热毒未清,加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治标,针对正气已伤,加用茯苓、山药、白术健脾益气、淡渗利湿以治本。全方合用切合UC本虚标实的病机,从而起到温中补虚、清热化湿的作用。本方与治疗UC寒热错杂证常用的乌梅丸比较,笔者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无附片、细辛、花椒等大辛大热之品,同时保留了桂枝、干姜,温阳而不助内热,临床更适宜应用。
目前研究认为免疫损伤机制是UC发病的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对于体内抗原物质处于正常反应状态,而UC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失调、紊乱,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从而发病[8],可见肠道局部免疫功能失调是发病的核心。中药灌肠正是针对肠道局部免疫功能而设立的治法,与口服药物相比,灌肠药物不经过消化酶代谢,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直接作用于肠道溃疡部位,调节肠道的局部免疫功能而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9]。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为美洲大蠊的提取物,可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主要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外用于各种创面,包括金疮、溃疡、烫伤等。现代研究认为康复新液含有多糖、肽类、氨基酸、多元醇、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药理研究发现其可以消肿抗炎、促进组织修复[10]。郑利等[11]应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果显示可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疾病病程,提高治愈率。
本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整体治疗与肠道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干预UC患者,结果显示中药内服、灌肠结合治疗能降低单个症状积分,提高内镜疗效。对于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中药内服、灌肠结合除改善肠道症状外,还能较对照组更好地改善全身症状及情感能力,说明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综合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综上所述,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服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寒热错杂型UC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