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丽
(唐山市丰润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北 唐山 063000)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对房屋质量和居住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这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革新与优化奠定了基础。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质量监督措施不断更新,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合深度加大,监督管理技术含量随之提升。为充分发挥新时期下的技术优势,围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分析其创新管理措施是必要的[1]。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得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建筑建设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不断增加,作为事关建筑整体安全质量的重要监督管理工作,其包括实体质量、建筑建材、构配件、施工设备等方面的监管,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不少环节得到技术更新与优化。在经过法治化改革后,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法律体系愈发完善,质量体系管理标准也得到健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期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新时期下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比以往技术水平高出许多,施工技术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监督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也随之提升,这促使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许多质量监督管理单位也意识到了健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并落实了相应改进措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仍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且多数为自收自支类型,在监督费用取消的情况下,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所以导致在该管理机制下,人才招聘缺乏竞争力。外加当前形势下建筑工程规模扩展,一些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特点,监管不到位,导致质量监督管理效果不甚理想。
(2)过于注重现场监督。一些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由于施工过程较为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多数更为注重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缺乏对市场信息的调研与整合,在该情况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较难对参建方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埋下质量监管隐患。
质量监督单位将监督费用取消,但相关工作人员身份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外加质量监管技术含量的上升,一方面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充足经费支持,在政府相关部门新标准的落实下监管人员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团队专业能力存在相对滞后性,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需求。
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推进过程中,作业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质量,当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施工作业将出现安全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更新、工艺丰富,这给建筑工人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虽然行业的发展使工程安全质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施工主体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作为一种检查机构,主要是接收工程委托,所拥有的权利是监状况下,质量监督单位在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后,只能够反馈给委托方并对施工单位给予口头警告、停工整治,距离理想的质量监管效果仍有一定距离。外加当前情况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行政执法权受到影响,单位定位界限不清、性质模糊,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
(1)积极转变质量监督观念。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理念较为单一,且缺乏市场环境的调研与资料分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质量监督单位应树立协调建筑行业发展理念,将此项工作渗透至整个建筑行业,同时推动质量监督工作转型发展,拓展其服务、协调等方面,并规划新职能范围[3]。为确保质量监督管理有效性,还要以施工技术质量标准、监督管理细则、通病档案为基础明确制度框架,促进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建立统筹管理体系,构建质量保障机制。从建筑工程施工队伍到外部市场环境,应统筹建立管理体系,涵盖法规学习、工作整合等内容,依托于内外环境的及时把握监督管理模式。对于质量保障机制而言,主要是科学划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并明确其工作范围,比如施工工序监督、建材检查等,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水平。除此之外,加强质量细节监督管理力度,包括建筑工程原材料采购、隐蔽工程质量监督、设计变更核查等,同时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落实独立档案,以原始数据为工程竣工质量验收提供支持。以混凝土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检验质量验收为例,其验收记录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外观质量检验验收记录
(3)明确制度执行,增强监督管理果断性。在面向建筑工程开展质量监督管理时,一旦发现某道工序存在质量问题,则要立即落实返工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依托于违规成本的增加约束施工方行为。另外,落实健全的、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将施工环节质量问题、施工内容等明示出来,做好现场书面张贴工作,将其布置在醒目位置,以此发挥警示作用,使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自我约束。
建设市场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日渐复杂,行业竞争日渐加剧,并呈现出一定白热化特征,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在此形势下,建筑工程应立足于实际完善自身组织结构,科学配置现有资源,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4]。首先,全面化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场地条件、性质特征、质量标准、专业内容,并将施工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如主体结构子项目、地基基础子项目、水电暖专业子项目等,在实际施工期间分项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其次,以建筑工程施工方案为依据制定质量监督计划,厘清施工质量监督关键点,并基于现有组织结构规划工作安排,要求相关人员明确质量目标,同时做好部门协调、权责对应、信息共享等工作,全方位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偶。此外,考虑到建筑工程主体较多,依托于组织结构深化落实质量监督工作时,应做好领导权限协调工作。最后,基于现有组织结构构建一支专业化质量监督团队,深入一线施工场地,对施工行为进行约束与指导,以此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健康状态,所以,在创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还要优化监督法律制度,提高对监督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展开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持,所以,在这一方面,一是要完善监督人员资格认证标准,确保参与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二是落实动态化的整改机制,面向外部市场环境定期收集建筑市场各类信息,以此为基础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优化、补偿,增强法律时效性。
在提升监督人员素质过程中,单位要以国家现行法规为基础,结合自身实力与需求积极构建质量监管组织,使用多种招聘方式,比如外聘、校园招聘、线上招聘等,以此吸纳社会中的综合型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与队伍扩充工作。另外,着重检查监督人员的资格认证书,面向工作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教育工作,拓展其学习、进修空间,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选择座谈会、经验交流、大班授课等,并邀请业内专家、经验丰富的前辈实现先进监督管理经验的传达,以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质量监督队伍,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的优化与展开提供人才支持。
由于建筑事业正处于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新时期,所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践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注重施工配置、施工流程的科学化处理,切实发挥质量管理控制在作业推进中的作用。此外,夯实质量监督责任机制。对于新时期下的建筑工程,要想获得理想的监管效果,实际工作中要有健全规范的责任机制,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驱动相关人员落实要求举措,提高具体工作执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其中,在对有关质量监督管理的责任监督方式进行完善时,应围绕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具体施工环节等优化,确保相关监督管理流程的精准实施。将责任机制和分层管理相结合,保证流程改进与监管主题一致,涉及的责任划分和分工管理,则要根据具体工程特点进行差异化调整,从而依托于划分明确的责任机制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
为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先进作用,单位应重视信息化质量监督体系的合理化设置。具体而言,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对各类质量信息进行整合,统筹信息技术体系、运维管理结构,高效调控各项监督管理工作,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加快体系信息化转型,落实互联网工作思维,完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迭代,从而深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各项工作的高效展开提供技术支持[5]。
由于新时期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形式均发生变化,所以在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时,首要任务就是积极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体系的约束作用。除此之外,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还应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围绕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技术强化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让参建方能够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减少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逐渐构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大格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