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星 许建多 王春霞 王英新
随着外科微无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胃肠道手术对肠管、神经的损伤以及麻醉的应激,患者也较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恢复障碍[1,2]。对患者影响较大的是早期炎性肠梗阻,它是特定时期内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一般出现在术后的1~2周。主要表现为患者早期进食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消失等症状,对患者术后康复有严重的影响[3]。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系统的围术期健康教育及管理[4],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胃肠道手术患者82例,按照单双号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中位年龄56.5岁;疾病类型:回肠破裂5例,消化道穿孔8例,胃间质瘤切除术8例,胆肠吻合术8例,胃癌根治术1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3~82岁,中位年龄59.4岁;疾病类型:结肠癌8例,胃穿孔6例,直肠癌7例,肠破裂5例,胃癌根治术9例,回肠造瘘术6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胃肠道手术患者;②精神正常,思路清晰,能有效配合试验及临床诊疗;③清楚试验过程并自愿加入;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急诊手术患者;②不能有效配合实验研究;③术后并发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影响病情评估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术前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介绍需要准备的物品,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术后根据治疗护理项目随机进行口头教育。
1.3.2 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单[5],具体实施方法:①将术前、术后至出院,这一时段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患者及家属,并向患者进行讲解,同时方便患者查询。②责任护士根据表单,且与时间相对应的内容逐项进行讲解,具体项目包括:活动、饮食、深呼吸、疼痛、胃肠道症状等。③宣教过程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让家属了解患者目前的情况,同时护士根据目前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④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根据手术目前的恢复情况,及时督导完成,并重复进行健康宣教。见表1。
表1 胃肠道手术围术期健康教育路径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习惯、陪属的配合程度、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出院时间、评估焦虑状态、评估满意度均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法。
1.5 评价指标
1.5.1 陪同家属的配合程度:能否帮助患者穿衣;能否帮助患者如厕;是否愿意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否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5.2 焦虑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对20个项目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根据近1周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选择。
1.5.3 满意度评估: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法,包括:术后是否及时给予饮食指导;术后是否及时给予卧位指导;术后是否指导下床活动;术后是否关注患者疼痛情况。
2.1 2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习惯和陪属的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习惯、陪属的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2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习惯比较 n=41,例(%)
表2 2组患者陪属配合度比较 n=41,例(%)
2.2 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炎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炎性肠梗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炎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 n=41
2.3 2组患者SAS比较 我国常规模式SAS总标准值(37.23±0.64)分。观察组SAS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n=41,分,
2.4 2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n=41,例(%)
胃肠道手术是普外科最常见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手术应激较重,出现并发症几率也较高,较为棘手的并发症是炎性肠梗阻。研究显示EPISBO是可以预防干预的,通过医护人员对围术期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延迟术后康复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及有效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探索健康教育形式,减少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促进术后康复,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6]。由于部分患者认知水平不足导致对胃肠道手术认知程度不一致,对炎性肠梗阻并发症更是意识不足。我科不断寻找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从口头宣教、到现场宣教、视频宣教,最终形成健康教育路径,包含患者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各项内容,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方便患者及家属查询,避免遗忘。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术后康复的认知度和遵医行为,提高家庭自我照护能力。提前告知患者接下来的护理目标,减轻患者的焦虑。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及陪属的配合度,积极参与术后康复,预防炎性肠梗阻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2组患者规律活动、饮食、肺康复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活动、饮食、功能锻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依据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将各项内容按计划、按时间,分期分段的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易于患者接受,更利于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2组患者配属配合度比较:把家属配合度分为少部分配、部分配合、完全配合分成3个等级进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配属的配合度有很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单进行健康指导,使健康教育更加规范、生动、通俗易懂,患者和家属积极主动参与,能够轻松的掌握了相关胃肠疾病手术的知识,减轻了术后的焦虑状态[7,8]。本研究也显示了家属是否能积极参与会直接影响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路径单为护士执行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使护理健康教育更加能够突出重点,更加有针对性,提高护士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预见性从而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能,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研究显示,负性情绪可明显影响术后康复,焦虑状态可使患者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心电图改变[9-11]。2组患者心理焦虑程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通过实施教育路径,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术后康复增强信心。健康教育路径的开展,满足了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患者及家属有目标的主动参与治疗护理,通过路径表了解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减轻患者和陪属的焦虑。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更满意。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疾病手术在手术前、后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提高患者和陪属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