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印乾,康京丽,王 阳,韩 斌,白崇生,温志医,许建勋
(1.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0000;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3.商洛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4.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5.神木市畜牧业发展中心,陕西神木 719300)
2020 年以来,H5N8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疫情随候鸟迁徙及商业贸易活动已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全球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1 年6 月9 日,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陕西省神木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简称保护区)发生野禽H5N8 亚型HPAI 疫情,截至疫情发布时,累计发病死亡野鸟4 355 只,均为黑颈䴙䴘。该起疫情为当年全国第5 起H5N8 亚型HPAI 疫情。为了解保护区野禽疫情发生经过、可能来源、内部传播方式以及对外扩散风险,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组成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疫情调查工作,以期找出该病在野禽群体中发病和传播的相关风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1.1.1 疑似病例 2021 年5 月下旬以来,在保护区发病或死亡野禽以及周边异常发病、死亡的家禽,定义为H5N8 亚型HPAI 疑似病例。
1.1.2 确诊病例 经实验室检测为H5N8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核酸阳性的疑似病例,定义为H5N8 亚型HPAI 确诊病例。
采用座谈交流、实地调查、现场采样等形式进行调查。分别与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及其下设的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神木市农业农村局及其下设的畜牧业发展中心,中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当地养殖场户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疫情经过和处置情况,周边家禽存栏及免疫情况,当地历史疫病数据以及异常报告情况,家禽与疫点野禽接触情况等信息。在保护区,实地调查野禽无害化处理点、疫情防控卡口以及野禽栖息地(湖面、湖心岛),了解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观察鸟类健康状况、活动规律等。根据访谈和现场察看情况,拟定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按照基于风险的抽样原则,野禽环节采样选择在疫区鸟类活动频繁的湖边、湖心岛,采集新鲜粪便及环境拭子18 份、黑颈䴙䴘活动水域湖水样品3 份,合计21 份;家禽环节采样涉及疫区周边6 个规模养鸡场和3 个散养户,采集规模场样品60 份、散养户20 份(双拭子、血清平行样品),合计80 份。
将上述101 份样品送国家禽流感专业实验室(青岛)检测,其中血清样品检测H5 亚型免疫抗体,拭子和水样检测H5N8 亚型病原。
2.1.1 基本信息 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是候鸟栖息和迁徙中转地,水禽分布较为集中。保护区总面积108 km2,其中水域面积35 km2;50 余种野禽于每年5—8 月到此栖息和繁殖,以遗鸥和黑颈䴙䴘居多,其中黑颈䴙䴘种群达8 000 余只。
2.1.2 气候环境 保护区海拔1 100 m 左右,地处沙漠丘陵地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寒暑变化剧烈,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际变率大;多西北风,无霜期短,日照丰富。
2.1.3 湖水水质 近年来,保护区附近煤矿开采加剧,使红碱淖水系进入煤矿采空区,从而导致水域面积减少。同时,在两条主要补水河流上游正在修建水库蓄水,从而加剧了红碱淖地表水资源量下降趋势。由于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提高,湖水pH 在2011 年为9.6,到2016 年已升至9.8。
2.1.4 周边情况 保护区内未饲养家禽,周围只有两个镇涉及家禽养殖,分别为中鸡镇和尔林兔镇,共有规模场16 个、散养户20 余个,共存栏禽类12 万羽,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总体较差,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欠佳。
2.2.1 发病诊断过程 5 月28 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湖畔发现黑颈䴙䴘死亡(推测5 月27 日死亡)并报告主管部门,神木市畜牧业发展中心进行了初步诊断;6 月4 日,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初步判定为疑似H5 亚型HPAI;6 月5 日,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判定为疑似H5 亚型HPAI,同时快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 月9 日,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8 亚型HPAI。
2.2.2 病例空间、时间分布 野禽栖息于广阔湖面,无法获知具体发病地点,其死亡后尸体大多被水流冲至湖畔,少数漂浮在湖面(图1)。以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并捡拾(打捞)死禽尸体的时间绘制流行曲线,5 月28 日首个病例被发现后1 周内,每日死亡病例快速上升,1 周后,6 月4 日死亡病例数量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4 周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至零报告(图2)。
图1 疫区及病死鸟空间位置
图2 黑颈䴙䴘发病死亡数量时间分布
2.3.1 家禽样品 80 份双拭子、80 份血清样品中,拭子样品均为H5N8 亚型HPAIV 核酸阴性,血清样品H5 亚型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8.75%(95%CL:93.23%~99.97%)。
2.3.2 野禽样品 18 份新鲜粪便、环境(拭子)样品中,1 份样品为H5N8 亚型HPAIV 核酸阳性,病原学阳性率为5.56%(95%CL:0.14%~27.29%);3 份湖水样品全部为H5N8 亚型HPAIV 核酸阴性。
家禽拭子样品均为HPAIV 核酸阴性,血清样品H5 亚型免疫抗体合格率较高,根据当地近年来禽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均未发现当地有H5N8 亚型HPAI 流行,故基本排除疫情由家禽引起的可能。
保护区环境样品中仅有1 份阳性,且其他鸟群未发现异常,推断HPAIV 污染面不大,经本地留鸟传入引发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2020 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相继报道发生禽流感疫情1 277 起,其中H5N8 亚型占比最高,达83.09%;我国山西、山东等多地先后发生14 起野禽HPAI 疫情。黑颈䴙䴘可能在迁徙途中接触病原,并将病原带入保护区。
通过现场访谈及查阅资料得知:夏季是保护区旅游旺季,也是黑颈䴙䴘迁徙季节,由低纬度地区飞往高纬度地区,从低海拔地区飞往高海拔地区,因而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到达保护区后,遭遇5 月中旬的极端降温天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在体内迅速增殖,继而在繁殖行为、游客活动等多种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病。
HPAI 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感染野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气溶胶等,都可传播病原。发病黑颈䴙䴘在湖面聚集性活动,以湖水中浮游生物为食,为同一风险群体,群内传播速度较快。然而黑颈䴙䴘与其他鸟类活动区域相对独立,加之湖水碱性较强,病毒在水中存活时间较短,且未见其他鸟类异常死亡,推断疫病在野禽群间传播风险较低。
H5N8 亚型HPAI 对多种家禽、野禽均易感,其传播性强、死亡率高。结合现场访谈和资料查阅情况,对保护区野禽疫情向周边家禽扩散开展定性风险评估(表1~2、图3)。根据评估结果判定野禽疫情释放风险为“低”,家禽暴露风险为“中等”,参照风险计算矩阵,估算本起野禽疫情向周边家禽扩散的风险为“很低”。
表1 野禽释放风险评估结果
表2 家禽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图3 风险计算矩阵
2021 年5 月28 日,疫情确认前,采取了边报告、边处置的应急处置策略,对死亡野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消毒、疫情排查以及人员、车辆流动管控等措施。疫情确认后,神木市政府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关停景区,发布封锁令,沿湖边200 m 划定疫点,沿环湖路划定疫区,疫区周边5 km 划定受威胁区;升级管控措施,加强临床巡查,对环境检测阳性点、病死禽打捞点、无害化处理点等重点区域加强消杀,严格限制疫点人员、车辆流动,直至疫区解封;迅速组织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家禽开展紧急监测和强化免疫,强化临床巡查和异常报告措施,严格限制保护区周边散养、放养家禽,指导养殖场户落实防鸟、防鼠措施。上述措施有效防范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本次疫情处置提示,野生动物疫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疫情防控需要林草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林草部门及时开展野生动物病死情况监测排查、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等;农业农村部门以防止疫情向畜禽传播为目标,加强周边家养动物的排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防疫情况,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必要时及时开展紧急免疫,一旦发现家养畜禽大面积死亡,应按疫情报告要求做好科学处置;卫生健康部门聚焦相关高风险人群,做好医学隔离观察,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置人间疫情。
健全突发野禽异常情况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所、疫源疫病监测点、护林员及志愿者的作用,发现异常死亡情况时,及时做好现场调查、采样诊断、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持续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的巡查,特别是在候鸟迁徙季节,要提高家禽养殖场户监测频次,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及时强化免疫,如发现家禽异常死亡,要及时上报和诊断;密切监测家禽和野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动态,防止疫情向人间传播。
由于疫情发生地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病动物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受疫情处置管辖权以及实验室条件制约,调查资料不够充分,未能进一步验证假设;流行病学调查介入时,疫点已反复消杀多次,加之为避免对野禽繁殖产生干扰,未能对野禽栖息的湖心岛全面采样,使野禽环境样品代表性不够,检测结果未能完全反映疫区病毒污染面;湖水的碱性环境不利于病毒存活,但未开展进一步的试验,以验证HPAIV 在该湖水中的存活时间,故未能阐述碱性湖水是否真的阻断了疫病传播;调查时间仓促,获得信息有限,因不便捕捉其他活鸟采样检测,未能验证其他鸟类是否有隐性感染,也未能准确解释环境监测阳性是来自于发病的黑颈䴙䴘,还是其他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