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乐,刘岩松
沈阳市妇婴医院 妇科(辽宁 沈阳 110000)
宫腔粘连属于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多因诊断性刮宫、人工流产以及宫腔镜手术等多种宫腔侵入性操作导致。这些操作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持续发生,显著增加了宫颈管以及宫腔肌壁的粘连发生率,继而导致宫腔解剖结构发生异常,宫腔部分闭锁或是宫腔全部闭锁,诱发月经量减少、闭经以及不孕等严重症状,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很多患者在早中期并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所以患者未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所以,确诊宫腔粘连的患者以重度为主。对这一类患者,临床多给予宫腔粘连电切术治疗,可有效解除宫腔粘连状态,可促使患者恢复正常。再者,该手术在宫腔镜直视状态下操作,可规避盲目操作造成的风险,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比较好,可作为疾病首选治疗方案[2]。但是,宫腔粘连电切术后,患者有较高的几率复发疾病,如何预防疾病复发成为临床重点研究问题。临床认为,宫腔粘连电切术后给予大剂量雌激素类药物治疗,可促进受损子宫内膜生长,可构建物理屏障,预防疾病方法[3]。但也有研究[4]指出,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应用大剂量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重度宫腔粘连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术后应用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详见下文。
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将在本院确诊为重度宫腔粘连并进行宫腔粘连电切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单双数分组法将11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58例)、对照组(患者57例)。观察组年龄大小在21~38岁,平均(29.77±3.54)岁;体质指数是20~24kg/m2,平均(22.37±1.18)kg/m2;月经周期23~60天/次,平均(47.86±12.11)天/次。对照组年龄大小在21~37岁,平均(29.42±3.51)岁;体质指数是20~24kg/m2,平均(22.25±1.14)kg/m2;月经周期20~90天/次,平均(49.27±12.04)天/次。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结果显示,结果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妇产科学》中的重度宫腔粘连诊断标准[5];(2)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确定有重度宫腔粘连存在;(3)患者均具备正常理解能力,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宫腔粘连电切术禁忌证;(2)置入节育环;(3)无法为临床提供完整资料,术后用药依从性不高患者。
两组均行宫腔粘连分离术,观察组手术时间约10~28分钟之间,平均时间为(18.23±4.35)分,对照组手术时间约9~30分钟之间,平均时间为(17.69±4.78)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且术后未预防宫腔粘连复发,宫腔内均注射医用透明质酸钠1支,宫腔内留置宫腔球囊1枚,术后3~5天拔除。两组均在术后采用戊酸雌二醇片(药品规格:1mg×21片)口服治疗,从术后第一天开始用药,一次用药1片/1mg,一天用药3次。观察组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药品规格:25mg×100s)口服治疗,术后第一天开始用药,一次用药3片/75mg,一天用药1次。连续口服28天停药,后7天联合口服地屈孕酮片(药品规格:10mg×20s),一次用药2片/20mg,一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个周期后返院复查。
(1)子宫内膜容受性。在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分别评估患者的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指数(包含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包含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取,并进行统计分析。
(2)药物治疗效果。在两组患者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后评估,疗效标准[6]如下,显效:患者的原有解剖结构恢复正常,双侧输卵管可见开口。有效:患者的宫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单侧输卵管可见开口。无效:患者的宫腔形态以及输卵管开口情况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指数、子宫动脉血流指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子宫内膜类型、药物治疗效果)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类型是A型8例(13.79%)、B型34例(58.62%)、C型16例(27.59%),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类型是A型7例(12.28%)、B型33例(57.89%)、C型17例(29.83%),两组子宫内膜类型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类型是A型26例(44.83%)、B型22例(37.93%)、C型10例(17.24%),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类型是A型16例(28.07%)、B型27例(47.37%)、C型14例(24.56%),两组子宫内膜类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血流指数、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与血流指数比较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x2=13.322,P=0.001<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n/%)
宫腔粘连电切术是临床比较推崇的重度宫腔粘连治疗方法,在宫腔镜直视状态下,应用能量电极进行环形分离或是针状分离,切除粘连形成的瘢痕组织。这种治疗方法在重度宫腔粘连治疗中应用,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促使术后宫腔解剖结构恢复等优点。但进行电切治疗时,所形成的能量会诱发组织热效应,容易对周围残留或是正常子宫内膜造成损伤,术后渗出还会诱发感染现象,甚至会导致电切术治疗无效,加重现有宫腔粘连程度,或是促使疾病复发。考虑到重度宫腔粘连电切术后的高复发率,临床主张在术后积极利用干预措施预防宫腔粘连复发,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的状态。
现今比较推崇的预防方法是雌激素应用。临床认为,雌激素和人体子宫内膜生长关系具有息息相关的作用,可和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进行有效结合,促使蛋白质不断合成,促使人体子宫内膜持续生长,继而抑制子宫内膜逐步朝分泌期转化。雌激素治疗可诱发残余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应答,可刺激子宫内膜有效生长,可覆盖粘连部位的纤维化瘢痕,可预防宫腔再粘连的发生率。但是,临床并未明确重度宫腔粘连术后的雌激素应用剂量,但有研究学者指出,中重度宫腔粘连宫腔镜电切除术后口服大剂量雌激素,治疗有效率是95.76%,未见术后并发症,不会对凝血功能与肝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也有研究[7]指出,大剂量雌激素可促使人体子宫内膜生长,恢复子宫内膜功能,但用量过大也会对子宫内膜容受性造成不良影响,且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所以,采用雌激素进行术后治疗的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问题。
多数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均存在不孕不育这一问题,所以术后预防再次宫腔粘连的同时,还需改善重度宫腔粘连导致的不孕不育,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女性孕妇能力存在直接关系,更是胚胎着床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超声可更好地展现人体子宫形态与子宫内膜情况,并且可充分展现子宫内膜血流状态,更好的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有研究[8]指出,想要改善重度宫腔粘连术后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应联合应用雌激素药物和抗凝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可增加子宫的血流量。主要因为人体前列腺素合成期间,阿司匹林直接作用于环氧化酶,令脂肪酸环氧化酶失活,抑制血栓素A2以及前列环素合成。再者,血小板环氧化酶的阿司匹林敏感性明显更高,小剂量用药便可有效抑制血栓素A2合成,但不会对血管壁PG12合成造成影响,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微血栓的形成,改善宫腔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使子宫内膜血管持续生长,联合雌激素药物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使患者的孕育功能恢复,为胚胎着床提供良好基础。
由上可知,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实施宫腔粘连电切术后,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大剂量戊酸雌二醇,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