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健,陈晓俊,金承玲
(南京市江宁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成须经历3 个阶段。第1 个阶段是海水条件下大眼幼体培育,也就是抱卵蟹的孵化过程;第2 个阶段是淡化后的大眼幼体培育扣蟹阶段,俗称蟹苗培育过程;第3个阶段是扣蟹养成阶段,也就是商品蟹养成过程。自20 世纪70 年代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蟹育苗产业逐渐成熟、稳定。当前在国家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河蟹育苗也正在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种苗是养殖生产的关键,种苗的质量将影响着后期的生产,扣蟹培育阶段是大眼幼体进入淡水环境的关键节点,结合生产条件和天气因素,加强“水”“种”“草”“饵”“病”等方面管理,可提高扣蟹质量,为次年养成奠定基础。现根据生产实践,总结扣蟹培育管理要点。
池塘地点宜选择水源条件较好、周边无污染源及遮挡物的水产养殖区域。塘口控制在0.33~0.67 hm,塘型规整以长方形为宜,进排水分开,呈对角设置,水源为上游进水,下游排水,进水口端略高于排水口端,呈斜坡状,落差控制约30 cm,方便排水。
养殖区域四周设置1.8 m 高的围栏网,形成生产区,每个池塘埂四周设置40~50 cm 高的防逃膜,池塘坡面用一层黑塑料膜、一层聚乙烯网片从底部覆盖至防逃膜边缘,有条件的可以在池塘水位线附近设置一圈80~100 cm 高的上端带防逃膜的聚乙烯网片,底部压实,防止水流导致底部脱落。池塘上方设置透明防鸟线,间隔40~50 cm 一根,全覆盖池塘,搭配风车驱鸟器最佳。进水处安装直径100~150 mm 的水泵,进水口套入2 层孔径1.2 mm 左右的聚乙烯网片,防止杂鱼进入。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功率每667 m0.2 kW 左右,曝气头设置间距4 m×8 m 1 个。
首先要清除敌害,上年用茶籽饼(每667 m25 kg)、生石灰(每667 m200 kg)彻底清塘,清除野杂鱼、龙虾、黄鳝、剩余扣蟹等,苗种放养前定期夜间检查,清除侵入的青蛙、蟾蜍等及它们的卵。其次是检查设施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池塘覆膜及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及时修补、加固,查看坡面和进排水口有无漏水现象,如果有要及时修补堵漏。
扣蟹培育池塘水草以水花生为主,前期可以搭配适量伊乐藻,待水花生生长旺盛后,清除伊乐藻。水花生移植进入培育池前,首先人工翻找并清除其中夹带的龙虾等敌害,并适当晾晒,避免带入鱼卵等生物。池塘进水20 cm 左右,水花生呈盘状,直径大约50 cm,按约3 m×5 m 均匀布置,中间用泥土压紧,空隙地方适当补充伊乐藻,约1 周可以恢复生长。
扣蟹培育前期,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一方面是促进水草生长,另一方面是培养出大眼幼体能够捕食的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保证大眼幼体下塘后能够有充足的食物。将水位保持在30~40 cm,投放有机肥每667 m10~20 kg,搭配使用少量有益菌效果更佳,观察水体中桡足类、枝角类数量,并视情况追肥。
一是鉴别大眼幼体质量;二是选择如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长江1 号”“长江2”号等大母本优势新品种;三是选择有生产资质、口碑较好的苗种生产单位。也可以采取合作方式生产,提供体格健壮的大母本与生产经验丰富的单位合作生产,保证大眼幼体质量稳定可靠。建议选择“长江2 号”等优势新品种200~250 g 母蟹、250~300 g 公蟹为母本的优质大眼幼体,规格15 万尾/kg,投放量每667 m2.5 kg 左右。
在母本挂笼前,现场确定母本的大小和质量,有条件的可以由专人现场跟踪大眼幼体生产过程。大眼幼体个体小,规格15 万尾/kg,整体呈金黄色,身体透明,水中较活跃,手抓一把大眼幼体,握成团状放开,大眼幼体迅速散开的质量较好,如果体色不正常或者活力不好,不宜选择。
淡化好的大眼幼体放入专用运输框中打包运输。运输尽量选择晚上或者凌晨,车内大眼幼体运输箱附近合理放置冰块,运输全程不开空调,适时开小缝通风,运输时间以不超过5 h 为宜。运输到目的地后,将运输箱放置在培育池塘边30 min 左右,然后将整箱放入池塘水中3~5 min,再拿出放在岸边3~5 min,如此重复3 次,让其充分适应池塘水体环境。最后将运输箱拆成单个,均匀放置池塘中,让大眼幼体自由游出,观察框中及放苗区域周边大眼幼体有无损耗,如果损耗较大,则考虑补充放苗。由于大眼幼体刚进入新的池塘环境,要采取一定措施降低其应激反应。可全池泼洒维生素、葡萄糖等抗应激产品,开启微孔增氧,保证充足溶解氧,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为保证扣蟹质量,全程使用配合饲料,投喂遵循“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定时、定量全池均匀投喂,并结合不同时段、不同天气适当调整。投喂主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 个阶段,全程使用蛋白含量32%~40%的配合饲料,投喂量每667 m750 kg 左右。
前期5 月上旬大眼幼体投放后至6 月上旬,投喂蛋白含量40%的破碎料,颗粒大小根据苗种生产情况调整,投喂量约占苗种总质量的20%。
中期6 月中下旬至8 月中旬,逐渐过渡到低蛋白饲料,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旬投喂蛋白含量36%的配合饲料,7 月中下旬至8 月中旬投喂蛋白含量32%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粒径根据苗种大小调整,投喂量约占苗种总质量的10%。
后期8 月下旬至11 月底,8 月下旬至9 月中旬投喂蛋白含量36%的小颗粒配合饲料,9 月下旬至11 月投喂蛋白含量40%的小颗粒饲料,投喂量约占苗种总质量的8%~10%,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频率和用量。12 月份后温度偏低,停止投喂。
要密切关注扣蟹培育池塘病害发生情况,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病害一般多见细菌性疾病,如烂鳃、甲壳溃疡等,主要是水体环境差、蟹苗体质差等因素导致。因此把控好水环境和河蟹体质,病害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
扣蟹培育池塘病害防治以全池消毒为主,严禁内服抗生素类药品。推荐使用复合碘、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广谱抗菌类外用消毒剂定期消毒,20~30 d 1 次,不同消毒品种交替使用,推荐用量为0.2~0.3 mg/L,全池均匀泼洒,使用微生物制剂需间隔3 d 以上。当发生病害时,视情况加大消毒剂用量与频率,连续2~3 d 全池泼洒消毒剂,用量0.3~0.4 mg/L,并减少饲料投喂量,强化水环境调控措施,遏制病害蔓延扩张。
扣蟹培育池塘水草主要是水花生,既能提供蟹苗攀附场所,又能净化水质。待移植的水花生长势良好时,从底部割开根茎,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木桩插入塘底,尼龙绳固定到木桩上,形成水花生漂浮区域,防止水花生漂浮移动。水花生覆盖池塘面积70%左右,并在四周留出适当间隙,方便生产操作。水花生定期翻身,能够有效防止懒蟹形成,一般1 个月左右1 次。水花生过多时可移除部分,水花生长势不好或者出现虫啃现象时,要及时杀虫并施肥促生长,施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保持水花生根系发达,枝叶繁茂。
保持水体“肥、活、嫩、爽”状态,透明度保持20~30 cm,ρ(溶解氧)6~8 mg/L,pH 值控制在7.5~8.5,ρ(氨氮)0.01 mg/L 以下,ρ(亚硝酸盐氮)0.1 mg/L以下。前期5—6 月肥水为主,有机肥用量每667 m5 kg,10~15 d 左右1 次,配合微生物制剂使用。中后期7—11 月以调节水质、底质为主,7~10 d 使用1 次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参照商品使用说明书)调节水质,搭配使用底质改良产品,高温天气适当加大使用频率和用量,温度过低时停止使用。水位根据不同时期调整,前期控制在30~50 cm,中后期不超过100 cm。当出现水质不佳的情况时,适当补充或者换取新鲜水10~20 cm 深,再搭配使用水质底质改良产品(参照商品使用说明书)。每天凌晨至次日上午开启微孔增氧设备,保证溶解氧充足,辅助改善水质,促进水体良性循环,阴雨天、气压较低等恶劣天气,延长开启时间,缓解天气因素影响。
大眼幼体进入扣蟹培育阶段大概要经历10~12次的蜕壳。作为阶段性生长甲壳类动物,每一次蜕壳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前几次幼蟹蜕壳时间短,频率高,随着个体变大,蜕壳时间和频率逐渐变长,所以要充分掌握其脱壳规律,才能做好蜕壳期管理。首先是在蜕壳前补充维生素、钙等微量元素(参照商品使用说明书),让蜕壳后的蟹苗充分吸收营养,加速甲壳硬化;其次是开启微孔增氧设备,保证溶解氧充足,结合引进适量新鲜水刺激蜕壳,保证蜕壳时间一致。蜕壳期管理只是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水环境和饵料等因素,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和充分全面的营养,才能保证蟹苗能够成功度过蜕壳期。
以南京市浦口区享府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社区,扣蟹育苗池塘面积0.4 hm,2021 年,每667 m放养优质大眼幼体3 kg,按照上述管理方法,取得以下成效。
每667 m产出蟹苗约300 kg,平均规格120~160 只/kg,其中120 只/kg 的大规格苗种每667 m250 kg,苗种质量较好,活力好、体格健壮,体表光滑、无附着、无溃烂,爪尖,腹部饱满,食线清晰,鳃丝透明完整,肝胰脏完整,产出和质量较好。
扣蟹养殖成本主要分为塘租、苗种、饲料、药品、人工等方面,合计约每667 m投入13 200 元(表1)。
表1 每667 m2 投入成本 元
该农场培育的优质扣蟹,是为自有成蟹池塘提供蟹苗,以便成蟹养殖取得更好效益,参照市场行情,平均价格约70 元/kg,每667 m毛收入能够达到21 000 元,每667 m净效益达到7 8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