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胡燕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英语学习倦怠反映了当代学生普遍的消极英语学习心理、态度和行为,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自英语学业倦怠引进二语习得领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现状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智能化设备以及各类社交软件极大地吸引着学生们读书的意志力和决心,学生们上课玩手机、逃课等违纪行为已成为常态化现象;学业上的倦怠致使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学业上长期的低成就体验会使学生自我认同感降低,出现自卑感,甚至导致抑郁等消极心理问题。再加上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倦怠情绪日益高涨。因此,改善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另外,鲜有学者从可视化视角去把握英语学习倦怠整体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5和计量可视化软件对国内这20年间英语学业倦怠研究的发文趋势、
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期望掌握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动态,从而为我国英语学习倦怠研究指明方向,也期望更多的学者在降低学生英语学习倦怠问题上建言献策。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5可视化分析软件和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这两个软件都可对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CNKI等数据库的海量文献进行主题、关键词,作者单位、合作网络,期刊、发表时间,文献被引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研究人员快速理清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追寻到该领域或内的关键文献和主要研究团队,辨识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可极大地提高文献调研效率。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检索的数据来源,在主题中输入“学习倦怠”,二级主题包括“英语”;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1日到2022年5月1日,检索文献包括硕博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由此检索到261篇。其中,剔除会议记录、书目评价等无关文献后,最终剩下有效文献共计212篇。
共词分析和节点分析是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根据共词分析的定义可知,它是通过分析在同一个文本主体中的款目(单词或名词短语对)共同出现的形式,以发现科学领域的学科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文本内容的分析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对一组词项在一篇文本中共同出现的次数统计,并以此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反映出这些词项之间的关联强弱,进而分析这些词项所反映文本的主题结构。从而可以表达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动向;共现分析是指将各种信息载体中的共现信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以揭示信息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寓意,而对于海量文献检索而言,关键词共现是一篇文献的最精华的集会。鉴于此,笔者主要通过应用计量可视化、CiteSpace对文献发文期刊进行分析;接着应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获得国内学者研究英语学习倦怠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使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时序图谱分析,在分析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对英语学习倦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对近三年的文献做了可视化分析,旨在更加精准的梳理出疫情大背景形式下有关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热点主题,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年度发文量分布状况是文献量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映射,主要呈现时间推移过程中研究热度的变化情况。发文量的时序变化可以反映某领域研究的动态趋势、受关注程度等重要指标。故此,为了解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的整体态势及时序规律,笔者借助计量可视化软件对212篇文献进行了时序数量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发文量及年份分布
如图1所示,在2001至2022年间,此20年间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其发文量呈现一个先上升、之后有所下降、最后平稳发展的趋势,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此阶段英语学习倦怠的总发文量仅为3篇,占总发文量的1.82%。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进展极其缓慢,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在仔细阅读文献和查阅资料后,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一阶段正是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引进阶段。第二阶段(2009—2018):此阶段英语学习倦怠的总发文量为135篇,占总发文量的81.2%,且发文量先增加后有所下降,2009到2014年逐年增加,且在2014年达到峰值22篇,2015年到2018发展有所放缓,这表明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研究在此时期已进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9—2022):此阶段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总发文量为28篇,占总发文量的17%。由此可见,2019至2022年该领域研究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究其原因,引进阶段发展缓慢,只有少部分学者关注这一研究点;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而迅猛增加,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最后逐渐下降进入缓慢发展期,在这期间,Frontiers于2020年5月至6月对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展开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领域调研,研究发现约70%的科研工作者表示:他们克服困难的部分解决办法是在家远程办公。接近30%的科研工作者对未来保持乐观,他们相信,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科研工作便可以在一年之内恢复至疫情之前的状态。也有3%的科研工作者彻底放弃了科研工作。可以看出疫情对科研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2019到2022发文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出现频次能够有效反映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而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极大地帮助研究者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关联内容。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热点相关研究视角,笔者通过运行CiteSpace5.5可视化软件对165篇文献进行了热点关键词抽取,由此得到相关研究热点关键词网络知识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2 关键词网络知识共现图谱
此外,通过计量可视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要主题(关键词)研究热点发文量,以及与主题英语学习倦怠相关联的内容,比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其可进行相关研究的热点等等,如图3所示。
图3 主要主题分布
通过图3可以看出,英语学习倦怠、英语学习、大学生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学习、高职学生、初中生英语、应对策略、成因及对策和对策研究这几个主题的发文量较大,这反映出英语学习倦怠与这几类的研究的关联性较大。同时,也反映出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热度比较大。此外,学者们可以从这些关联研究中挖掘更多的研究视角,给学者们做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可能性。
此外,关键词的中心性可以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心性越大,表明其受到学界的关注度越高,一般认为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因此,根据节点的大小可以了解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将CiteSpace中筛选的关键词节点与计量可视化中的主题(关键词)的发文量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更详尽地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选择出英语学习倦怠、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学习、大学生英语学习、高职学生、成因及对策这六个相关研究。紧接着,借助知识图谱对这几类文献进行研读,从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几个方面梳理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在研究对象上,大学生、高职生和高中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虽然对初中生也有一定的关注,但与前三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多集中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本科生、高职学生和一定的高中生,对英语专业学生与研究生的关注度较低,根据学者们对非英专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所做的调查来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更显著(王敏,2016),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倦怠中等(罗颖,2020)。这从侧面反映出前者的倦怠情绪更加明显。(2)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前期开展了对学生的现状调查,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的情况。后来转向对学生产生该情绪的成因和对策的研究。目前,随着积极心理学浪潮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内在的积极特质,试图用积极的情绪来对冲和调节消极负面的情绪。因此,对于中介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普遍。(3)在研究方法层面,关键词主要聚焦于实证研究、相关性研究、调查研究等。学者大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由此探讨了英语学习倦怠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来降低英语学习倦怠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共现时序图谱可以有效反映某类主题地延续和变化走势,给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及研究的可能性,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热点,排列在前面的有学习倦怠、大学英语、影响因素、应对策略、学习动机、高职学生、行为不当等。因此,为了解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的趋势,笔者利用CiteSpace5.5可视化软件,以“1年”为单位,由此绘制了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关键词共现时序图谱
如图3所示,2010至2022年间国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热度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阶段,且2009至2016年具有很强的研究热度,研究趋势在新的视角下不断延伸和突破。
此外,借助图1并结合关键词时序图谱,由此得到了近20年来国内英语学习倦怠研究在三个阶段中其研究热点的发展状况:(1)起步阶段(2006—2008年):此阶段的关键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展开如学习倦怠、英语学习、倦怠和应对策略等,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关键词,说明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处于英语学习倦怠的系统理论探索时期。这与当时学术研究背景密切联系。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开展了倦怠在学习领域的研究(如Pines &Kafry,1980;Meier &Schmeck,1989;Maslach &Leiter,1997;BrankoSlivar,2001等)。之后,陆续有国内学者关注到学习倦怠,台湾学者张治遥把学习倦怠界定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和学习负荷,亦或是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张治遥,1989)。之后,杨丽娴和连榕等人(2005)以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逃避学习的行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提出来的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的倦怠现状,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厌学的情绪。(2)发展成熟阶段(2009—2016年):此阶段研究热点词迅速延伸拓展,分布在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大学生、高职生、中学生、相关性研究等热点词上。这说明此时期研究热点由英语学习倦怠理论介绍逐步转向外语教学实证研究,即调查各类学生是否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倦怠情绪并寻找减轻倦怠情绪的方法,从而在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有效性和英语教学上以启示。例如,邓芳娇(2013)英语范生的学习倦怠和专业认同感,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注重情绪干预等。(3)瓶颈阶段(2017—2022年):此阶段的研究热点并不像前两个阶段那么多,关键词主要聚焦情绪低落、低成就感、英语成绩,通过筛查发现还有中介作用等热点词上。着说明学者们在采用以往学者问卷和维度的基础上,还通过与学业成绩相联系进行研究,当然,这显然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意味,因此,这一时期并没有更多的研究性发现。然而,从当前社会和环境,以及当前疫情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倦怠情绪不减反增。
当前疫情形式下,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当我们再继续对文献精细划分,选取2018到当前的文献,再通过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就很可观地发现最近往后地研究趋势。如图5所示,之前没有出现的关键词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和孤独感、专业承诺、自尊、在线学习、师生互动、互动失衡等。从上面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这些基本都是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导致的师生互动失衡的情况。表明英语学习倦怠与当前疫情背景紧密联系,这给国内学者提出新的难题和考验——如何化解当前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情绪,同时,对于学者们而言也是另一个视角和挑战。
图5 关键词网络知识共现图谱
国内学者在英语学习倦怠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注其表现、成因、影响因素和应对对策、应对策略。对这一研究领域尽管已经有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依旧不够深入甚至遭遇研究瓶颈,并非是英语学习倦怠有所下降,只是突破不够。今后对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重点关注:(1)英语学习倦怠与其影响因素因果关系研究,着重分析其影响因素行进路径,旨在揭示英语学习倦怠产生的内部机制及创建英语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提供更明晰的图式。(2)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可知,当前学者们主要调查某一所高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的情况,由于地区、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差异性,并不能反映整体的倦怠现状。所以,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范围,在全国进行抽样调查,并且有区别有分化的进行调查,增强研究可靠性。(3)正对当前疫情大背景,就业难等现实情况,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状况,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