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大格局,也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主题,从理论角度探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机理,从政策层面分析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战略视野梳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从前瞻维度作出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走向判断,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MIDAS/GTS中,坡体的剪应变是反映坡体变形破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坡体变形破坏位置的主要依据.图8、图9分别为双排桩支护前Ⅱ-Ⅱ剖面X、Y方向的剪应变云图,图10、图11分别为采用双排桩支护后Ⅱ-Ⅱ剖面X、Y方向的剪应变云图.
本文从文化与经济定义、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来扼要综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
台湾作家白先勇说:“如果要我选三篇‘五四’以来三十年间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我一定会选沈从文一篇,大概会选他那篇震撼人心的《生》。”
《大辞海》指出: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雷蒙·威廉斯也认为,在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里,“文化”或“一种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名词,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当中主要是指“表意的”或“象征的体系”
。而关于经济,《大辞海》定义为,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因此,文化偏重精神领域,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而经济偏重物质领域,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本文阐释的文化,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文阐释的经济,特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有其运行机理。
2021年,我国总体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已实现良好开局。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明晰方向、优化路径,可采取做好战略定位和规划设计、推进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加强区域治理和园区治理、凝聚文化认同和提升精神动力等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适用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历史进程观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的表现。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兴起,学术界也在探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李海舰、王松回顾了经济学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由分离论到融合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只有树立大文化观才能形成大经济观,以及由小文化小经济向大文化大经济的转变
。黄江华、莫远明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文化产业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和窗口。“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向产业集聚化、园区开放化、融合多元化和治理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促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一步的重要趋向
。
2.艺术范畴的毛笔书法作品。关于毛笔书法作品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不用赘言的。古今名人字画皆是书画爱好者的赏析和收藏的宠儿,也是研究和发展东方艺术的不竭源泉。所谓艺术,即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创造的成果,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中介,以丰富的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审美形态。美术作品即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毛笔书法作为书法门类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属于美术作品。因此,从艺术范畴的角度来看,毛笔书法作品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
在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还在探索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在2021年第四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认为文化数字化发展形成了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智能化“三化融合”的生态体系,具有突破文化产业困境、重组文化生产关系、重构生产流程、畅通跨产业通道、匹配新消费特征的价值
。梅兵认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为了在发展地域优势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保护好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宋瑞认为,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产业与事业、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等关系,并从体制机制、法规政策、产业统计、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
。
除学术理论界在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外,政府部门也在政策配套上作出了探索。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文化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从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与金融、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融合发展。2019年,科技部等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科发高〔2019〕280号),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北京、上海、广西等地,出台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到2021年底,国家层面的“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规划已陆续出台,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发挥了政策规划对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导向作用。
研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把握其运行机理,并从战略视野上来看待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依托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撑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矛盾理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等。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适用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研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最基本的理论关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尽管面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新的发展挑战,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因而其依然是指导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
2.矛盾论和辩证发展观
马克思的矛盾原理,是辩证法思想的核心。矛盾理论的肯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以及矛盾在联系和发展中的根本因素。矛盾意味着对立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与经济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理论适用于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与经济在融合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此消彼长,或者是同频共振,都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发展观表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世界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看待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问题上,要有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在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中科学、理性、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场景。在塑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中,文化消费是重要取向,也贡献了半壁江山。塑造消费新场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融合、体验,让零售和文化产业以及服务业有机结合。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加快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为例,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使文化资源获得创造性转化。沉浸式体验以大量的技术集成、快速的内容更新、广阔的市场应用,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前沿领域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版块,新业态新场景也会不断涌现,出现更多类似于北京全聚德、乌江榨菜、谭木匠、老干妈、印象大红袍等知名文旅消费品品牌,比如遍布全国城市的谭木匠连锁店,每年会在门店组织一些消费体验活动,深受消费者和游客青睐。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从新结构经济角度来看,林毅夫教授认为,必须要按照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同时必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这表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市场与政府,分别代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市场与政府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得益彰,无疑是最好最实用的调控手段。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更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市场更加有效有用,让政府更加有为有位。因此,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在把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是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和地方差别化探索,寻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最大公约数,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功用最大化,这就考量各级政府的施政智慧。二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打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市场;同时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基于上述对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可剖析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
Research on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Yunnan Long-term Stand-by Units in the Situation of Power Reform LI Xiaozhen,WAN Tian,TAN Jieren(29)
1.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个穿西装的印度店员上前招呼。店堂虽小,倒也高爽敞亮,只是雪洞似的光塌塌一无所有,靠里设着唯一的短短一只玻璃柜台,陈列着一些“诞辰石”——按照生日月份,戴了运气好的,黄石英之类的“半宝石”,红蓝宝石都是宝石粉制的。
1.文化强国战略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在协同上下功夫。协同创新发展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旋律,这种协同与融合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融合发展,也同样需要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协同发展,融合与协同,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在创新支撑下,融合促协同,协同促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与经济创新发展。协同涉及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也可分为政策协同、体制机制协同、项目协同、平台协同等。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其下一步就是坚持协同创新发展,在协同基础上不断加强创新,在创新驱动下进一步深化协同。
文化与经济,既有融合发展的一面,也有分离或背离的一面。由于经济的外部性,引致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其中经济的负外部性对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大。因此,要增强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性,及时矫正市场失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把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注重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考虑到其外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运行规律,更好地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一种整体视野的新型文化观、文明观。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其终极价值取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治理经验对当代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语言和文字都得到了尊重与保存,一个“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价值层面的内涵深化,又能体现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将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要发展,经济基础也要发展,二者高度正相关,融合发展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的内在驱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优化营商环境,可发挥文化引领经济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浮选尾矿熔炼合金100 g,熔炼中还原剂配比为尾矿干基20%,真空度为102 Pa,温度1 000~1 100 ℃,蒸馏45~90 min,浮选尾矿熔炼合金各组分分析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见表4。
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和先导工程。进入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长河,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重塑世界文化格局,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强国任重道远。文化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方向,深度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程度和效果,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智慧。要统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从战略层面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文化影响力,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强国战略走深走实。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了党的系列重要文献。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来说,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文化建设角度作了分领域的全景式总结和呈现。这充分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之一。
2.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目前有九个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从区域发展版块看,有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个重大战略;从经济圈或城市群看,有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重大战略;从流域看,有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还不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个一体化包括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等,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一体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文化是灵魂,如长三角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湾区文化、粤商文化、岭南文化,京津冀的京派文化、津门文化、燕赵文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巴渝文化、蜀文化等,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即文化认同感越强,经济越发达。
3.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替之际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大手笔,也是大智慧。乡村振兴战略将贯穿到“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延续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明确有“三步走”的时间表。党中央通过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成立乡村振兴局等系列顶层设计,全面实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统筹和协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思路全面实施。其中,文化振兴将五大振兴有机地串联起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基于前文的分析,低电压SRAM测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面向稳定性故障的DFT设计和基于March-Like算法的MBIST设计,本节在成熟的数字芯片设计环境中,进行低电压SRAM测试电路的实现,并进行仿真与分析。
4.双循环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就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大部署之一。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基础上,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5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试点城市与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名单高度吻合,从侧面说明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试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双循环战略视野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消费资源集聚地,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成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和拓展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体化趋势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发展始终是主旋律,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场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极价值取向,这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和增强。做好文化引领,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声,文化的先声就是要发挥引领作用,以文化引领带动思想引领、舆论引领、政策引领。在新时代,中央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涵养中国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点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得到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指引不可或缺,就是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并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一体化趋势,指朝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方向发展的趋势。总体上讲,一体化趋势贯穿到“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加强区域合作是主流趋势;从城市群的发展来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重要选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指导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发挥长三角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城市群、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一盘棋”,唱好“多城记”。一体化首先是经济一体化,然后是文化一体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和旅游一体化、绿色生态一体化,等等。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一体化趋势加快形成。反之,一体化趋势加快形成,又深度影响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2.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外部机理
3.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
“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也面临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特别是在文化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战略驱动下,文化与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把握这轮战略风口,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文化与经济融合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发放调查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86.99%,其中男生157人(43.49%),女生204人(56.51%)。
总而言之,改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建立起一个信息化的政府档案管理系统可以说是对办公室工作效率提升的一条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一个必然要求。虽然现在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向着信息化迈进,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我们现在的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加强政府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政府管理档案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当0
要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方面的顶层设计,从战略、规划、策划等维度未雨绸缪、前瞻预判。
首先要明确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抓住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结合“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体化趋势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发展始终是主旋律”“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场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极价值取向”的走向判断,明确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要在现有文化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战略驱动下,特别要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先导作用,用好用活现行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国家政策,并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成立高规格的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处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具体到开发区园区,也要根据国情、省情、市情,加强目标、战略、定位研究,其核心是运用大数据,必须大力打造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优化云平台功能,动态掌握面上情况,研判、前瞻、预警下一步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大趋势。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家底,查找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差距;学习其他地方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运行经验,开展比较分析,明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强战略定位,突出比较优势和差异化,一园一策,构建战略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正确、区域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的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战略体系。
ST8100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智能建筑系统。该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成熟,可以保证安全监控系统的全面性和有效性。ST8100软件主要采用集中分布式控制方式。内部系统是多层分布形式,每一层采用较成熟、先进的微处理技术,实现分布式处理、多任务操作等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它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处理事件的发生,并发出警报。在整个软件中采用了c/s网络拓扑结构,也可以集成b/s结构。
3.科学性。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导视系统都是借鉴或照搬其他学校,对于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不多,出现的问题就有文字表达含义不符本地文化、路面楼体导视牌尺寸不协调、导视牌选材不适导致的天然损坏等。导视系统的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多方考虑。
其次,要编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规划。要立足高起点,突出发展示范、创新引领理念,在编制各类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规划过程中注意运用比较研究、对标研究和第三方评估方法,要在综合性的发展规划中找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地位,并在已出台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基础上,编制《“十四五”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规划》,并做好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金融等专项规划的衔接,进一步发挥规划对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要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策划。要结合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在做好概念性规划、实施方案等策划的同时,也要做好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工程等方面的策划,让文化与经济融合更好地落地、走深走实。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领域,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必须有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策划支撑。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策划,要强调个性和特色,突出差别化发展。目前一些开发区园区比较重视战略和规划,但仍然轻视策划,导致战略规划落不了地,因此,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策划,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必须从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抓好协同和融合发展。
一是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视野下,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产业将发挥引擎作用。文化产业,植根于经开区、高新区等开发区和文创产业园区。区域合作背景下,开发区和文创产业园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需要联动发展,要引导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发挥叠加集聚效应,推动开发区和文创产业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引领区。目前国内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上处于领先位置,对其他地方有示范和借鉴意义。在解决好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区域协同最重要的是产业协同,产业协同是区域协同的重要引擎。下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必须从产业协同上取得根本突破。
二是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融合。产业协同对区域协同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关键。要进一步拓展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经济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持续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以及文化与新业态的融合,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深化文化与政产学研平台和智库机构的融合,在发展智库产业中凸显智力支撑和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融合,要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引育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优强企业,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型开放主体,大力发展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集聚,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在深度融入双循环中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文旅产业为例,产城景融合成为一些地方打造的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也是有产业支撑的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而根据文件精神,提出推进区域、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选项。
一是加强区域治理。国家治理实质上是政府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的维度很多,与区域协同发展相对应,对发展区域经济而言,政府治理就体现在区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区域治理。一方面,通过区域治理,加强区域协同,包括跨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的协同,加强区域治理。如国家层面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九个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实现对这些区域的有效治理。同时,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四个区域发展版块、三个经济圈或城市群、两个流域内部协同发展,或者跨区域协同发展,从而也可有效加强区域治理,并探索区域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径等。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要在巴蜀两地同宗同源、同根同脉的基础上,推进成渝两地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旅游等深度融合,走一条包容、竞合、互惠、共赢的区域治理融合发展新路子。
二是加强园区治理。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通常在开发区园区集中体现。因此,对开发区园区而言,加强政府治理,就是加强园区治理。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现代技术,加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园区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一窗式”政务服务工作,构建省域、市域、县域、街镇(园区)、社区(街区)一体化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各开发区园区要争取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推进区域(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提高园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的生产力,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需要有文化底蕴的,也是需要精气神的。凝聚文化认同,增强精神动力,二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凝聚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通过教材、课程、培训、宣讲、竞赛等形式,延续中华文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提升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国际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荐和展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文化认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增强精神动力,激励全体国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就需要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勇于担当作为、增强发展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具体而言,通过精神动力加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才更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角度观瞻,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会持续到“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景将十分可期。期待学术理论界、产业实务界和政府部门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科学把握其运行机理,深化改革试点,加强协同创新,助力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 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文化、新闻出版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
[2] WILLIAMS 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91.
[3]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经济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
[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1-123.
[5]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25.
[6] 黄江华,莫远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J].出版广角,2020(6):26-29.
[7]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在南京发布[EB/OL].[2021-10-22].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11022/469489d718094fb0927f5c79269fb5d5/c.html
[8] 查建国,仝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19(002).
[9] 宋瑞.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24-3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 花建.文化与科 技融合的新业态[EB/OL].[2020-12-04].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1204/c1013-31954620.html人民日报,2020-12-4(20).
[1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