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肖雅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三科(商丘,476000)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是临床上比较普遍的一种心脏系统障碍性疾病,也是心脏系统障碍性疾病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一旦发生,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就会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随着目前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心脏除颤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的治疗中[2]。该技术能够对患者的心房产生刺激,并以刺激能量脉冲作为基点,撤底消除心肌折返通道,同时采用同步除极抑制患者的心肌纤维颤动,再主导心脏节律利用窦房结起搏点,促进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本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进行急救的60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效果,旨在为提高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的急救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60名,其中男性患者35名,女性患者25名,平均年龄(65.67±4.48)岁。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的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并发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2.1 分组
将入选的60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对照组患者则通过人工除颤仪进行急救。
1.2.3 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
使用PHYTH MX ECD型体外自动除颤仪对患者进行急救[4],设置自动识别时间为10 s,电击心率>180 次/min,电击次数为8次,电击时的能量依次设置为200 J、300 J、300 J、360 J、360 J、360 J、360 J、360 J。
1.2.4 人工除颤仪进行急救
使用人工除颤仪对患者进行急救,电击时的能量为200~360 J,根据除颤的效果确定需要进行的除颤次数,而心室颤动的情况进行同步或非同步除颤。在手术过程中选择200 J的能量处理室性心动过速复律。若对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后能够达隆、肾上腺素与心肺复苏处理3次之后,并且患者再经历3次电击除颤且没有任何效果的,就需要通过电击对患者再次进行除颤。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可以通过人工呼吸或者气管插管进行治疗
1.3.1 除颤成功率和院内生存率对比分析
判断除颤是否成功的标准如下[5]:窦性心律通常用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护表示规则的室上性节律或者室性自主节律,此时能够监测到患者的血压以及大动脉的搏动情况。记录2组患者除颤成功率,并统计患者院内的存活率。
1.3.2 抢救成功所需时间对比分析
成功抢救患者所需时间通常分为 0~4 min、4~8 min、>8 min共计 3个时间段,所需时间越短,表明抢救效果越好[6]。
1.3.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统计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诱发出血、心力衰竭和再次休克,同时计算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使用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首次除颤成功、除颤总成功和院内存活人数及所占比率见表1。2组患者除颤成功率和院内生存率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除颤成功和院内生存率比较[n(%)]Tab.1 Comparison of defibrillation success and in-hospital survival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所需时间及占比见表2。2组患者抢救成功所需时间对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抢救成功所需时间比较[n(%)]Tab.2 Comparison of time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rescue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是一种十分危急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入院之前,发生该疾病时,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7]。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紧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该仪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具有黏吸力的除颤心电监护电极,减少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与具有黏吸力的电极之间紧密连接,可以降低两者之间的阻抗系数[8]。体外自动除颤仪还可以分析患者的心律。在使用之前,只需要设置好自动除颤仪的各项参数,该仪器就能够根据已经设定好的程序独立完成相应的检测项目,不仅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还有效地提高了除颤成功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研究表明[9],体外自动除颤仪的工作特点就是能够连续性地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进行监护,并且在必要时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的除颤治疗,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意识的快速复苏,降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本研究中,通过体外自动除颤仪治疗的患者首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成功率和院内存活率均高于通过人工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抢救成功所需时间对比,通过体外自动除颤仪治疗的患者显著小于通过人工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患者,且通过体外自动除颤仪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通过人工除颤仪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提供及时的除颤治疗,做到连续性的监护,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意识恢复率,降低出血、心力衰竭以及再次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0]。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自动识别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症状,并可持续监护,同时还可以及时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电击治疗。但是体外自动除颤仪起搏功能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无法对电击后或者室颤后停搏的患者提供起搏的治疗。有学者[11]针对性地选取了9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探究体外自动除颤仪与人工除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疾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治疗患者的除颤成功率和院内存活率比人工除颤方式更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没有对患者做治疗后的随访工作,因此接下来的研究中将增加研究对象的数量,加强对体外自动除颤仪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