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编目(Ⅰ):两栖纲

2022-10-13 03:29程松林郭洪兴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鲵武夷山保护地

程松林,程 林,郭洪兴,方 毅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铅山 334500)

种,是人们认识纷繁多样的生物圈、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估的基本单元,是可靠的分类单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种”又体现出分水岭的特性,宏观生物学研究由种开始到属直至生物界,微观生物学研究由种到亚种直至遗传密码。在物种绝灭速率加快的今天,物种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而物种的多样性现状和结构变化脉络,是评价一个区域环境原生性或一个保护地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脊椎动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濒危物种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适逢国家已经确定将该保护区范围纳入跨江西、福建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一体建设的转型时期,对江西武夷山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归纳,对指导下一步武夷山国家公园整体科研监测布局,规划江西片区科研监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海洋性气候向内陆型气候过渡带,是我国人口城镇密度高、工农业和交通网络极为发达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武夷山脉北段的西北坡。地理坐标为27°48′11″-28°00′35″N,117°39′30″-117°55′47″E,平均海拔约1 200 m,是我国东南陆域最高山地的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16 007 hm2,区内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 160.8 m,是我国大陆东南地区的鲁、苏、沪、浙、赣、闽、徽、湘、粤、桂10个省(市、自治区)的最高峰。

在过去的47年,保护区先后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1975年的上饶地区武夷山森林保护区,面积1 665 hm2;1981年的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 572 hm2;2002年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 007 hm2;2021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面积初测为27 900 hm2(见图1)。

图1 江西武夷山不同时期保护地管理范围与传承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cope and inherita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Mount Wuyi in Jiangxi Province

保护区属于亚热带中部季风湿润区,年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2 583 mm,年均蒸发量778 mm;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回暖迟而多雾天,夏季凉爽多降水,秋季短暂变温快,冬季寒冷常有冰雪;地貌为中低山山地,表现为山体高大、地形陡峭,沟谷众多的特点;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受地形、气温、降水量和土壤类型的共同影响,植被垂直带谱典型发育,林下植物种类结构复杂多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6.0%以上。为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原始林残留区和亚高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与历史资料收集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保护区技术人员发表(出版)的文献、调查研究总结报告,高校和研究单位专家在保护区研究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文献;对极少数罕见的珍稀濒危物种,核实后引用当事人提供的野外调查记录数据[1-9]。

2.2 数据整理分析

先将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数据,参考《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0]采用的分类系统,按“纲”分别整理出不同类群的物种信息。

采用G-F指数法[11]分析多样性状况。该指数的定义为:如果一个地区仅有1个物种,或者仅有几个分布在不同科的物种,则定义该地区G-F指数为零;非单种科越多,相应地G-F指数越高;DG和DF分别是“属”级分类阶元和“科”级分类阶元的多样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多样性与特征

通过整理汇总,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有两栖纲动物2目9科23属33种(参见表1)。其中的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等10个种为研究区常见物种,占物种数的30.30%;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等13种属于地模种群,占物种数的39.39%;大鲵(Andrias davidianu)、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等18种为中国特有种,占物种数的54.55%。

表1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纲物种名录Tab.1 Amphibian species list in Wuy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iangxi Province

3.2 G-F指数分析

研究区两栖纲动物9科中,有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蟾蜍科(Bufonidae)2个单种科,占科数的22.22%;在全部23属中,单种属有13属,占属数的56.52%;DG-F指数为0.4394,其中科的多样性(DF=5.4307)较高,而属的多样性(DG=3.0447)相对较低。

3.3 物种受胁状况和保护地位

列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受胁名录的有大鲵(CR.)、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EN.)、小棘蛙(VU.)、九龙棘蛙(Quasipaa jiulongensis VU.)、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VU.)5种,另有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崇安髭蟾、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小竹叶蛙(Bamburana exiliversabilis)、竹 叶 蛙(Bamburana versabilis)、福 建 大 头 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等近危(NT)的6种;未评估的有孟闻琴蛙(Nidirana mangveni)1种。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有大鲵(CR)、黑斑侧褶蛙(NT)、九龙棘蛙(VU)、棘胸蛙(VU)4种,以及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2个数据缺乏(DD)的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鲵和虎纹蛙2种,江西省重点保护的有6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有大鲵(附录I)、虎纹蛙(附录II)2种。

4 建议

生物分布是自然界综合条件的一种反映[12]。由于受生物学、生态学的复杂性与环境多变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时期进行的区域某类群的物种区系研究,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生物学科技队伍的日益壮大,一些新种被发现,有的物种的分布有了新的变化[3,9,13],特别是分子技术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广泛应用,许多过去用形态学分类的亚种、隐含种被提升为种[14-15],给保护地的物种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要发挥保护地科技人员“贴近自然资源,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保护地科研监测工作,使各级各类保护地能明确回答:有什么?在哪里?在怎么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计划。

致谢:保护区的袁荣斌高级工程师帮助制图!

猜你喜欢
大鲵武夷山保护地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鲵的智慧
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研究
萌物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