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玉,何家颖,李淑瑶,关彤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代谢性和炎症性疾病,以发作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血脂与血尿酸(BUA)间存在相互影响。近年来,血脂比值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被认为比单个血脂指标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及预测意义。在我国,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痛风有整体论治、副作用少的优点,可有效缓解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痛风急性发作,预防伴发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讨岭南地区痛风患者BUA水平与血脂比值的相关性,寻找痛风中药用药规律,以期为更好地指导痛风的临床中医诊疗提供客观证据,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9例痛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痛风的患者,共99例。根据血脂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均正常组(简称血脂正常组)42例、单纯胆固醇升高组(TC升高组)14例、单纯甘油三酯升高组(TG升高组)27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组(血脂升高组)16例。
1.2 诊断标准痛风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的痛风诊断标准。血脂异常标准:参考2007年5月卫生部心血管防治中心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TC>6.22 mmol/L,TG>2.2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5年ACR/EULAR痛风诊断标准且痛风治疗方案稳定;②病历资料完善,中医四诊资料完整可靠;③在广东地区居住3年以上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精神病的患者;②存在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因素,如血液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骨髓瘤等)、肾病(肾功能衰竭、多囊肾)、某些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③服用可能影响BUA水平的药物,如利尿剂、阿司匹林、抗结核药的患者;④合并其他风湿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患者;⑤慢性痛风近期发病迁延不愈,需要长期服用小剂量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止痛的患者;⑥合并有感染或者其他炎症性疾病的痛风患者。
1.5 研究内容
1.5.1 观察指标及相关性分析(1)观察指标: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共患病史等;②辅助检查指标:包括血尿酸、血脂四项(TC、TG、HDL-C、LDL-C)、肝功能两项[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二项[血肌酐(SCr)、血尿酸(BUA)]、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泌尿系彩超等。(2)相关性分析:观察BUA水平与ESR、CRP、TC、TG、LDL-C、HDL-C及血脂比值[TC/HDL-C、TG/HDL-C、LDL-C/HDL-C]的相关性。
1.5.2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将所有纳入病例的有效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对处方中所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运用平台中“统计报表”功能,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次统计分析,再运用“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及层次聚类分析。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次和频率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种影响因素对痛风患者BUA影响的大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共收集痛风患者99例,血脂正常组42例,平均年龄为(43.32±13.92)岁,平均病程为(5.99±4.69)年,平均BUA水平为(509.38±132.47)μmol/L;TC升高组14例,平均年龄为(42.00±13.74)岁,平均病程为(6.50±9.26)年,平均BUA水平为(667.75±152.36)μmol/L;TG升高组27例,平均年龄为(39.15±9.94)岁,平均 病 程 为(4.67±3.60)年,平 均BUA水 平 为(507.57±211.33)μmol/L;血脂升高组16例,平均年龄为(44.33±17.03)岁,平均病程为(10.19±6.47)年,平均BUA水平为(552.17±136.92)μmol/L。除血脂升高组的病程、SCr水平与血脂正常组、TG升高组比较,以及血脂正常组、TG升高组的身高与TC升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组间的年龄、体质量、BMI、BUA、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4组痛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of gout patients(±s)
表1 4组痛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of gout patients(±s)
①P<0.05,与血脂正常组比较;②P<0.05,与TC升高组比较;③P<0.05,与TG升高组比较
观察指标年龄/岁病程/年身高/cm体质量/kg BMI/(kg·m-2)BUA/(μmol·L-1)SCr/(μmol·L-1)ALT/(U·L-1)AST/(U·L-1)血脂正常组(42例)43.32±13.92 5.99±4.69 170.03±6.04②75.08±16.16 25.91±5.12 509.38±132.47 92.84±24.26 27.50±24.34 19.06±8.00 TC升高组(14例)42.00±13.74 6.50±9.26 162.75±10.69 67.00±9.63 25.22±1.61 667.75±152.36 98.75±16.68 21.75±11.27 19.75±5.32 TG升高组(27例)39.15±9.94 4.67±3.60 170.54±4.73②79.19±13.52 27.17±4.16 507.57±211.33 91.63±13.84 37.04±28.39 23.56±14.58血脂升高组(16例)44.33±17.03 10.19±6.47①③169.17±5.04 79.33±18.24 27.77±6.44 552.17±136.92 122.67±76.51①③26.17±16.31 25.33±23.48
2.2 各组间炎症指标水平及血脂比值比较如表2所示,TC升高组及血脂升高组的TC/HDL-C、L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TG/HDLC、ESR、CRP水平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升高组的TC/HDL-C、TG/HDL-C、L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ESR、CRP水平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4组痛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及血脂比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 levels and lipid ratio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of gout patients(±s)
表2 4组痛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及血脂比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 levels and lipid ratio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of gout patients(±s)
①P<0.05,与血脂正常组比较
观察指标HDL-C/(mmol·L-1)TC/HDL-C TG/HDL-C LDL-C/HDL-C ESR/(mm·h-1)CRP/(mg·mL-1)血脂正常组(42例)1.03±0.67 4.63±1.35 1.41±0.60 3.08±1.21 35.4±28.72 3.56±2.77 TC升高组(14例)1.22±0.39 6.21±1.44①1.52±0.85 4.93±1.23①35.75±23.82 3.50±2.65 TG升高组(27例)0.84±0.23 6.26±1.75①6.03±10.45①4.30±1.37①25.59±24.74 3.50±3.08血脂升高组(16例)1.02±0.23 6.94±1.44①3.7±2.26 4.71±0.96①22.00±16.58 3.60±2.51
2.3 痛风患者BUA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痛风患者BUA与LDL-C/HDL-C、TC/HDL-C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UA与ESR、CRP、TC、TG、LDL-C、HDL-C、TG/HDL-C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痛风患者血尿酸(BUA)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lood uric acid(BUA)and laboratory indicators in gout patients
2.4 药物频次分析如表4所示,收集99例患者的临床有效处方,经规范统计后共包含中药131味,其中药物频次≥14次,即药物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24味。用药频次最高的前5味中药依次为薏苡仁、甘草、牛膝、绵萆薢、苍术。
表4 痛风患者有效处方的药物频次分析(频率≥10%)Table 4 Frequency analysis of drugs in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or gout patients(frequency≥10%)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核心用药组合规律分析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本科治疗痛风的常见核心用药组合23个,以及关联度较高的用药组合23个。结果见图1、表5、表6。
表5 治疗痛风高频药物核心组合分析(支持度个数≥45,置信度≥0.9)Table 5 Analysis of core combinations of highfrequency drugs in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or gout patients(support≥45,confidence≥0.9)
表6 治疗痛风用药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45,置信度≥0.9)Table 6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of the drugs in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or gout patients(support≥45,confidence≥0.9)
图1 治疗痛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图(支持度个数≥45,置信度≥0.9)Figure 1 Network diagram of drug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for drugs in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or gout patients(support≥45,confidence≥0.9)
2.6 基于复杂熵聚类及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组合规律分析在不同数值的调试下,按相关度为9,惩罚度为3,得出最符合药物关联规则结果的13个新方组合。结果见表7。
表7 13个治疗痛风的候选新方组合Table 7 Thirteen new combinations of candidate new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out
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有明显异质性,可表现为关节炎、痛风石,还常累及肾脏引起痛风肾,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2]。近年来,遗传-代谢-免疫-炎症这个互相影响的复杂网络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3]表明,75%~84%的痛风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且血脂升高的程度和血尿酸(BUA)含量升高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痛风患者BUA水平与血脂比值LDL-C/HDL-C、TC/HDL-C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脂代谢紊乱不仅仅是痛风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痛风常见的并发症。一方面,血脂水平的升高可能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4],影响尿酸排泄;且脂代谢降解部分游离脂肪酸时,脂肪酸再脂化进入其他组织的过程会提高三磷酸腺苷(ATP)的利用率,血脂升高则会增加游离脂肪酸的生成和利用,加速ATP的分解,从而导致BUA水平的增加[5]。另一方面,BUA能通过增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降低脂联素来放大脂肪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6],促进脂肪的形成[7]。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不统一,古代医家多将痛风的病机责之于风、湿、痰、热、瘀阻滞经络。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最早见于《灵枢·贼风》,曰:“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卒然病者,……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之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膝理闭而不通。……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医学入门》言:“痛风历节分怯勇,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然而,历代医家所论及的“痛风”不完全等同于现代风湿病学中的痛风,随着时代的进歩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现代医家朱良春认为痛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主要病机为湿浊瘀滞阻于体内[8]。王琦认为痛风的发病,以体质偏颇为本,痰湿、湿热、血瘀体质为高发体质;以湿热痰瘀交阻为标,自身体质偏颇,湿、热、痰、瘀交阻,经脉不通,而不是风寒湿邪侵袭机体[9]。黄峰认为,本病发作因风寒湿邪外侵、饮食不节而化生湿热、浊毒沉积于筋肉关节,且邪盛久必伤正,损伤脾肾,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湿热浊毒难除,从而使本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10]。邵华认为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内外因相合,痰湿瘀阻;先天禀赋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为内因,外感风、寒、热、湿邪为外因;湿热壅聚下焦,痹阻经络,遂发为本病[11]。
本研究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9首,基于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当支持度个数≥45,置信度≥0.9时,网络分析图显示,常用的药物组成有四妙散加味之意,可清热利湿,舒筋通络。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有“岭南多瘴气”之说,故当地居民多为湿热体质。四妙散由二妙散加牛膝、苍术而来,是治疗痹病湿热证的名方。《世医得效方》称二妙散:“治一切风湿寒热令足膝痛,或湿肿脚骨间作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一切脚气,百用百效”。高频用药核心组合中,黄柏清热解毒、燥湿通淋,善于治疗下焦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促进湿浊清除,使湿邪去而热邪无所依附;薏苡仁健脾渗湿、消痈;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绵萆薢利下焦湿热,解足膝痹痛;甘草调和诸药。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治疗痛风处方中药物间的隐性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共得出13个候选新方。新方中用药种类较多,清热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综上所述,痛风患者BUA与血脂比值密切相关,血脂比值对痛风患者管理有较好的预测和诊断价值,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血脂比值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岭南地区治疗痛风更应注重清热利湿,舒筋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