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芸 ,宋 倩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朋辈”顾名思义是指“朋友”和“同辈”,包括情感上亲近和年龄上相仿两层含义。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同学之间或年龄相仿的朋友之间互相给予心理安慰、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以提升彼此心理素质的互助活动。[1]
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高校心理工作专业人员匮乏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互助这一心理育人新模式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普查2019—2021年新生心理数据发现,存在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约占当年新生人数的11.3%—14.1%。虽然各高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按照1:4000的师生比例进行配备,但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和波动性,实际疑似心理问题学生人数是在校三个年级学生的加成,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0%—40%,所以仅靠心理教育中心的几位专职教师难以满足全校2万余名学生在心理知识教育、宣传、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在这一形势下,有必要探索新的心理工作体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国霍夫曼的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工作者经过20—40小时的培训,其咨询效果与专业心理咨询员相当。[2]这显示了朋辈心理互助的可行性。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形式也能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朋辈间的天然临近性,使朋辈心理互助员在工作时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能有效降低学生的阻抗情绪。苗秋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同龄人是学生倾诉对象的首选,超过85%的大学生愿意参与朋辈心理咨询活动。[3]另外,朋辈心理互助员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在校园内,在及早发现、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员可以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朋辈心理互助学生组织成员等。有学者认为,朋辈心理互助员将成为高校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的基层力量。[5]目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朋辈心理互助员观念认知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观念认知度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朋辈心理互助观念不了解,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心理委员缺乏对疑似心理问题学生主动干预的意识;第二,没有认识到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些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级其他班干部兼任,有的甚至是竞选其他班干部失利的学生的权宜安排,在实际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度。
2.朋辈心理互助员胜任力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类似心理协会的学生社团大多数是学生出于兴趣爱好自发加入,社团内部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心理专业引导。高职院校的朋辈心理互助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专业性、心理活动的广泛性、个体咨询的技能、危机干预的预警和实操等环节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
3.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机制不全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朋辈心理工作理念,但此项工作仍因学校的性质、生源质量而有不同的特点。整体而言,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在人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方面缺乏专业、规范和成熟的机制[6],既难以推进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常态化,也无法保证该项工作的实效。
4.朋辈心理互助工作者获得感不高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逐渐推崇“助人自助”的朋辈心理互助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朋辈心理工作队伍关注度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等在学生干部群中被边缘化,朋辈心理互助工作者在心理素养和实际技能方面的获得感不高。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问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心理育人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TPS(Teacher—Peers—Student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从“朋辈心理互助队伍机制建设”(T—P)和“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实践”(P—S)两大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如图1所示。具体做法是从队伍建设角度出发,培养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新力量、树立优秀朋辈心理互助榜样,从而多角度协助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在学生主体间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朋辈心理工作技能双提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图1 “TP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
1.建设一支“12345”型朋辈心理互助队伍
我校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12345型”朋辈心理工作队伍的工作模式,即校朋辈心理互助员以“助人自助”为一个中心,具备学生干部和“半专业化”心理工作人员双重身份,联动“教师(心理中心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问题学生”三层,以提升朋辈间“希望”“自信”“坚韧”“积极”的心理资本四要素为目标,开展五项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包括教学、活动、宣传、信息监控和收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朋辈心理互助员的主要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模式
第一,朋辈心理互助工作队伍培养以“助人自助”为一个中心。朋辈心理互助员利用学习到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助人”工作。同时,他们也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实现自我成长,达到“自助”的目的。在不断良性循环中,朋辈心理互助员得到了“心理资本”和“助人技能”的双重提升。在各项具体心理教育宣传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朋辈心理互助员以“心理健康典范的展示员”“心理健康活动的策划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宣传员”“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的信息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五合一”角色定位,在工作团队间团结互助,共同协作,发挥了朋辈间的示范引领、心理互助及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助人自助”效果得以显现。
第二,我校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具备学生干部和“半专业化”心理工作人员双重身份。我校于2016年1月创建“朋辈心理互助员四叶草团队”,定性为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建并统一管理的校级学生干部队伍,负责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组织开展系列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工作。朋辈心理互助员是校级学生干部,在综合测评中予以相应的加分,也可以按照《大学生手册》中相关规定进行评奖评优认定。同时,学校心理中心负责对朋辈互助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日常管理,使其在心理工作各方面相对“专业化”。
第三,朋辈互助员在工作中要联动“教师(心理中心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问题学生”三层。一是朋辈互助员接受心理中心教师的日常管理、培训、督导,也向班级辅导员、心理教师反馈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进行转介和协助组织活动。二是朋辈互助员向班级心理委员宣传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团辅,提醒心理委员每半月上交《班级心理晴雨表》。三是朋辈心理互助员也可以接受疑似心理问题学生的求助,提供心理知识宣传,根据问题情况提供简单的咨询和转介。
第四,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培养以提升朋辈间“希望”“自信”“坚韧”“积极”的心理资本四要素为目标。我校“朋辈心理互助员四叶草团队”的团队文化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在培训、日常工作、团队建设、心理活动等实际工作中着重对互助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五,探索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就是要探索将朋辈心理互助队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工作,开展五项朋辈心理工作。具体如下:教学、活动、宣传、信息监控和收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开发好、运用好朋辈心理工作队伍力量,可以使心理育人工作焕发生机,增强心理育人工作实效。
2.“选拔—培训—考核—评优”一体化机制构建
一是选拔机制。为了保证朋辈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人员选拔上采取“自愿、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采取“笔试+面试+心理特质测试+绘画心理测试”的方式,从助人意愿、知识技能、人格特质和潜意识倾向等方面综合考量,确定进入培训人员名单。
二是培训机制。根据朋辈心理工作的特殊性,采取心理知识培训和工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心理中心教师团队根据工作实际,新开设一门选修课性质的课程“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既满足培训需要,又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程学分。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团辅体验、朋辈心理互助员角色定位、心理问题识别、积极心理品质、绘画心理分析、学生干部礼貌礼仪等,培训后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并表现优异者纳入学校朋辈心理互助员队伍。学生加入团队之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分部门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培训由团队高年级学生进行组织实施,包括办公软件应用、摄影技能、推文写作、海报设计、视频剪辑软件应用、活动策划、素拓活动实施、心理宣泄仪器的使用等。
三是考核机制。对朋辈心理工作者的考核主要是以高校学生干部标准要求为参考,采取全视角考核法,即根据工作内容制订一套可量化的考核标准,由指导教师、团长和部门负责人、心理委员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互助员的常规工作(心理咨询室值班、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晴雨表收集等),常规会议(团队大会、负责人会议、部门会议),临时工作和工作评价(指导教师、其他互助员、对接心理委员、自己等)四部分组成,根据工作量和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分。一学期后根据考核表进行自评和他评,考评成绩作为团队内留任和评优的重要参考之一。明确、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也有利于朋辈心理工作队伍的管理。
四是激励机制。根据实际,我校制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朋辈心理工作者评选办法》,每年春季学期在校内朋辈心理工作者中发掘先进典型,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月期间通过推文、海报、事迹展播等形式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实践以朋辈心理互助队伍“五合一”角色定位为核心,对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工作,在教学、活动、宣传、信息监控与收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五方面为全体在校学生提供朋辈心理服务,盘活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和载体,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焕发活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以训促教,发挥心理健康典范展示员作用
针对校级朋辈心理互助员,我校选取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题如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进行培训,开展心理沙龙、团辅小组活动,促进其自我成长。同时,可以将小组学习成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一是互助员可以以助教的身份,在相关章节辅助教师开展学生小组学习。二是互助员可将学习成果以音频、视频、分享会等形式固化,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将朋辈互助队伍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创新形式,发挥心理健康活动策划员作用
利用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策划、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能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赋予心理活动青年人的活力,有利于提升心理活动整体质量,增强心理育人实效。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可以协助承办学校“3·25”“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的主要活动,不断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此外,他们日常可承接学院社团、系部学生组织等团体的心理团辅活动,举办手语操大赛、心情故事征文比赛、心理书籍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会、心理沙龙等心理专题活动,进一步打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连接的关节,开展更多符合学生心理期待和特点的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方面:更新载体,发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员作用
网络时代的信息更迭迅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可以抢占新媒体宣传平台阵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开展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以朋辈学生视角开设主题系列推文、音频、视频集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更贴近受众。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更容易从受众的关注点和新闻热点等方面进行心理知识的编排,开展校内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从而扩大心理活动的影响力。
4.心理健康信息监控和收集方面:线上线下,发挥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信息员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在线上实时关注学校各大网络平台,以及学生朋友圈、QQ空间动态,收集朋辈间的转介信息并及时上报心理中心;在线下负责对接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两周的《班级心理晴雨表》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将需要心理疏导、关注的学生名单提交心理中心。同时,受过绘画心理分析培训的朋辈心理互助员也可以协助心理中心进行新生绘画普测的筛查工作,帮助心理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5.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提前介入,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作用
利用朋辈间的心理亲近优势,朋辈心理互助员可以对朋辈间求助的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识别和简单的情绪疏导,视情况及时汇报和转介给学院心理中心。同时,利用朋辈间的关系网和各大网络互动平台信息收集,可以将心理危机干预的“防火墙”前置。[7]朋辈心理互助员通过“表白墙”“QQ空间说说”、心理活动参赛作品文字描述、就近朋辈关系等途径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个案并进行上报和持续关注,能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体现了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的优势和良好作用。
“TP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是“三全育人”要求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建立一支“以‘助人自助’为一个中心,具有学生干部和‘半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双重身份”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育人的实际中,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组成维度上搭建一个以学院学生管理人员、心理专业教师为核心力量,学院全体教师、学生家庭成员为主要力量,学生朋辈为中坚力量的全员心理育人体系。[7]朋辈心理互助员是“TP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的核心,联结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全体学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朋辈心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上,形成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从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实践活动各方面形成特色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各层面上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输入,在团队实践工作中让心理健康教育入脑入心,并以朋辈榜样力量辐射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咨询技能和心理素养的提高。
利用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左手牵右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线上可以利用朋辈心理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群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和咨询,进行朋辈间心理危机信息监控和危机干预启动工作等;线下可以辅助心理中心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心情故事分享会、心理图书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会等,纵向深化心理育人工作的内容。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朋辈心理互助员左手联系班级心理委员,右手联系部分心理问题学生,横向拓宽心理育人的覆盖面。朋辈心理互助纵横交织,有助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增强学生心灵成长实效。
总之,在朋辈心理互助实践工作中,高职院校以打造一支“有技能、有温度”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为主要内容,将朋辈心理互助全面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宣传、信息监控和收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五大方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希望、自信、坚韧、积极”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达到“因助人而快乐,因自助而成长,因互助而温暖”的心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