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学会,湖南 长沙 41012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又称为科技传播、科学传播[1]。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涵盖农学、传播学、方法论等,以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农业科技传播的宗旨:一是宣传、贯彻“三农”重大方针政策;二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传播科学理念,推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成功经验;三是扶持培养农业技术能手,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具有明显的“政府主管”特质,以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及其所属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主导,以自上而下方式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并主要通过刚性的行政命令模式来实现各要素的整合。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的推进,这种模式的实践出现了政府指导失灵、市场参与失效、系统整合困局等问题[2]。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传播的目标由追求增产转向更注重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咨询服务;传播途径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方式过渡;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科技传播的力量将不断加强;传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3]。
湖南省农学会始建于1923 年,其前身是在京的湘籍农业科技工作者组织成立的中华农学会湖南分会。现有10 个理事单位,包含了湖南省及中央驻湘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及上市公司,会员由涵盖农业类专业的5 000 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是省内规模较大、颇具名望与影响的学术团体之一,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自主性等组织特征。2014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社会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非常了解我省最先进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柏连阳院士担任学会理事长,坚持党建带会建,创建省级一流学会,近5 年获得湖南省5A 级社会组织、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先进社会组织、湖南省“十百千”示范社会组织、省科协社会组织行业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农业科技传播是学会的主要职能,学会搭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通过科技咨询、举办研讨交流活动、打造专家智库等途径,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以科技工作者为依托,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为抓手,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拓展农村科普领域,提升农村科普服务效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湖南省农学会通过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探索农业科学传播新模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为后续工作的调整和完善提供指引,为社会组织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提出发展建议,为湖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2009 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科协等7 部门发布《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组织各类专家深入企业提供咨询指导,广泛动员各类学会、协会和院士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2012 年广东省科协打破传统的学会科技服务模式,启动“学会科技服务站”建设,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认为:广东省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是一项开拓性、引领性的工作,是一项很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学会工作方式,是广东省科协在推进学会改革中的一个创举,是组织学会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有益尝试,对于深化学会改革,增强基层学会实力、促进全国学会创新发展有着导向和示范意义。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作出部署,要求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学会建立科技服务站,借此将人才资源与“三农”需求有效链接,发挥学会人才智力集聚的优势,加强科研工作者与农业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共赢格局;借此整合学会资源与“三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找到更加快速、更加便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途径;借此将科普资源与基层应用嫁接,打通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2014—2022 年,湖南省农学会借鉴院士工作站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原则,共建立19 个学会科技服务站,大体上分为三类。
2.2.1 产业特色企业建站模式(A)按照基层农学会推荐、企业自主申报、学会筛选的程序,在郴州市苏仙区、桂东县、永兴县,永州市蓝山县、祁东县,湘西州永顺县、凤凰县的7 个企业建立科技服务站。服务对象多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建立的龙头企业,生产单项商品,原材料收购对象只限于商品产区内的农民。企业负责人文化程度较高,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企业内部有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团队来为农民提供产品推广、投入供应及其他市场信息服务。学会服务以技术服务为主,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学会选择对口专家现场调研指导,之后形成专家咨询方案,帮助企业技术落实。以解决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难题为目标。
典型案例:桂东县玲珑王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服务站。桂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湖南省重点产茶区域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生产历史。公司向湖南省农学会提出鲜茶叶收购即时质检问题,省农学会组织5 名专家,其专业涵盖茶学、土壤学、植物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及食品检验等学科,针对性提出四条技术措施,第一将农残快速检测法的监控目标确定为初筛/定性,第二有针对性地选择快速检测技术,第三指导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积极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制茶树病虫害,并制定企业生产标准。第四对可疑的含农残样品转送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定性定量判定,从而取得监控目标与检测成本的协调一致。此后帮助企业建立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指导购买设备和试剂,用科学技术为玲珑王茶叶的质量安全生产提供支撑,企业建站至今发展良好。
2.2.2 建制村建站模式(B)学会与省级驻村工作队联合申报科技服务项目,通过农业技术示范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在永顺县、芷江县、凤凰县、慈利县建立4 个科技服务站。服务站遵照村级农业产业规划,以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为核心开展服务。学会提供技术与农资,负责技术指导,驻村工作队负责项目实施。以建立村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为目标,争取把新技术“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到乡镇。
典型案例: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科技服务站。旭东村是湖南省农学会挂靠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扶贫村,2018 年旭东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 年旭东村被列为湖南省45 个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示范村”之一,是湖南省唯一直接从贫困村过渡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村落。2021 年旭东村纳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稳定支持的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继续派遣科技服务团,科技引领特色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打造集生态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区块链销售为一体的脱贫产业。
2017 年至今,学会与驻村工作队联合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项目1 项,湖南省福彩公益金支持——省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 项,分别在3 个站点开展服务。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稻蛙综合种养”“稻田生态养鱼”“优质稻米栽培”“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水稻‘蜂—蛙—灯 绿色生产技术”“彩色油菜花景观”等生产技术示范,建立村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强化了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2.2.3 科普小镇建站模式(C)学会结合湖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项目建立服务站,以省科协为主导,联合地市州科协、农业局、地方农学会在省科普小镇开展科技传播,学会重点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先后在浏阳市、澧县、临湘市、湘潭县、娄底娄星区、祁阳市、辰溪县、益阳资阳区建立8个学会科技服务站。基层科协牵线搭桥,学会根据当地“三农”需求制定并实施科技服务方案,提供技术、农资、农机等。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争取把新技术“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到乡镇。
典型案例:乡村人居环境技术标准化应用试点(推广)项目。湖南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财政厅于2020 年联合启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湖南省农学会牵头,联合省生态学会、省健康管理学会在浏阳市、澧县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医疗卫生健康技术应用3 个子项目。省农学会分别在浏阳市古港镇、澧县小渡口镇建立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片20 hm2,发挥示范效应,共辐射到周边333.33 hm2;建立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彩色油菜科普展示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当地的优质稻、文旅科普产业、蔬菜产业和油菜产业发展。制作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医疗健康卫生知识等方面的科普音频43 个,推送到浏阳市、澧县融媒体中心村村通广播,宣传覆盖澧县、浏阳市农村居民80%以上;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宣传活动8 次,农业生产技术培训10 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约2 000人;培养乡村实用人才约100人;指导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户30 多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 个;带动6 个农村致富产业。
2.3.1 3种建站模式分别在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按照3 类服务站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传播三大目标、助力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评估实施效果,从广度、深度、精准度三个层面来界定每个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效果一般为1 分、好2 分、较好3 分,图中数字为评估三个层面后的统计数据。
图1、图2 从3 类服务站对促进农业科技传播三大目标的作用进行描述,三大目标分别为:第一目标宣传、贯彻“三农”重大方针政策;第二目标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传播科学理念,推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成功经验;第三目标扶持培养农业技术能手,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图1 3 类服务站促进农业科技传播三大目标作用效果
从图1、图2 可看出,A 模式在促进第二目标的精准度上效果较好,B 模式在促进第三目标的精准度上效果较好,C 模式在促进第一目标广度上效果较好。
图3、图4 从3 类服务站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的作用进行描述。从图3、图4 可看出,A 模式在精准促进产业振兴上有作用。B 模式在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深度上效果较好。C 模式在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广度上效果更好。
图3 3 类服务站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的作用效果
图4 3 类服务站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在广度、深度、精准度层面作用效果
2.3.2 3类服务站的特点 A 模式是点,B 模式是线,C 模式是面。点组成线,线组成面;线包含点,面包含线。
A 模式以特色产业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解决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难题为目标,具有“点”的特点,灵活机动,针对性强。由于建站主动性强,运行成本低,适合省级社会组织。
B 模式以扶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服务对象,以建立村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为目标,具有“线”的特点。对学会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运行成本较高,适合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
C 模式以“科普小镇”为服务对象,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具有“面”的特点。服务内容多,服务范围广。对学会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运行成本高,适合有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组织。
2.3.3 总结 学会科技服务站始终贯彻“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原则为“三农”服务,3 类服务站在推进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助力作用,是否可复制可推广仍需要通过时间的考验。学会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技传播组合模式;还需要考虑建立服务站的成本,在学会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有效运转、服务对象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
2.4.1 对学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功能认知不足 学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目前学会的综合能力离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要求有差距。学会如参与全面乡村振兴,需调动基层政府部门、村民的主动性、能动性,争取乡镇政府、村支“两委”支持,形成统一的行动目标。既要考虑学会的能力和实力,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还要考虑乡镇政府的公务职能,满足政府层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更要以“三农”为服务对象,满足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需求。只有让三者的基本诉求得到满足,利益得到兼顾,形成信息互通、行动互补、价值互惠的共同体,学会助力乡村振兴才有可持续性。
2.4.2 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存在局限性科普作品创作手法单一,缺乏话题生活化、表达通俗化、画面趣味化的科普作品,缺乏制作农业科技传播作品的专业人员。一项新技术传播,农民必须经过知悉、接收、决策、证实的过程,而目前留村农民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面对表达严谨、专业术语多的技术服务资料,农民看不懂,听不懂。从科技工作者手中的技术资料到被农民接收的科普知识还有很长的“消化过程”。
2.4.3 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存在局限性缺乏适合农民操作的农业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区域代表性强、链条完整、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强化科技的集成和显示,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这种模式目前是比较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方式。但是在示范完成以后,由于大部分农户缺少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很难完全复制样本,只能简单模仿,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不利于新技术的产业化。
2.4.4 农村“工匠型”人才培养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在基层培养一批有专业、懂技术的农技人员,通过他们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省级社会组织的专家大部分有很重的工作任务,到农村以技术指导为主,定基调,把方向,提建议,还要靠懂专业的基层农技人员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落地。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亦在“三农”。社会组织有责任与义务参与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来,为社会组织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明确社会组织在服务“三农”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以技术助力作为重点,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目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公益活动。更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权威的农业农村科技知识资源、知识服务、专题培训、公益讲座、专家答疑等服务;由科协牵头聚集社会组织中的优势资源,组织农业、媒体制作、文化出版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制作精品科普作品,创新科普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打造引人入胜的网络视频、电视广播节目、动漫、图书等科普精品。
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之一,具备灵活性、专业性、多样性等优势。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引导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专长优势,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特色活动;以需求导向、项目推动为原则,政府搭建项目对接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监管项目落地实施。
探索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联动,依托农学会系统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民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4]。建议省级学会加强与市、县级学会的交流,推动形成学会系统谋事干事成事合力。比如:省农学会设立“田秀才”人才培养项目,出资金同时担任技术指导,委托地方农学会在当地组织实施;一个项目针对一个产业做技术培训,持续1到2 年,基层学会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无偿将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做到发挥省、市、县三级农学会的联动作用,以“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辐射带农户”的“两带两促”传播模式,推动了农村科技传播工作服务向实效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媒体传播、信息传播方面,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17 年至今发表的与“农业科技传播”相关文章31 篇,其中与媒体、信息传播相关的文章占50%,没有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方面的文章。由此看出,湖南省农学会作为社会组织参与到农业科技传播中来,探索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对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科技传播新途径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