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丽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和充盈能力下降,引发一系列的症状,主要体现为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等[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功能损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再住院率等特点。相关研究显示,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够缓解心脏负荷,减慢心肌重塑速度,使心脏排血量增加,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2]。但多数患者存在漏药、停药等不遵医服药行为,随着病情进展,导致心功能不断下降,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3]。目前,常规多以集体宣教和信息咨询为主,护理人员、时间等的分配难以均衡,不能满足患者个性化健康需求。分级护理是以临床分级护理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护理设计和护理实施的过程,具有较强针对性[4]。因此,本研究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1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男27例,女30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1.82±6.1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26例,Ⅳ级18例;受教育程度:小学7例,初中12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6例;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9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2.16±5.7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28例,Ⅳ级15例;受教育程度:小学7例,初中12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6例;合并糖尿病22例,高血压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心衰首次住院,语言、认知功能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其他系统严重疾病;3个月内需行外科手术;精神疾病,意识不清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心衰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疾病宣教、药物使用指导、休息指导、并发症护理、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护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评估患者心衰严重程度,评估项目包括呼吸困难、喘息、心悸、疲劳、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根据分级给予相应级别的护理,具体如下。(1)一级护理:心功能Ⅳ级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保持呼吸通畅,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体征变化情况,做好相关记录;晨、晚间重点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保持病床及床单元干燥、清洁,光线柔和,定时清洗皮肤,每2 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卧床期间进行深呼吸训练、肢体主被动活动,待患者无胸闷、气喘等症状,且水肿消退后,开始进行运动恢复。(2)二级护理:心功能Ⅲ级患者,每小时观察患者情况,记录各项体征指标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向患者简单介绍药物使用方法及相关不良反应;可进行少量肢体功能锻炼,如床边活动、室内踏步、下蹲等,避免剧烈活动,做好基础护理。(3)三级护理:心功能Ⅱ级患者,每2 h巡视1次,观察并记录各项体征指标变化情况;详细告知药物作用、使用方法、治疗效果等,教会患者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不得随意更改、停用药物;可进行日常活动练习和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爬楼梯等。
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并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运动耐力、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服药依从性。应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MAS-8)评估,共8项条目,满分8分,依从性差:<6分,依从性中等:6~8分,依从性好:8分。(2)运动耐力。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记录患者在平坦地面6min行走的最大距离,距离越长,则运动耐力越好。(3)心功能。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4)生活质量。应用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估,共21项条目,包含躯体状况、情绪状况、总体健康3个维度,采用0~5级计分法,满分105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反比。(5)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54,效度良好,共25项,包含护患沟通、护理技术、病房环境等内容,总分25~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1~79分为基本满意,25~60分为不满意。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 例(%)
护理前,两组患者6MWT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6MWT距离较护理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6MWT距离对比(±s) m
表2 两组患者6MWT距离对比(±s) m
组别对照组(n=57)观察组(n=57)t值13.407 20.990护理前324.53±25.62 323.74±24.87 0.167 0.868护理后403.69±36.48 437.12±32.32 5.179 0 P值00 t值P值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DD、LVESD较护理前显著下降,LVEF较护理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s)
a表示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57)观察组(n=57)t值P值LVEDD(mm)护理前58.93±3.27 59.43±3.06 0.843 0.401护理后53.22±4.13a 50.19±3.34a 4.307 0 LVESD(mm)护理前54.26±3.17 54.61±3.48 0.561 0.576护理后51.58±3.90a 49.12±3.42a 3.581 0.001 LVEF(%)护理前43.05±2.94 42.87±3.44 0.300 0.765护理后50.76±3.99a 53.14±4.75a 2.897 0.005
护理前,两组患者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LHFQ评分较护理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LHFQ评分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LHFQ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57)观察组(n=57)t值P值总分护理前58.80±12.32 59.22±11.67 0.187 0.852护理后44.35±10.06a 37.09±6.52a 4.572 0躯体状况护理前20.59±3.12 21.30±2.84 1.271 0.207护理后15.27±3.61a 13.40±3.18a 2.935 0.004情绪状况护理前15.97±2.38 16.11±2.67 0.296 0.768护理后13.06±2.81a 11.45±2.73a 3.103 0.002总体健康护理前21.70±5.89 20.23±5.16 1.417 0.159护理后15.73±4.48a 11.57±3.31a 5.639 0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例(%)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心内科疾病,随着我国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增加,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亦不断上升,给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6]。慢性心衰主要病机在于心肌舒张、收缩能力下降,导致心肌重构及左心室扩张,最终发生心衰。该类患者心理活动复杂,对自觉症状、病情进展等格外关心,存在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情况。因此,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较为棘手[7]。
6MWT可作为临床判断慢性心衰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安全性高,在试验过程中还可通过步行距离增加患者康复信心[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分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慢性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运动耐力,改善心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取得患者满意。王冰等[9]研究显示,分级护理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促进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存在较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其中部分患者在疾病前期能够自主活动,尽管活动后可能会出现胸闷、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但休息后这些症状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容易被忽视[10]。同时,患者的认知缺陷会导致自身不能准确理解及利用相关知识,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下[11]。分级护理是通过心功能分级将患者病情分为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级别的干预措施,满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生理需求,增进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不同分级的患者护理需求不同,常规护理中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统一的护理策略,无法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分级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增加患者直接护理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分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及疏导,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使其主观认知发生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服药依从性[12]。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二级预防措施,其对延缓心室重构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衰康复治疗中[13]。因此,分级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心功能等级指导相应康复运动,包括肢体主被动活动、功能锻炼、日常活动练习及体育锻炼等,能够增强全身及冠脉血管调节功能,促进冠脉结构和功能改变,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还可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使患者的体力与精神得到优化,循序渐进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14]。同时,康复锻炼过程中以患者安全为原则,利于促进患者依从性行为,进一步提高康复锻炼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分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慢性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运动耐力,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