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昌荣
2022 年7 月,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暂停美国6 栋新办公楼的建设施工,重新考虑办公楼设计,以适应未来“办公室+居家工作”的混合办公(Hybrid work)模式。这是一种高效灵活的新型工作模式,允许员工根据工作与生活需要,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地点及协作方式。混合办公是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居家办公)与办公室工作的集合体,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创造高工作效率、质量与绩效。企业绩效取决于员工及其工作方式,而办公方式决定工作方式。释放员工新的生产力,首先来自办公模式的解放。
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提交了《关于推广“3+2”混合办公模式的建议》的提案,提出推广“3+2”混合办公制,认为混合办公对企业、员工和社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远程办公成为很多实力企业的现实选择,助推了混合办公模式的普及与落地。不过,即便没有疫情困扰,混合办公模式也早晚会成为管理平权化、低碳办公与数智技术驱动的必然产物。
混合办公模式的生命力源自其对综合环境的适应性与适用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种种挑战:
VUCA 时代,不确定性困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黑天鹅事件”及“灰犀牛事件”难以避免且时有发生,办公中断成为企业心中最大的痛。企业迫切需要日常化连续性办公解决方案,以保证企业运行常态化,最好的“解药”就是混合办公。
如今,混合办公条件已十分成熟,在技术层面已无障碍。首先,各种办公商务云平台及数字化办公工具业已成熟,已经产业化,同时还有新兴技术不断加持,如与元宇宙相关的VE、VR、AR、3D 等技术也成为办公辅助技术工具。其次,第三方办公空间兴起。各种经营性第三方办公空间业态的兴起,为员工提供了社交化付费办公空间。最后,居家办公物业相对成熟。随着“居家办公”理念的房地产项目的普及,如SOHO、SOLO 等主题项目及各种商业化公寓的兴起,对那些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多数“无房族”来说,“居家办公”已不再是难题,硬件配置已无障碍,而条件充裕的“有房户”则开始着手房间办公化改造。
一项对约6.1 万名微软美国员工开展的研究发现,全公司远程办公会让员工协作网络更分散孤立,导致实时沟通减少,如定期会议时长缩短。笔者认为,沟通重在效率,而不在于时长,过长的沟通时长反而会影响整体工作绩效。无论是线下会议还是视频会议,过频或过长皆是“生产力杀手”。同时,无效会议会降低员工体验,并增加不满意感。有数据显示,有 50% 受访者认为会议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线下会议期间,同事们都会很珍惜时间。因为在单位期间,不只是会议,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与同事面对面沟通。正是时间与机会的稀缺性,才更会促进同事们把会议议题简单化、精要化,使会议变得简明扼要且富有成果。
在多场景融合的混合办公模式下,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沟通与协作壁垒。如沟通具有实时性,但协作却存在异步性。诸如,主管经理与下属员工之间的文件在线传递,远程办公状态下的员工如遇特殊情况外出,虽然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实时接受指令,却很难及时响应指令并传输文件。不过,沟通与协作的复杂性还在于“多点沟通与协作”,如员工与部门内部、其他部门、上级、下级甚至外部合作之间需要进行跨空间、跨设备间的高效沟通协同。但是,这与坐在同一办公室沟通与协作并无大的差异。混合办公模式下,除了面对面沟通,沟通方式还很多元化:即时消息、电子邮件、移动电话、视频会议、线下会议、社交媒体消息工具等,以及各种软件平台、数字化办公工具的内置沟通工具。因此,沟通无障碍,但工作指令执行与反馈可能存在延时。
混合办公模式不仅让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利于驱动企业敏捷转型与增强组织韧性。混合办公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工作,无论远程工作者有多少,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工作空间(如工作账号、工作专区、功能授权等)实现无缝式协作。如此,员工在各种平台或数字化工具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数据信息流通效率非线下传递可比。如此,通过远程办公无业务中断之忧。
工作协作线上化包括员工与上级协作、部门间同级协作、与下级协作、跨部门协作及外部协作。协作动作包括指令型工作与响应型动作,这在协作者之间均可发生。协作动作类型也呈多元化:领命与复命、请求与支援、请示与核准、提案与评价、协商与协同等。在一来一往的沟通与协作中,同样离不开思想碰撞,难免发生员工冲突。不过,混合办公却能最大化地避免一些尴尬与不愉快:除了避免工位之间走动形成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在线协作降低了“合作门槛”。彼此平权,少有人高高在上。彼此不用关注对方的“微表情”以及表达语气,不管对方职位多高。如此,可有效增强员工的愉悦感,并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混合办公让员工觉得工作更有意义,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员工工作动力。如今,80 后“千禧一代”及95 后“Z 世代”主宰职场,这批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新人群”对混合办公模式更是乐在其中。如果得到社会与公司的认可,员工在工作中就会体验到最多的快乐,并更加愿意为企业付出。混合办公模式对企业与员工来说,是一种“双赢”模式:
企业的两大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在于人才招聘与流失两大环节,人才流失就意味着要重新招聘人才,成本具有叠加效应。研究发现,若一个关键人才离职,被替代成本大约相当于其年薪的30%-200%。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 个月的招聘期、3 个月的适应期以及6 个月的融入期。另外,离职会破坏客户关系和其他员工的士气。
思科发布的《2022 思科全球混合办公调查报告》显示,混合办公有助于提升全球员工的幸福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并提高工作绩效。不难理解,组织绩效源自员工个人绩效的累积,可从降本、提质与增效三方面来体现:降本,如办公空间建设、租赁成本常常是一笔大额办公费用支出;提质,提升工作质量,居家办公带来员工工作投入度增加及工作质量提升;增效,即增加工作绩效与提升工作效率。
研究发现,“在家办公”使得员工提高了13%的绩效,而居家办公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体现在员工不受办公室诸多因素干扰和节省通勤时间等方面,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根据联想集团最新报告,85%的受访员工认为混合办公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平衡家庭与工作。与此同时,员工希望保持和同事的紧密联系,并喜欢办公室中团结轻松的社交氛围。长期以来,很多企业认为工作和个人生活是两个互相竞争的要素,一方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减少。个别企业采取的995、996 等工作制,就是企业在争夺员工的“生活时间”,结果是员工疲惫、家属抱怨。从绩效角度与人才长期价值角度来看,企业没赢,但员工不满意度增加且忠诚度也会大幅下降。
管理专家斯图尔特·D·弗里德曼、佩里·克里斯坦森等指出,一家好企业、优秀的经理人应尝试做出改变,学会平衡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第一,清晰地告诉雇员公司的重要目标,同时鼓励雇员明确自己的目标;第二,把雇员作为完整的人去看待,承认并鼓励他们在办公室之外扮演的角色;第三,不断地尝试完成工作的方式,寻求既能增进组织绩效,又允许雇员追求个人目标的管理方法。无疑,混合办公顺应了管理潮流,成为企业及经理人征服员工的一把“金钥匙”。
混合办公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且具有社会与经济价值。如对就业市场产生良性影响,且在疫情期间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混合办公还有利于减少通勤拥堵、减碳减排、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还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升生育率。无疑,这有利于企业树立人性化的社会形象。
混合办公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未必适用于所有企业,也不可以无规则采用。发挥混合办公优势,需要企业做好基础保障。企业应对混合办公保持灵活性,且从软件、硬件等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一些企业在实施混合办公后,出现了反复现象,结果很糟糕。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很多特斯拉员工选择居家办公。2022年5 月31 日,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给居家办公的员工发送了“最后通牒”,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在公司办公40 小时。然而,在员工重返工作岗位后,公司日常管理却问题百出:办公室里挤满了试图不被解雇的人,停车位不足、办公桌短缺、Wi-Fi 信号弱,甚至无办公桌可用。
混合办公需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做出切实保障:
很多企业主动践行混合办公模式,也带来了另外一些企业的跟风效仿。首先,明确灵活办公的适用条件。显然,更适合于数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数字型公司,包括苹果、微软、谷歌、携程等企业。它们不但具有数智化理念,还具备数智化工作环境、工作设施、设备与相应工具。
其次,设计个性化的灵活办公方案。混合办公模式最敏感的是远程办公的时间表,颇受员工欢迎的是每周2-3 天。通常企业允许员工选择1-2 天远程办公,但允许员工选择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哪一天,这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等综合需要而定。研究结论显示,在星期一与星期二,员工的工作效率最高,企业可考虑星期一、星期二员工必须到公司。因为一周之初,正是周计划布置的最佳良机,面对面的沟通尤为必要。
最后,精确界定灵活办公群体。针对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可考虑差异化政策,针对其工作与生活特点,施行差异化的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工作目标、差异化的工作方式等等。显然,灵活性并不一定要全体员工,可以是部分员工,未必要搞“一刀切”。
据微软发布的《2022 年工作趋势指数》,54%的管理者表示混合办公与员工脱节,74%的管理者表示他们没有及时为员工提供帮助或支援。对此,IBM 公司也有切身感受。早在1980 年,IBM 公司就在部分员工家里安装了远程终端,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但是企业和员工却对远程办公爱恨交织,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何辨别员工的工作状态,居家办公让员工与同事失去联系,居家办公有太多环境干扰。这就需要机制来解决问题,对混合办公施以相关制度、流程及岗位责任界定,使每家子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在远程办公期间都不会成为“断线风筝”。关键是建立员工自主工作机制与工作信任机制,使员工在离开办公室后依然能得到企业信任,而且能够自动自发且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混合办公模式就如高层建筑,需要坚实的软硬件基础支持,如此才具有可持续性与高效性。
第一,软件支持。软件支持主要是构建数字化员工体验(DEX)文化,这是混合办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是员工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铃盛公司(RingCentral)开始推行混合办公。混合办公不但为铃盛公司打造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还显著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幸福感,为顺畅办公和物理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一切源于企业文化建设,铃盛公司认为,混合办公是基于员工幸福感所形成的一种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不能仅靠执行指令,还要靠企业文化和员工价值观的统一与融合来推动企业发展,以确保企业与员工间彼此不离心离德。
第二,硬件支持。硬件支持体现在很多个方面:首先,办公环境专项化设计。混合办公需要最自由、最便利、最顺畅的沟通环境,无论是办公室设置还是工位设置,都需要予以针对性考虑与设计,因为必须珍视每一次面对面沟通机会,线上沟通难以彻底取代线下沟通。
微软公司的另一项调查发现,66%的企业领导正在考虑为混合办公重新设计办公区域,73%的员工希望保留远程办公的灵活性。其次,平台软件及数字化工具应用。数智化程度体现在网络环境、平台环境、技术工具环境等方面,如ERP、SCM、CRM 等数智化平台应用,以及企业微信、钉钉、飞书、如流等办公工具应用,乃至微信、QQ、在线会议视频(如ZOOM、腾讯会议)等即时沟通工具的高频应用,都为协同工作所需要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且为数据即时传输、处理、分析与应用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
第三,硬件设备。在混合办公模式下,企业更需要跨空间、跨人员、跨设备的高效协同。工作协作需要将不同场景下的人与多元化的数字化、智能设备有效连接,使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都能够高效协同。典型设备如商用台式机、商用笔记本、移动工作站、会议用平板等产品。必须重视一个趋势,就是混合办公解决方案已经产业化,这为企业步入混合办公领域降低了数字化、智能化、办公自动化等技术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