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中的妈祖木雕像风格探析

2022-10-13 06:55黄海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48
收藏与投资 2022年9期
关键词:妈祖莆田泉州

黄海日(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48)

位于福建泉州惠安新亭尾小区21幢18层的“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收藏有数百件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妈祖古造像。这些造像以木雕为主,头饰多样,面容各异,姿态不一,手势也大不相同,有朝天式(双手持圭或笏板作拱状)、拱举式(双手执锦绢或丝巾作拱举状)、执如意(或灵芝)式、平放式、垂放式、通寿式(右手平置右大腿上,左手放于右手掌上)等,且手上所持法器囊括玉圭、笏板、如意等众多风格。“一瓣香”收藏的妈祖像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妈祖造像艺术的多元和博大,其日益增加的妈祖像不仅创建了一个条件优越的妈祖文化研究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鉴藏妈祖传统木质造像提供了丰厚的图像资料。笔者试从妈祖的视觉图像领域入手,分析讨论了“一瓣香”所藏妈祖木雕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以供各位读者与同行参考。

一、妈祖造像风格的历史发展与转向

从历史上看,自宋之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泉州府的府城泉州城成为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当下“一瓣香”所处的惠安县在古代就长期隶属于泉州府的辖境之内,与妈祖文化发祥地湄洲隔海相望,无形间蕴养了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深厚情缘。尤其是泉州天后宫镇殿妈祖受皇家多次敕封,彰显出朝廷对该地区民生福泽的重视,在官方意志的辐射与民间信俗的共同推动下,信仰妈祖成为泉州城周边地区的流行风尚,至今不衰。泉州天后宫内镇殿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龙袍,手持宝圭,庄严雍容的形象业已成为南宋之后各地妈祖庙镇殿妈祖形象的形塑范式。至明清时期,妈祖像沿袭明代命官或命妇的衣着形式而渐成规制,以各大作坊为基础,在民间形成了诸如“泉州派”“莆田派”“福州派”等风格流派。匠师们在雕刻时必须严格依照相应的风格样式进行作业,不能轻易逾矩。这体现了妈祖造像独特的美学准则,即审美为信仰开道,且与时代政治相结合。同时这意味着其仰赖于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通过高度凝练的视觉符号(服饰、姿态等方面),传达妈祖文化的政治诉求和思想意涵。“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中的妈祖造像亦是如此,例如雕像大多头顶华冠、脚著弓鞋,既烘托妈祖尊贵的神明地位又暗示妈祖神人合一的神格特征。此外,以冠式为例,妈祖冠一般分为梁冠、束发冠、冕冠等样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妈祖造像的断代提供佐证。譬如梁冠是有横脊的礼冠,多为文官配戴,按梁脊数量分等级,也是服饰中体现等级区别的典型标识之一,宋代之后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设七个等级。此后,在参照汉、唐、宋代梁冠的基础上,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颁布了八等级的梁冠使用制,总结、制定出一套更为周全的梁冠等级制度,故明中叶前的妈祖造像多以梁冠示人。在“一瓣香”展览馆中就有几尊明代的镇殿妈祖木雕像,双手平置在胸腹前,朝天执笏,两手相握执笏于胸前作上奏状,一般左手在前,右手在内,以包巾覆手执笏或持宝圭。头戴方形梁冠,均是面容慈祥、霞帔礼服的中年妇女形象。帔带质地轻薄柔软,自颈肩处搭下,身上的彩绘图案已脱落,但依然可看出妈祖造像神态自然,身线流畅,足见当时工匠技艺水平之高超。

随着妈祖在官方尊神体系中权柄的加重,清代的造像逐渐转向以冕冠类为主。从形制上分析,冕冠分为上下两部分,冕板下面方为冠,冠两旁各设有一圆孔,叫“纽”。其用途是当冠戴在头髻之上时,用玉笄顺纽孔横向穿过,起到固冠的作用。同时,又在笄两端绕颔下系有小丝带,谓“纮”。在冠底沿的内侧、两耳的上部位置,还悬出一条齐耳长的丝带,称“紞”。在紞的末端各缀有一颗珠玉,叫“瑱”。清代冕冠类妈祖木雕像大体可分为冠武冕板式、凤冠冕板式(图1)两类。

图1 “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馆藏凤冠冕板式妈祖像

明末清初时期的妈祖造像总体上呈现“一统多元”的态势。然而,之后由于官方政府对妈祖信仰活动控制的加强,神像逐步统一化,出现冕冠一家独大的局面,凤冠冕帔成为典型形制。到嘉庆、道光年间时,妈祖像的样式一般为头戴九旒冕冠,冕冠左右如两翼的帽翅由上往下呈弧线下飘,尾端上卷如卷云纹,冠后可见帆船发髻;服饰以圆领大袍为主,胸前束玉带,腹围佩玉腰带,肚微圆鼓,两手左右舒展平靠圈椅,软丝巾“披帛”自肩下垂由左右两侧环臂成俗例,左手掌心向内,右手掌向上皆作持法器状态,两脚呈外八形张扬,两膝与肩同宽,内裙置中有箭带形佩绶,三寸金莲鞋首外露。其中,妈祖盘发、着弓鞋、帔锦帛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家妇女普遍的温柔气质,展现出人神交织的综合体象。妈祖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配享女神中最高规格的待遇。清代后期的妈祖造像趋于丰腴,有向中老年妇女的“慈母”意象贴近的特征,民间对妈祖称呼也从“天后圣母”变为“天上圣母”。

二、“一瓣香”馆藏妈祖木雕像的视觉特征

“一瓣香”馆内的妈祖木雕古造像样式各异,在法器上大抵以手持如意为主,妈祖服帽多用漆线工艺精心装饰,体现古人崇尚“铺锦列绣,雕馈满眼”的审美特点。下面,笔者将通过其制作工艺流派的划分简要介绍和分析“一瓣香”馆藏妈祖木雕像几种不同的视觉风格。

第一种是右手持器(如意或牙笏),左手放置于圈椅上,脸部轮廓宽而下巴圆实,面着红漆,腹部中央为正面龙形纹,龙头立体,以漆线重彩构造,属于典型的泉州派的视觉风格。从民间习俗上看,这种“红面妈”有袭仿关公忠信节义、公正忠勇之喻。清代以来,冕冠扶椅式妈祖神像渐着男性官员命服。“一瓣香”馆内供奉的红面妈祖神像头戴冕冠、戴博鬓,身着蟒袍,双手平放,代表男性权力,但手指细长绢秀,衣袍下露出缠足绣花红弓鞋,又暗示传统儒家文化对女性的审美倾向。

第二种风格则是“湄洲妈”(图2),神像右手持如意,左手置于左部大腿,面部娟秀,鹅蛋脸、下巴尖,坐于龙头扶手圈椅上,椭圆形踏座得体,椅子四周为“莆田工”纹样。妈祖手指圆胖丰腴,小脚弓鞋,肩着绿色霞帔以漆金堆线彩绘,身上的红色龙袍亦有漆线纹饰,腰际环绿色玉带,系“莆田派”的匠人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特点,在木雕上运用“加彩”等装饰手法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这种别具一格的巧技使得妈祖神像在展露神明的华贵之外兼具凡人的气息,印证了林祖良先生所言的:“古代匠师塑造的湄洲妈祖神像,尽管因作者与时代的不同而呈现众多的面貌,但却总是那么雍容华贵、安详和蔼。虽冕旒执玉,贵为天后,依然宛若人世间聪颖娴雅的大家闺秀,从而区别于观音菩萨和民俗信仰中的其他女神。”

图2 “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馆藏“湄洲妈”妈祖像

第三种是“黑面妈”。此风格由来说法不一,相传是人们将妈祖像长期供奉在船舱,妈祖被进香的烟所熏,立庙后便尊崇船中的妈祖模样世代传袭;有说法是黑面妈祖是再现妈祖在海中惩罚水妖救助海难时的面部颜色。黑面妈祖较有特色,不仅保留了妈祖慈母般的神态,也因面部着黑显得庄严肃穆,威风凛凛,赋予妈祖形象一种硬朗的英武气质。根据庄小芳的研究:“在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中,在闽台民间妈祖庙供奉妈祖的传统中,镇殿的妈祖常是硬身和粉(红)脸的,而且是相对大尊的,出巡的妈祖则常为软身和黑脸的,并且相对小尊。如此,明清以来跟随着海船,成为‘船仔妈’的,也通常是‘黑脸妈’,这或许源于在莫测的海洋中,人们相信‘黑脸’妈祖更具有威慑力和灵力。”

在主展厅侧角的一尊软身坐姿粉面妈祖木雕像来历特别,其双手作朝天持圭式,面容端庄,头戴双层九旒凤翅金冠,冠上有红色绣球,披有云肩,身着金龙刺绣神衣,彰显出其崇高的女神地位。重漆色彩的粉面类同常人的肤色,有如成仙前凡人一般慈祥可亲。据笔者调查,现存最为珍贵的软身妈祖木雕像有莆田文峰宫宋代妈祖像、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像和莆田东岩山妈祖行宫宋代妈祖像。莆田文峰宫保存着年代最早又最完整的南宋软身妈祖像,其坐姿及造型为洗练的宋代夫人,脸庞丰满,额头开阔,双眼细小微闭,面部漆黑,容相端庄内敛,束髻,耳垂外露,有耳孔,两鬓和双耳的大部为头发覆盖,笑容慈祥亲切,身着蟒袍,云肩散发出高贵气质。“文峰宫妈祖夫人神像表达妈祖作为母神崇拜的表征,隐含汉族礼教的传统女性意识,呈现出深层的文化象征意义。比拟人神之间的母子关系,折射了民间所隐含母性慈爱心。妈祖神格在历代皇帝的不断封诏下升迁,其神像的雕刻也完全套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典章制度,冠冕、服饰等随之发生变化。”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供奉的软身妈祖像,双手作朝天持圭式,眉毛细弯而高挑,丹凤眼,樱桃嘴,面容端庄,写实性强。据《敕封天后志》中“贤良港祖祠考”记载考证原为塑像,“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与贤良港风格相似的有南宋时期的白湖庙软身妈祖像,现供奉于莆田城北东岩山妈祖庙。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意图通过系统性梳理和局部化研究,对风格不一的妈祖木雕像进行广泛比对和探讨,期待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些古老的妈祖神像在现世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推动妈祖视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行动,立足于地域文化情境的同时以丰富的图像史料为基础,相互映照,方能为新时代妈祖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相关妈祖艺术的收藏市场提供真正良性且有参考价值的文化风向。

猜你喜欢
妈祖莆田泉州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莆田人有话说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
莆田工艺美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