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鉴赏

2022-10-13 06:55山西省山阴县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中心山西山阴0369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9期
关键词:博物院镂空玉器

董 闻(山西省山阴县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中心,山西 山阴 036900)

一、山西博物院馆藏玉器情况

山西博物院藏品统计发现,现可见到的商代玉器共四件,为方便本文研究,笔者将其进行编号,其中玉鹰2件(编号标本1、标本2),玉熊1件(编号标本3),玉人1件(编号标本4)。其出土情况简述如下:

标本1(图一):2005年于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出土,该玉鹰长4厘米,宽3.5厘米,似鹰蹲坐状,双翅上翘,似飞翔状,尾巴下垂,喙部雕刻成上钩形状,双目突出,玉鹰通体有红褐色沁斑,保存完好。观察发现,鹰嘴、胸前、脚部对钻有三个圆孔,各孔直径不一。

标本2(图二):该玉器1993年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考古人员观察发现,其为商代遗物。该玉鹰与标本1有明显的区别,该玉鹰形似站立人状,表面呈青绿色,局部有红褐色沁斑,沁蚀严重。其为通体圆雕而成,该玉鹰头似龙首,龙首较大,且带冠,冠尾有平行角,龙眼为商代典型的“臣”字目,龙口大张,牙齿外露,咬住鹰首部的凸起物。鹰身躯干短小,尾巴上卷似鹰冠。玉鹰勾喙,且喙部被钻成圆孔作为鹰嘴,孔形规整;玉鹰方目,胸部鼓起,作展翅飞翔状,鹰腿粗壮,作勾爪状;鹰尾着地。鹰身纹饰精美,其颈部饰片状鳞纹,胸部饰卷云纹,采用双阴线雕法制作而成。玉鹰高10.3厘米,宽4.3厘米。

标本3(图三):该玉器于1993年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考古人员观察分析判断其为商代遗物。玉熊共出土两件,型制一样,遂不分开描述。该玉熊通体呈墨绿色,仅嘴部及腿部残存红褐色沁斑,保存较完整。玉熊为蹲坐状,前掌作抱膝状,耳部呈倒三角形,眼部圆雕成长条形。通身纹饰简单,仅有几条简单的线纹,通身采用圆雕法制作而成。玉熊高5.1厘米,最宽达4.5厘米。

标本4(图四):该玉器于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考古人员判断其为商代遗物。该玉人通体呈黄褐色,色泽光亮,玉身表面受沁严重,沁斑为红褐色。该玉人经圆雕而成,长脸宽颌,宽鼻阔嘴,浓眉大眼。发饰独特,为一对犄角形,发髻螺旋前耸。玉人双手抱拳,双腿半弯,似在祷告。腰部佩戴一龙形器。脚穿方头鞋,鞋下有一片状榫头,推测其原本为某件器物上的插件,推测其应具有巫术、祭祀含义。玉人高9.7厘米,宽2.1厘米。

二、玉器制作工艺鉴赏

1.图1 玉鹰标本1

2.图2 玉鹰标本2

3.图3 玉熊标本

4.图4 玉人标本

本文主要从制作工具和制作程序先后来讲玉器制作工艺。关于玉器制作工具,文献记载较少。《诗经·鹤鸣》中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这主要是说玉石的开片技术;《诗经·国风·卫》里也有提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主要是讲骨、牙、玉、石器的施治方法。尤其是琢磨二字,更加说明了古代玉器的制作方法,既非刀削,也非刻画,主要是石的琢和磨,这里的石并非普通的石头,而是指硬度更高、体积更小的解玉砂。《逸周书·世俘解》中曾提道:“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殷商王室拥有的玉器数量极为可观。观察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发现,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镂雕等工艺在商朝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片切割技术

商周时期的切割工艺主要有片切割、线切割和砣切割三种。至于砣切割工艺是否存在,学者争议较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暂认其存在。因切割工艺使用的工具不同,其会在器物表面留下的痕迹不同。采用线切割技艺会因抖动而在切割面留下凹凸不平的痕迹,即使采用抛光技术处理了,其凹凸不平仍可看到。采用片切割工艺处理的玉器表面则相对平滑,图二玉鹰的龙尾鹰翅中间、图三玉熊的下颌及双膝部位,都存在大片的空白。这部分表面光滑,无凹凸不平,可推测其采用的是片切割工艺。

(二)成型对开和对开成型工艺

“成型对开”是指先将玉器的外形做好,再一剖为二,这样两件器物造型便会一模一样;但“成型对开”工艺针对的多是一些片状玉饰。例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因型制一样,可推测其采用的是成型对开工艺。“对开成型”工艺是指将一块略微成型的玉材一分为二,再分别对两件玉器进行加工,两件器物从外观上看极为相似,但是细部的镂空、雕琢、纹饰不尽相同。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商代玉熊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件玉熊从外观看大致相同,但是熊身的纹饰、眼睛的高低、纹饰的深浅并不相同,因此判定该玉熊采用的是对开成型工艺。

(三)钻孔技术

商周时期的钻孔技术,已经有了铜制工具的参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商周钻孔技术更为先进。尤其是管钻技术,其可以在十几厘米长的玉器上钻孔,并且孔壁较直。从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玉器可看出,管钻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标本1的喙部、胸部、脚部均有钻孔,且两侧孔壁均匀;标本2的龙尾、鹰尾、鹰喙部也有钻孔,其孔径均匀,孔壁光滑;标本4玉人腰间的龙形器物也有钻孔,孔径两侧均匀,孔壁光滑。从这些孔可看出,商代钻孔技艺应用广泛。

管钻技术并不仅用于打孔,在部分雕刻、镂空工艺中,人们也会用到管钻技术。经过管钻的圆形玉料较大,还可以在其中心再次打孔,制成玉璧、玉环、玉瑗等。因本文分析的商代玉器不涉及玉璧、玉环、玉瑗等形制玉器,遂此处不作具体论述。管钻技术在雕刻方面的运用,在标本1中可以体现。标本1玉鹰的眼睛有两个特点:(1)玉鹰眼睛呈标准的圆形;(2)玉鹰眼睛的大小和鹰喙部钻孔的大小一致。通过这两点可得出,玉鹰的眼睛是采用了管钻工艺制作而成的。在雕刻眼睛时,匠人用骨制或金属制的管,在眼睛部位浅浅地钻刻,就能形成眼睛的形状,再用同一管具,进行喙部、胸部、脚部的钻孔,所以标本1眼睛的大小和其他部位钻孔的大小一致。

(四)雕纹技术

商周时期,玉器的雕纹技术流畅生动,尤其是一些弯曲线条的使用,使玉器形态更为灵动。在玉器纹饰线条的雕刻中,如果是雕刻直线条,通常用青铜片蘸解玉砂来回摩擦就可琢出,但是一些曲线,比如动物玉饰的鼻子、眼睛等部位,来回摩擦很难刻出,因此需要借用圆形砣具,使线条更加婉转流畅。

观察山西博物院馆藏玉器可以发现,这些玉器的纹饰采用了阴线刻、双阴勾阳等技艺。

1.阴线刻

阴线刻在商周玉器装饰中应用广泛,主要是利用解玉砂来回摩擦形成线条,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的标本1中,玉鹰翅膀上的纹饰,即为单阴线雕刻而成;标本3玉熊的眉毛、耳朵、躯干部位的纹饰,也是采用单阴线刻画而成,纹饰较简单;标本4玉人的腿部、腰间龙形器物躯干均是单阴线刻画而成。

2.双阴勾阳

双勾为阳是指在雕刻玉器的过程中,用两条紧密相连的阴刻线方式使中间的阳线更为突出,雕刻的过程中,不需要减地,也不借用浮雕,雕刻的线条不会高于平面,但是视觉上却有“阳线”的效果。双阴勾阳工艺又被称为“双勾”“双阴挤阳”“假阳线”。这种方式多用于雕刻动物玉器的眼睛和身体纹饰。从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中可看到“双阴勾阳”工艺。标本2龙首的“臣”字目,鹰眼的“方字目”鹰身、鹰翅、鹰耳部的纹饰,采用的均为双阴勾阳工艺。

(五)镂空工艺

商周时期的镂空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镂空工艺更加复杂化。这一时期的镂空工艺多借助弓弦镂空的方法,即以竹制弓,以铜丝作弦,通常是钻孔与铜丝相结合,先在玉器表面钻孔,然后将铜丝穿过钻孔,再借助解玉砂来回挫动,通过挫动可使各种弯曲的孔眼镂出。弓弦镂空有着孔眼走线准确、棱角清晰等优势。在观察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发现,标本2的龙首、鹰喙、鹰翅、鹰脚等部位的镂空均是借助孔眼镂空方式完成的。

三、商代玉器纹饰赏析

商代玉器器型多样,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动物造型,此外,玉器的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商周时期,玉器的装饰更注重细部雕刻,首先独立动物造型的玉器多为动物纹饰,细部的装饰多为蝉纹、花瓣纹、兽面纹、卷云纹、圆圈纹、鸟纹、羽纹、鳞纹等,此外还会有一些扉棱装饰。山西博物院馆藏商代玉器器身的纹饰是商代典型纹饰的反映。标本1玉鹰身部的羽纹;标本2玉鹰身上的卷云纹,龙首的“臣”形纹;标本4玉人腰间的鳞纹都是商代代表纹饰。这些纹饰的出现也表明在商朝时期,山西地区已经与河南郑州、河南安阳等地在文化上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四、商代玉器精神内涵鉴赏

商人重鬼神,尚祭祀。商代鬼神祭祀盛行,且在现今发掘的商代墓葬中,都会发现大量的殉人及殉牲,甲骨卜辞中关于人祭的记录就超过1 300片,用牲人也超过14 000人,说明商朝对祭祀神灵的看重。

标本4(山西博物院馆藏)与祭祀有一定关系。标本4玉人的脚下有一片状的榫头,似为某件器物上的插件,但由于墓葬时间久远,不难推测榫头下半部的器物已经朽化,但是其仍能传达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此外,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也发现过一件玉羽人,其形状与山西博物院标本4相似。有学者认为,新干大洋洲商墓中玉羽人的形象象征的是“羽化登仙”,玉羽人整体造型表达的是半神半人的特征,玉羽人身体造型代表的是再生的意义,反映的是现实世界与灵魂世界、生与死之间的信仰及意念。山西博物院标本4玉人双手抱拳、双腿半弯、头部微垂的外观,展现的正是对神明的崇敬和对灵魂世界的敬仰。

五、结语

本文对山西博物院收藏的4件商代玉器进行鉴赏,主要从玉器制作工艺、玉器纹饰、玉器精神内涵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发现,山西地区商代玉器与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以新干大洋洲商墓为代表的荆楚地区玉器在工艺、纹饰、精神内涵方面有着鲜明的联系。

猜你喜欢
博物院镂空玉器
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
镂空幻想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视觉
镂空解构
拼折镂空立方体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