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因素探索
——基于四川宝山村游客的个案研究

2022-10-13 11:50陶长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陶长江 ,安 强

(1.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2.四川农业大学 商旅学院,四川 成都 611830)

0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土景观被破坏,居民生活压力增大,希望逃离枯燥的生活,怀念、向往美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乡愁成为人们前往乡村旅游的重要需求。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2亿,营业收入超过8 500亿元。老年游客是不容忽视的乡村游客群体,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17.8%,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由于老年游客基数大且增长迅速、经济收入较高、闲暇时间充裕、乡愁情绪较强以及旅游意愿强烈等特点,老年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留住乡愁”是国家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作为一种乡村旅游资源,“乡愁”也备受地方政府重视。陕西省振兴村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乡愁公园”;山东省计划打造一批能留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点;全国第十四届“村长”论坛上,包括四川彭州宝山村(以下简称宝山村)在内的10个村子被评选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在实践领域,乡愁正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促进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在学界,有学者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定量研究识别“乡愁”影响因素,并分析个人的不安全感、孤独感、归属感缺失、负面情绪等特定因素对乡愁的影响。深入分析乡愁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是认识乡愁这一核心概念和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乡愁作用的重要前提。此外,有学者认识到年龄对游客乡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却少有研究细分乡愁游客群体,不利于指导实践开发的针对性。影响老年游客乡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间的运行机理又如何? 基于此,本文对宝山村的老年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资料,旨在更为全面地探索影响老年游客乡愁的因素,并剖析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机理,以期深化相关研究,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实践。

1 文献回顾与述评

1.1 乡愁研究

乡愁,传统意义上是指个人思念家乡的忧伤情绪。但在新语境下,学界对乡愁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焦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乡愁客体内涵。现代乡愁的客体并不单指籍贯意义上的“故乡”或“老家”,既包含如山川植被、老屋邻里等地理空间,也包含过去的人地依恋、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等主体在特定场所的生活烙印。二是乡愁本质。有学者认为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个体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或曾经生活地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个人情感对地方的投射。但部分学者认为乡愁本质是一种回忆,是个体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远离生活中的家乡、过去时间片段的回忆和思念,对曾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记忆与怀念。本研究综合这两种观点,认为乡愁是指主体基于特定空间产生对于过去的回忆,以及引起主体特殊的情感状态。

1.2 乡愁影响因素研究

学者主要从个体因素和外部情景因素两个层面探讨乡愁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含年龄、闲暇时间、故乡生活经历、过去的熟人朋友、对记忆的美化和情感状态。年龄对于乡愁情感强度以及乡愁产品购买意愿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老年游客由于有更多闲暇时间,乡愁较多;人们在故乡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身体感知、情感记忆和文化建构会影响乡愁,乡愁还与故乡地理环境、童年历史以及公共生活密切相关;过去的熟人和朋友会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触发乡愁。学者发现人们会遗忘痛苦回忆、强化过去的美好以及将现有欲望投射到过去,这种对记忆的美化会影响乡愁。此外,影响乡愁的重要因素还包括:个体的悲伤、缺少归属感以及精神家园缺失等消极情感和依恋、幸福22]等积极情感;不安全感、孤独感等心态;现代性所产生经验和期待的分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以及对于现代性的多元理性反思。

外部情景因素主要包含时空距离、相似的物理环境、环境的不稳定性、乡村变化、节假日、具有共同经历的群体成员等因素。乡愁源于时间流逝和空间距离改变。一方面,空间距离和文化差异对乡愁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相似的物理环境、乡村的发展与衰败往往会影响人们对过去的怀念。环境变化会导致人们惯性行为改变,从而引起乡愁;声音、气味(传统食品)、图片等环境的外部刺激构成了乡愁影响机制;环境的不稳定性会影响乡愁的情感强度,此外,特殊的节日、具有共同经历的群体成员也会引起人们的乡愁。虽然学者对乡愁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乡村旅游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2篇:一是王新歌等学者将乡愁文化元素定义为居民乡愁记忆的对象,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发现年龄、到访次数、休闲体验动机、购物动机等游客个体因素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于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水平,该研究关注游客个体因素对乡愁元素认知的影响表现,并未探索乡愁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是Christou等学者在探索乡村居民影响游客乡愁情感的自主性时,发现具有历史特征的乡村建筑、有关物品、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宁静的环境、美丽的田园风景、热情的招待、传统生活方式等乡村特征对于游客乡愁具有明显的影响。该研究关注到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游客乡愁的影响,但并未关注到游客个体因素对于乡愁的影响,同时也未就这些影响乡愁的因素间关系做出分析。

1.3 乡愁与乡村旅游的关系研究

乡村旅游是一种典型的乡愁旅游,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游客旅游意愿、增强场所依恋和提升体验价值,进而提高游客消费意愿、旅游忠诚度和重游意愿,并增强乡村旅游市场潜力。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传统村落风貌逐渐消退,特色建筑损坏严重,传统技艺传承困难,传统民俗文化商品化严重,难以留住乡愁。学者建议乡村旅游目的地应通过保护乡村自然与社会环境,保持文化真实性,打造乡愁文化空间,传承乡村文化来留住乡愁,发展乡村旅游。

综上,乡村旅游是典型的乡愁旅游,乡愁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已初步识别出在乡村旅游中,乡村特征和个体因素会影响游客乡愁。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对话空间,但总体来看,仍缺乏系统探索乡村旅游中游客的乡愁影响机制,理清游客的乡愁影响机制是充分发挥乡愁作用的前提。此外,现有研究指出不同年龄群体的乡愁具有显著差异,却少有学者对游客市场进行细分,不利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践。老年游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分析老年游客乡愁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年乡村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提炼关键因素并建构乡愁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以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辨析各要素对乡愁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留住游客乡愁,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1 案例地选择

宝山村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市76k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全村总面积56km,有村民608户、共2 060人。宝山村位于“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因夏天相对凉爽的气候特征和便利的交通,成为成都市民重要的避暑纳凉之地。宝山村从1996年开始发展旅游,当前旅游业发展良好,已有乡村民宿、农家乐363家;2017年接待游客111.1万人次,实现收入8 000余万元。2017年12月,宝山村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2019年7月28日,宝山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14年11月2日在全国“村长”论坛上,宝山村被评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

本研究以宝山村为例,其典型性与代表性在于:(1)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景区依托型和城郊依托型两种类型,宝山村不仅毗邻“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而且是成都市民的避暑之地,兼具这两者的特征;(2)宝山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发展成熟,其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作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之一,宝山村的乡愁氛围浓厚,能够有效地影响游客的乡愁,为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

2.2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2.2.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确定

本研究参考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初步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请受访者回忆乡村旅游经历,阐述最近去乡村旅游的原因、到宝山村的次数以及有关经历等内容来进行简单的人际互动,并为下面正式的访谈做铺垫。第二部分询问受访者在宝山村旅游时是否会怀念过去,如果是肯定回答,则请受访者阐述什么因素会触发/影响他们对于过去的怀念,并解释其原因;如果是否定回答,则请受访者阐述其不会怀念过去的原因,并询问在其他情境下是否会怀念过去,请受访者阐述其原因。第三部分是了解游客的基本信息,如退休前职业、年龄、家乡等。2019 年6 月7 日—9日,研究团队前往宝山村,选择6名老年游客做预调研,采用深度访谈形式,人均访谈约50分钟,共收集有效访谈材料2万余字,通过分析预访谈文本,发现原访谈提纲整体良好。此外,为引发游客对问题的细致探讨,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积极鼓励访谈对象说出意料之外的内容。

2.2.2 深度访谈的开展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选择喝茶、闲谈的老年游客,先通过5~15分钟的攀谈消除陌生感后,再表明访谈的意向,征得对方同意后,正式开始访谈。(1)记录访谈内容。由于受访者年龄较大,对于录音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访谈资料记录主要采用笔记,为提高访谈内容的准确性,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笔记,避免遗漏或错过重要信息。(2)访谈的总体情况。调研团队分别于2019 年7 月15 日—22 日和8月8日—15日两次前往实地,在自然情境下,以方便被访者为原则,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开展访谈。样本数量遵循理论饱和原则,第22和23位游客均没有再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表明“理论达到饱和”,最终有效访谈共23人次,每次访谈时间35~90分钟,访谈文本资料7万字左右。游客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被访谈老年游客中,女性占56.5%,年龄为56~85岁,其中,78.3%的被访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87%的被访者来自成都,退休前多在事业单位工作;此外,绝大多数被访者不是第一次来宝山村(占总体的82.6%),来过3次及以上的占60.9%。这表明,被访者性别分布较均匀,年龄符合国际对老年游客的划分标准,同时,被访者对来宝山村休闲度假的忠诚度较高,对案例地也较为熟悉,数据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表1 游客基本信息

3 编码过程

3.1 开放编码

开放式编码应用于分析的最初阶段,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回顾,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主体或概念,将文本内容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具体可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对整理后的资料贴标签,进行初步概念化,从访谈文本中选取或创造一个最能反映资料本质内涵的概念。如将原始语句“大家都住在国家分配的房子里面,住在一个院里”归纳抽象成“童年的生活环境”。二是对得出的概念进行归类、提炼,对重复概念、相似概念或反映类似事件的概念进行归类,用一个概念层次更高、抽象程度更深的概念来统领初始概念,形成范畴(见表2)。如将“过去的熟人朋友、过去人们的精神面貌、时代背景、童年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整合,归纳进“回忆内容”范畴。

通过开放编码得到12个初始范畴,分别为记忆深刻程度、回忆内容、对过去的认知、乡愁情感、记忆美化、乡村衰败、乡村发展、生活节奏变化、心态、触景生情、闲暇时间、与其他人交流(见表2、表3)。

3.2 主轴编码

前文开放式编码的主要任务在于发掘范畴,而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则是更好地发展主范畴。具体做法就是发展范畴的性质和层面,使范畴更严密。同时将各个独立范畴联结在一起,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本研究对其进行了重新归类,概括出4个主范畴,分别是记忆建构、游客状态、乡村变化以及特殊场景(见表2、表3)。

表2 开放式编码和轴心式编码的结果示例

表3 主范畴与对应范畴(整合结果)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指在概念类属中在更高抽象水平上的精炼和整合,经过系统的分析挖掘核心范畴,以此为核心将相关范畴整合起来构建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因素理论框架。通过选择性编码(见图1),发现可以用“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因素”来统驭其他所有范畴。乡愁是乡愁主体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对于乡愁客体的怀念和向往,是一个包含乡愁主体、生活环境、乡愁客体等3个维度的框架。乡愁主体是指人,强调是谁产生了乡愁;乡愁客体是乡愁的对象,是家乡或乡村等特定地理空间,是游客向往的精神家园、情感寄托的场所,用于说明人们对什么地方形成了乡愁;生活环境维度主要指乡愁主体在什么环境下形成了乡愁。其中游客状态、记忆建构两个主范畴会通过影响乡愁主体影响乡愁;特殊场景和乡村变化会分别通过影响生活环境和乡愁客体从而影响乡愁。

图1 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因素选择性编码

4 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上述3个编码阶段,甄别出4个主范畴和11个范畴,构成了老年游客乡愁影响因素模型。具体的4个主范畴及其内在关系及运行机理,阐述如下:

4.1 乡愁影响因素之一:游客状态

游客状态是指游客在心理和生活等方面表现的特征,包含生活节奏变化和心态两个范畴。生活节奏变化体现在生活阶段转变和身体状态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与某些社会空间如家、公司等地方在产生规律性互动时会形成惯性行为,当人们被迫改变惯性行为后,往往会怀念过去。所以刚退休的老年游客往往会回忆过去的工作经历,而身体健康状况和行动能力退化的老年游客容易回忆过去健康时期的经历。如B21 表示:现在刚刚退休生活方式一下子改变了以前要上下班现在不需要上下班经常会怀念上班那种感觉如B08 认为:现在身体特别的不好像以前我都可以走十几公里到博物馆书画院景区逛一圈现在身体不好就只能在上面了农家乐二楼渴望过去的生活、孤独和无力拼搏等心态会影响老年游客乡愁记忆。人们会对自己的存在整体进行观察、认识以及感受,通过这种意识和心理过程来构建自我概念,部分老年游客在步入老年阶段后,会渴望过去的生活,这种心态会使他们通过回忆过去来构建没有被世俗约束过的、真实的自我,如B10 表示:现在觉得我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小时候那些东西以前单位竞争也很激烈现在想要过舒适安静的生活此外,老年游客由于已经退休,生活圈子减小,熟悉的群体疏远,容易感到孤独。而回忆过去可以缓解孤独带来的负面情绪,如B10 表示:一般只有一个人比较孤独的时候会怀念过去老年游客由于年龄较大会认为未来时间有限,当他们将这一特征构建到自我概念时,会觉得无力拼搏,从而回忆过去,如B21认为:人老更愿意回忆过去现在你退休后再展望未来其实没有什么未来可言的都退休了

4.2 乡愁影响因素之二:乡村变化

乡村变化是指受访者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接触的乡村,认为乡村所产生新的状态,包含乡村发展、乡村衰败两个范畴。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逐步演进,土地赋予人类的生存价值逐渐削弱,人们不再依赖于土地建构生活的意义,乡村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年游客过去的乡村经历距离现在时间间隔较长,所以感知到的乡村变化很大。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促使传统生产方式和田园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老年游客对此表现失落,如B09表示:以前种地大家都是一起种粮食现在的乡村没有那种场景过去是原生态的感觉现在就是不太一样另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孕育的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机会,促使村民普遍离开乡村土地、转而进城务工,这客观上造成乡村空心化,并改变着村民的休闲方式。乡村,这原本是村民的主要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变成为村民务工返乡后短暂的休闲空间。如B22表示:现在的乡村村民都在打麻将以前都在干活哪有时间打麻将现在和过去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找不到那种感觉如B09表示:怀念其实是没有的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了土地没有人种都抛荒了游客在乡村旅游时往往会从自身的经验、感知或观点出发,基于自我意识构建乡村原真性,而老年游客来到乡村后,发现现在乡村与过去经历的乡村差异很大,根据自己的记忆或经验认为乡村是不真实的,难以回忆过去。

4.3 乡愁影响因素之三:特殊场景

“特殊场景”是指使人们容易回忆过去的临时性外界环境,包含触景生情、闲暇时间、与他人交流3个范畴。“触景生情”是指人们看到相似的物理环境或者人时,会怀念过去特定的内容。物理环境是乡愁重要的载体,会让人们怀念过去,如B19 表示:看到一些田野就会想起来小时候自己在田野玩耍的那些时光个人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记忆、态度和情绪将事物与过去连接起来,促进自我持续,构建个人认同。所以,当老年游客看到与过去相似的人时,会想起过去的自己,保持自我连续性,构建个人认同,如B15 表示:以前有一次去西昌看到当地的小孩子穿着那种脏衣服光着脚板像脸都没有洗干净让我想起了童年我感觉我当年就是这个样子老年游客由于已经退休,子女已长大成人,所以可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充裕,容易怀念过去,如B10 表示:现在子女不在身边就有时间了有时间了以后就会怀念以前乡村儿时的记忆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具有共同经历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会影响人们对刺激的态度、动作和行为,从而使他们想起与其他成员共同的经历。Cui指出具有共同经历的群体成员会使人们怀念过去能够引起共鸣的经历,而具有共同经历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会使老年游客追忆过去,如B14表示: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回忆比如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年自然灾害恢复高考等等这些大家都曾经历的事情

4.4 乡愁影响因素之四:记忆建构

记忆建构是指人们回忆过去的生活内容、形成对过去的认知、不断美化过去并产生乡愁情感的过程,包含记忆深刻程度、回忆内容、对过去的认知、记忆美化和乡愁情感。很多老年游客会怀念特定生活经历,部分原因是老年游客经历了童年、青少年以及中年等多个生活阶段,而有些生活经历没有留下深刻记忆,如B20表示:怀念下乡的时候儿童的记忆有点模糊了回忆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自我为核心,因人而异,具有显著的个人特征;另一类是关于过去的时代背景,以大众为回忆主体,体现时代特点。如B13表示:怀念当时乡村的生活上山帮父母干农活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又如B16谈到:我记得当年搞集体食堂自己家不准有锅灶大家吃东西非常浪费集体劳动的时候又都偷懒人们通常会根据回忆内容,形成对过去的认知,在回忆童年玩耍经历时,会认为过去很快乐,如B03 表示:小时候非常快乐舒心到处出去玩没有那么多的压力

记忆美化包含与他人比较、选择性回忆、转变看待过去的视角3个概念。归因理论指出个体通常会确认事件或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原因还是内在个人原因造成的,这会影响对于负面情绪的反应。当人们认为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是外界原因时,会认为这是不可控的,自己不应该承担责任。当老年游客在回忆过去的艰苦生活等消极经历时,会与他人比较,当发现过去的消极经历是普遍的,将其归为时代的原因,来减轻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B06 认为:过去非常辛苦但大家都是这样也不只有你这样一方面,人们通过遗忘痛苦回忆与强化过去的美好来选择回忆内容,如B13表示:现在毕竟老了不会想起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都会回想起美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人们将现有欲望投射到过去,而投射的过去特征符合现在的欲望,老年游客往往渴望童年时的单纯,如B06认为:小时候感觉非常地单纯非常地简单转变看待过去的视角是指人们通过现在的视角看待过去,没有与过去同样的心理感受,心态较为平和。尤其对于老年游客来说,过去的经历距离现在较为久远,更加没有与过去相似的心理感受,如B10认为:以前觉得苦但是现在其实感觉也没有什么了

人们在回忆过去时会不断地美化记忆,形成对于过去的认知,从而调节乡愁记忆对于乡愁情感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人们在乡愁时会过滤掉负面的乡愁情感。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进一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察觉未来时间越来越有限时,会倾向于获得积极情感,所以老年游客容易通过美化乡愁记忆来获得积极乡愁情感。如B23认为:小时候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怀念过去的时候很开心如B17 表示:过去怀念什么不怀念小时候多苦啊但由于记忆美化的有限性,当人们难以控制地怀念消极经历时,依然会产生消极乡愁情感,如B18 表示:怀念童年的时候心情很差劲看到现在的娃就会想起童年

研究对老年游客乡愁情感进行词频分析,删除了对于研究来说意义泛化的词语,例如“的、有点、觉得”等词。根据词频统计结果,词频排序位于前十位的高频词分别为美好、开心、快乐、复杂、伤感、可惜、岁月如梭、平淡、心疼、忆苦思甜。研究发现,老年游客乡愁情感主要是如美好、开心、快乐等积极情绪,但也存在如伤感、心疼、愧疚等消极情绪以及复杂情绪(见图2),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有关研究结果。

图2 乡愁心情词频分析

4.5 乡愁影响要素概念模型

为清晰理解乡愁影响因素的各个维度间的内在关系及运行机理,本研究通过原始材料的扎根编码推演,深入探索不同维度与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出乡愁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见图3)。

如图3所示,在“游客状态”中,生活节奏变化会导致老年游客被迫改变惯性行为,容易怀念过去。渴望过去生活的心态使老年游客倾向于通过回忆过去来构建真实的自我;当老年游客将剩余时间有限这一特征构建到自我概念中时,会认为自己无力拼搏,容易怀念过去;老年游客倾向于通过怀念过去缓解孤独带来的负面情绪。在“乡村变化”中,老年游客会对比现在与记忆中的乡村状态来发现乡村变化,而乡村发展和乡村衰败都会引起乡村传统特色的削弱,而老年游客之前的乡村经历距离现在时间久远,所以他们会认为现在的乡村并不是真实的乡村,无法建构乡村原真性,难以回忆过去。在“特殊场景”中,由于物理环境是乡愁记忆的载体,相似的环境会使老年游客回忆过去;与过去相似的人会使老年游客怀念过去的自己,保持自我持续,促进自我认同。当具有共同背景或经历的老年游客在交流时,老年游客会怀念过去的共同经历,增强社会认同。当老年游客有时间时才会怀念过去,所以闲暇时间会影响乡愁。在“记忆建构”中,记忆深刻程度会影响老年游客对于回忆内容的选择,回忆内容会影响老年游客对过去经历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地美化记忆,对过去的认知与记忆美化都会影响乡愁的情感色彩,从而通过老年游客对于积极情感的偏好影响乡愁。

图3 老年游客乡愁影响因素模型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1)老年游客乡愁影响因素由乡村变化、记忆建构、游客状态和特殊场景共4个维度、11个范畴构成。“乡村变化”维度对应“乡村发展”与“乡村衰败”2个范畴,乡村的变化会削弱老年游客的乡村回忆。在“记忆建构”维度中,记忆深刻程度对回忆内容的选择,继而影响对过去经历的认知,记忆美化会不断调节整个影响过程,而老年游客容易回忆比较积极的经历来获得积极情感。在“游客状态”维度中,生活节奏变化会引起惯性行为的改变从而影响乡愁;当老年游客认为自己处于渴望过去的生活、无力拼搏、孤独等心态时会更加渴望回到过去。在“特殊场景”维度中,相似的环境会触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相似的人会通过促进人们的自我认同来影响乡愁;具有共同经历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使老年游客怀念过去;老年游客往往会在闲暇之时回忆过去。

(2)影响老年游客乡愁的4个因素有其内在运行机理:游客状态、记忆建构会通过影响乡愁主体影响乡愁;特殊场景和乡村变化会通过影响生活环境和乡愁客体影响乡愁。本研究基于乡愁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在整合范畴与识别维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面分析老年游客乡愁影响因素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见图3),该模型明确了影响老年游客乡愁关键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相比以往研究,文章有两点创新:第一,首次将乡愁划分为包含乡愁主体、乡愁客体以及生活环境三部分的逻辑框架,以往研究多统称“乡愁”,对乡愁概念内涵框架未做详细解释。第二,明确影响老年游客乡愁的4 个因素的作用,其中,游客状态、记忆建构会通过影响乡愁主体影响乡愁;特殊场景和乡村变化会通过影响生活环境和乡愁客体影响乡愁。以往研究尚未深入考察各因素影响乡愁的路径。

5.2 理论价值

(1)本研究通过识别结构维度构建出乡愁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清楚地展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乡愁的具体作用路径,为下一步开展乡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和留住游客乡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2)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扎根理论的层层编码,识别出乡愁影响因素的关键维度:记忆建构、游客状态、乡村变化和特殊场景。基于扎根理论的技术优势不仅对以往有关研究如记忆美化、回忆内容、乡愁情感进行了补充,还提炼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如记忆深刻程度、对过去的认知等,并共同形成记忆建构这一新维度。这些维度的发现为后续开发老年游客乡愁相关量表奠定了基础。

5.3 实践价值

为满足老年游客的需求,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目的地,从留住老年游客乡愁方面,提出4点建议:第一,保护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古村落、传统建筑),严控过度商业化,保留淳朴民风;第二,精心打造乡村景观、设计乡村生活场景,巧妙、私密地联结今日乡村与昔日故乡;营造慢生活体验氛围,培育、唤起老年游客的乡愁情绪;第三,重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特殊需求、心态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游客互动等;最后,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其他优势,如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有趣的节事活动等,与激发老年游客产生的乡愁形成合力。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一,文章的研究对象是老年游客,其他年龄段游客的乡愁影响因素是否有不同,尚待未来研究验证;第二,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提出了老年游客乡愁的影响因素,未来可据此开发设计问卷,采用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①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拓展新空间,(2019-12-20)[2019-12-30].http://www.xccys.moa.gov.cn/gzdt/201912/t20191220_6333647.htm.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02-28)[2020-03-0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网.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传统村落保护激发乡村活力,(2019-08-18)[2019-12-30].http://www.farmer.com.cn/2019/08/18/841880.html.

④数据来源:搜狐网.中国式最美乡村:由“黑”变“绿”的长治振兴村,(2017-11-03)[2019-12-30].https://www.sohu.com/a/202135263_327787.

⑤数据来源:齐鲁网.有山,有水,有乡愁! 山东将遴选一批“空心村”打造乡村旅游点,(2019-08-21)[2019-12-30].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2465197363639714&wfr=spider&for=pc.

⑥数据来源:江西文化旅游网.中国十大“乡愁”村庄出炉 婺源严田村上榜!,(2014-11-07)[2019-12-30].https://tour.jxcn.cn/system/2014/11/07/013421918.shtml.

⑦数据来源:中国网.2017 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发布 彭州宝山村排名第14 位,(2017-12-26)[2019-12-30].http://zgsc.china.com.cn/2017-12/26/content_40120864.html?f=pad&a=false.

⑧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通知,(2019-07-23)[2019-12-3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012/t20201213_919371.html.